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剧种简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大筒子



1大筒子戏剧照;2谱例:太阳一出照山间《阴阳断·蓝桥肖汲水》蓝小莲[小旦]唱段;


  大筒子戏以主奏乐器大筒子胡琴而得名,又称“拉胡戏”“筒筒戏”。大筒子戏常与八岔戏同台演出,因其艺术形式和演出规模小于舞台演出的汉调二黄和汉调桄桄,又大于小棚子的皮影戏,所以又叫“二棚子”。流行于安康、汉阴、石泉、旬阳、白河一带。
  (一)大筒子的形成与发展
  大筒子的渊源与发展,据旧志记述、艺人相传及古戏楼壁题留迹:清嘉庆年间(1796—1820)随移民从湖南、湖北、四川传入。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汉阴、安康、旬阳等地已有了自乐活动和班社活动。早期剧目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蓝桥汲水》《桑园配》《保娃子打草鞋》等,只用锣鼓加一把筒子胡胡伴奏演唱。民国《汉阴县志》有“小唱、亦名二棚子,盖多生旦两角对唱也,音乐为四弦琴及简单之锣鼓……”的记载。早在清同治五年(1866),有汉阴县的大筒子戏班公义社在铁佛区一带承担庙会酬神演出,今铁佛区黑龙洞戏楼壁题犹存。光绪年间班社逐渐增多,计有汉阴的赵德恩、赵德展、邹老六、易正明,安康的陈泰茂(旦),白河的李天才、李天喜,旬阳的李铁良等颇有名气的领班艺人。从汉阴县德兴社传留至今的“瞧单”上所记剧目表明,当时除“三小”戏,已有生、旦、净、丑行当的本戏和连台戏《东京图》《万寿山》《三封官》《饭店会》《掉白扇》《铁板桥》等。伴奏乐器增添了唢呐、二胡、竹笛,更为农民喜闻乐听。民国《汉阴县志》称:“二棚子淫荡猥亵,当道以有伤风化已禁演矣”;光绪二十八年(1848)刊本《旬阳县志》记“淫戏宜禁也,长吏严申严约,有犯必惩,使其销声匿迹,亦维持风教之事也。”足见筒子戏当时在民间的深入与活跃。清末至民国年间(1909—1945)大筒子戏日臻兴旺,陆续涌现出汉阴的何天佑、邹银坤、胡朝兴、齐玉德、何有奎、何有刚等,旬阳的程昌德、李万忠、赵承龙、康明堂等一批名伶。他们拜汉调二黄艺人为师,学习表演程式,吸收二黄戏的部分击乐打头和唢呐曲牌,丰富了音乐表现力。随着演技的不断提高,行当分工也日趋细致,出现了末角、生、老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彩旦、老丑、小丑的区别。汉阴公义社、德兴社,安康王志的班子,旬阳王茂功的班子,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何天佑领汉阴公义社远游川北一带演出。至建国前夕,班社活动日渐呈衰微之势。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老班社纷纷恢复活动,为农民的翻身解放和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宣传演出,如1953年汉阴县王家河、杨家坝先后成立大筒子业余剧团,演出新编剧目《送子参军》等。1959年旬阳县派文化干部范承志、李金良等到庙岭组织筒子戏艺人程昌德等演出《蓝桥担水》等剧。1960年安康县汉剧团以大筒子戏《赶会》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大会。1958到1962年,省、地音乐工作者多次赴汉阴、旬阳发掘记录整理了筒子戏的音乐资料。1965年和1978年,旬阳县文工团先后两次以演出筒子戏《补锅》《两升黑豆》等参加县、地会演,受到好评。
  (二)大筒子音乐
  大筒子戏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常用主要板式有[一字][四流][老板][二流][板半半板][小生调][老生调]等,辅助板式有[阴板][尖板][数板]和彩腔[八板头]。唱调具有浓厚的民间说唱特色,自由活泼,跳跃性大,宣叙性强,明快易懂,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1.基本板式
  [一字] 为大筒子慢板唱腔,板式结构为壹拍节,曲调徐缓、平稳,擅长于表现抒情性情节,旋律为对仗型。此板适宜演唱十字句,一句唱词为上下两个腔节,四腔节成一唱段。唱词多则八句少则四句,系独立唱段,可自行终止。
  [四流板] 曲调紧凑活泼,抒情性强,为会节拍,多演唱七字句。一句唱词紧缩成一个腔节,旋律为对仗型,是大筒子核心基础板式。通常为四句或六句独立唱段,亦可和[一字]及其他板式衔接。
  [二流板] 是在[一字]板的基础上将唱腔旋律压缩,保留唱腔骨干音。为サ节拍,叙事性强,长于表现急切、愤懑情绪。
  [板半半板] 为サ节拍七字句唱词。上、下两句唱腔为两板。此唱腔板式先唱一句半词板半,接着过门后,再唱下句的后半句,即为半板,合起来称[板半半板]。唱腔曲调活泼、欢快,长于表现抒情情节。
  [老配少] 这种板式多用于末角、老旦和小生、小旦,对唱之中,此板实际是[四流]板和[老板]结合而成,为昔节拍,多表现叙事情节。
  [慢板] 这种板式艺人习称[下河慢板],因流行区域与鄂西北接壤,因此在演唱时,每句唱腔末尾音翻高成窄音(假声),形成另一风格,唱腔为一节拍,旋律跳动性大,长于表现抒情性情节。
  [老生调] 曲调基本与[老调]相同,由于流行区域不同而称谓亦不同,唱腔起句较[老调]低六度,为平起,与地方语调有关。曲调平、缓,长于表现低沉、持重情绪,叙事性强,多用于老生、老旦。
  [小生调] 和[四流]调同出一辙,流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起句低于六度,平起,唱腔旋律特点跳动性强,多出现八度大跳,欢快活泼,抒情性强。小生、小旦均使用。
  [阴板] 行腔缓慢,附属其他板式中,不是独立唱腔,曲调低沉、悲切,用于人物哀愁情绪中,基本属于散板形式。
  [垫板] 散拍子,自由节奏,旋律吟调性强,常用于悲伤情绪,一般为两句,最多四句,民歌风味浓。
  [八板头] 属于一种彩腔,唱腔旋律活泼风趣,颇有山歌风,多用于诙谐、风趣情节。
  2.伴奏曲牌
  大筒子的伴奏曲牌分为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这些曲牌是艺人在长期演出实践过程借用兄弟剧种及民间锣鼓稍加改变。
  丝弦曲牌很少,多数是艺人们从唱腔旋律中撷取片段,用以烘托剧情、渲染气氛、场次衔接等;由于曲牌少,在运用上多从速度、节奏以加花演奏上进行处理,使曲牌富于变化,以适应多种表演和情绪的需要。
  唢呐曲牌多用于军士行进、饮酒行令、皇帝登殿,百官朝贺等。多数由汉调二黄和其他兄弟剧种曲牌借用而来,有的曲牌稍加变化,有的原样搬来,比如帝王登殿、群臣朝拜时用的[大开门],将帅升帐时用的[慢三堂],喜庆时用的[四合四],筵宴、饮酒时用的[玻璃盏]等,均为汉调二黄的唢呐曲牌。
  (三)唱词结构
  筒子戏的唱词格式仍为十字句即三、三、四或三、四、三;七字句为二、二、三或者二、三、二;七字句的词与腔句基本一致,只有[一字]和[阴板]的十字句上、下两句词是四个腔节为一唱段。
  (四)器乐
  1.文场器乐
  大筒子的文场乐器在早期只有筒子胡和唢呐,建国后增添了竹笛、二胡等色彩乐器。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大筒子的武场仅需2人,司鼓1人,锣、钹1人,小锣一般由管道具的人员兼奏。
  大筒子戏的锣鼓经分为起板锣鼓、动作锣鼓和开场锣鼓三种。这三部分锣鼓经除了自己仅有的一部分没有名称的,多数都是吸收兄弟剧种汉调二黄的击乐而来,如[走棰][长棰][乱石窑][五棰][慢五棰][乱棰][叫头][收头]等。自己仅有的[小长棰][小走棰]一般多用于剧中人的上、下场。
  开场锣鼓也称“闹台锣鼓”,用于开戏之前,以烘场、渲染舞台气氛、招揽观众、示意演出开始为目的。闹台锣鼓是将起板锣鼓、动作锣鼓中的个别锣鼓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首组合锣鼓经,反复演奏。由于各班社在击乐的组合上(锣鼓经)顺序有别,所以大筒子戏的闹台锣鼓没有一家是通用的,可以说各具特色。
  (五)大筒子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大筒子戏的传统剧目有124个,多属民间故事及神妖传奇。以短小折戏为主,本戏较少。大筒子戏的代表剧目有《百草坡》《万寿图》《阴阳扇》《打蓝桥》《店家会》《东京头》《鞭打芦花》《正德访贤》《铁板桥》《蓝桥汲水》《桑园配》《保娃子打草鞋》《东京图》《万寿山》《三封官》《饭店会》《掉白扇》《铁板桥》《送子参军》《赶会》《补锅》《两升黑豆》等。
  大筒子戏的有影响的演员有汉阴的何天佑、邹银坤、胡朝兴、齐玉德、何有奎、何有刚等,旬阳的程昌德、李万忠、赵承龙、康明堂等,安康的王志、旬阳的王茂功、安康的陈泰茂、白河的李天才、李天喜,旬阳的李铁良等,还有程昌德、赵德恩、赵德展、邹老六、易正明等颇有名气的艺人。
  出 处: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