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剧种简介
[上一记录]  

秦腔










1秦腔《杜甫》剧照;2秦腔《大树西迁》剧照;3秦腔《柳河湾的新娘》剧照;4谱例一:谁是牵马拽蹬的人《五典坡》王宝钏[正旦]唱段之一;5谱例一:谁是牵马拽蹬的人《五典坡》王宝钏[正旦]唱段之二;6谱例二:见嫂嫂直哭的悲哀伤痛《周仁回府·夜逃》周仁[小生]唱段之一;7谱例二:见嫂嫂直哭的悲哀伤痛《周仁回府·夜逃》周仁[小生]唱段之二;8谱例三:见瑞轩禁不住珠泪滚滚《柳河湾的新娘》柳叶[旦]瑞轩[生]唱段之一;9谱例三:见瑞轩禁不住珠泪滚滚《柳河湾的新娘》柳叶[旦]瑞轩[生]唱段之二;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一种歌舞戏,所以又叫“秦声”。因用梆子击节,也称为“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时候称“西秦”,属西音系统,所以又有“西调”“西腔”“西秦腔”之称。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等。
  秦腔因流行地区、民情风俗、语音特点、审美习惯的不同,早有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中路秦腔(西安乱弹)、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路秦腔(汉调桄桄)、北路秦腔(阿宫腔)之分,民国元年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路秦腔均已消歇或仅存残余,唯中路秦腔繁荣兴盛,发展壮大,占据了原来各路秦腔流行的地区并有所扩大。现在所谓的秦腔,仅指原中路秦腔而言,但已不称中路秦腔。
  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一)秦腔的形成与发展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咣咣”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京剧也曾被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桄桄(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西安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会,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50年来,东、西、南、北四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就有36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二)秦腔音乐
  1.基本板式
  秦腔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结构形式。其音乐唱腔,分为“欢音”(花音)和“苦音”(哭音)两条不同色彩旋律和六大板式。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易于表现悲愤、凄楚、怀念的感情;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善于表现欢快喜悦、爽朗热烈的情感。其板路有:[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导板][滚板],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彩腔”非常丰富,有[麻鞋底][三滴水][哭腔][苦中乐]等多种,凡彩腔均用假声演唱。在花脸唱腔中,还运用了独具一格的“犟音”用以烘托人物气势,艺术特点比较独特。
  [慢板] 速度慢而富有自叙性和抒情性的板式,“三眼板”记谱用4/4节拍。常用在大段唱腔之前,或用于一句[垫板][二导板]之后,此时[垫板][二导板]则作为[慢板]的“开导句”。[慢板]也可自起自落,称为“齐板”或“慢齐”。[慢板]经常和[二六板]组合使用,一般多从上句转入[二六板],也可从下句转入,均称为“倒板”或“上板”。慢板演唱中间如需道白或表演,上、下句后均可“歇板游弦”,此种停落形式称为“歇板”或“游板”,[慢板]的“歇板游弦”亦称“慢歇”“慢游”。[慢板]后一句打散演唱,则称“留板”或“慢留”。[慢板]句幅多至十句、八句或十二句、十四句,少则两句、一句,一般多为四句或六句。演唱中以“中眼开口落于板”为主。[慢板]因起板锣鼓的不同,有各种名称。不用铜器的称“安板”,包括“懒翻身”,用铜器的有“塌板”“二反塌板”“三棰塌板”“哭腔子塌板”(用于“哭腔”之后)等。不同的起板法有不同的用场和戏剧效果。
  [二六板] 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也常在问答或辩理时应用“对唱”形式。一眼板,记谱用2/4节拍。可独立应用,也常由[慢板]转换[二六板],和其他板式也可组合使用,后面可转[垛板]或[带板]散唱,也可经由[二导板]转为[慢板]。在唱句方面多则几十句,少则一两句。句式、旋律变化较大。顶拍起唱者叫“碰板”,从弱拍起唱者称“闪板”,但以“眼起板落”为主。
  起板法有“摇板”“原板”“蛮带板”“七棰”“拉棰”“大带板”等。落板法有“齐板”,尾部打散称“留板”,中部停歇为“歇板”,垫[一棰]铜器使唱腔猛停者称“札板”,垫[三棰]铜器后不接唱者叫“黄板”。留板中可带一句散唱式的彩腔。
  [二导板] 只有一句,后一腔(后面四字)常打散,也可不打散转入[慢板]或带“彩腔”。2/4节拍记谱。[紧二导板]为1/4节拍。[二导板]常作为[二六板]转[慢板]的过渡句,也在[慢板]前作为开导句,多用于生、旦,是一种辅助板式。
  [带板] 包括[带板]和[垛板]两种形式。[带板]是带上鼓板节奏的散唱板式,即“整打散唱”,[慢带板]板头记谱为1/4节拍,[紧带板]板头为1/8节拍。[带板]唱腔的激情性较强,有强烈的戏剧气氛和紧张度,常用来表现一定的戏剧冲突或辩理的场合。起板锣鼓有“三棰带板”“七棰带板”“浪头带板”等,落板有“齐板”“黄板”“留板”“札板”“歇板”,与[二六板]相同。各类角色皆用,可以独立应用,常见的情况是和[垫板][滚板]结合使用,或从[二六板]转换而来。
  [垫板] 无眼无板的散板,亦分紧慢,记谱用“サ”。[慢垫板]比较舒展开阔,具有感叹性和激情性。有时只唱一句,后接[慢板]或[二六板],起开导意义。常和[带板][滚白]等板式结合使用,单独的[垫板]唱腔比较少用。起板锣鼓只有紧、慢两种,落板常用[黄板],上句停歇时用[札板],札板击乐点称“垫板札”或“空撩子”。
  2.伴奏曲牌
  秦腔的伴奏曲牌分“弦乐”和“管乐”两种。“弦乐曲牌”有时加用笛子,和伴奏唱腔的乐器配置相同;“管乐曲牌”可分为“唢呐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笙管曲牌”四类,而以“唢呐曲牌”的应用为主。曲牌的演奏基本上是齐奏形式,弦乐演奏因乐器的性能、技术和演奏者审美、素养的不同,往往带有某些支声复调的因素,唱腔伴奏中和唱腔旋律基本相同而有烘托和润饰。伴奏音乐在应用中西混合乐队时则为立体化和声配器形式。
  秦腔的伴奏曲牌有200多种,常用的约100首,节拍多样,五声调式齐全,散、慢、中、快、皆备有用场,有高、低、繁、简、欢、苦、长、短各种变化。其中,弦乐曲牌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渲染环境气氛、铺垫动作和道白、描述戏剧进程等;唢呐曲牌多用于迎送、朝拜、摆宴、行令、修书、行军、比武、起霸、升帐、登殿等场合;管乐中“笙管曲牌”演奏形式早期秦腔多用,民元以来仅曾用于民间仪式音乐,舞台少用;“海笛曲牌”“笛子曲牌”仅在一定的剧目演出中应用,现在较少应用。管乐的各种演奏形式多少来自于早期秦腔曲牌性唱腔的伴奏,其所用曲目不少是原来曲牌体唱腔的器乐化演奏,也有一定的传统器乐曲和民间小曲。
  (1) 弦乐曲牌
  [永寿庵][跳门槛][普庵咒][大开门][小开门][杀妲己][小桃红][十月花][纺棉花][开柜箱][夜深沉][一朵鲜花][欢音大开头][苦音大开头][欢音二开头][苦音二开头][大柳摇金][小柳摇金][柳青娘]以及套曲[打莲香][五更愁]等。
  (2) 唢呐曲牌
  [朝天子][番王令][哪吒令][正调傍妆台][寿宴开][江儿水][普天乐][玛瑙冠][正调柳青娘][小放牛][绣荷包][张良归山][唢呐皮][正调马道仁][雁儿落][巧相逢][尾声][将军令][万道金光][西番赞][刮地风][闹元宵][流水空场][收江南][黄龙滚][下小楼][节节高][耍孩儿][慢空场]等。
  (3) 笛子曲牌
  [牡丹窗花][凡调水龙吟][傍妆台][迎仙客][夺魁][封王][封相][望江天][散云仙][石湖亭外][桂枝香]等。
  (4) 笙管曲牌
  [三句红沙][五句红沙][七句红沙][十句红沙][绕佛堂][队伍歌][浪荡山][燕儿毛][月儿高][对美人][紧青乐][闹龙宫][步步娇][普天乐][青江颂][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等。
  (5) 海笛曲牌
  [喜滋滋][指贤塔][大红袍][五张条子][刮地风][羡招娜][一里风和][光闪闪]等。
  (三)唱词结构
  秦腔唱词讲究押韵,以“中州韵”十三辙为依据。一段独文的唱腔一般不转韵,主用“排句韵”“隔句韵”,“转韵”比较少用,押韵形式有平仄通押和同调相押两种。词语各音节结合时也常产生变调,其在唱腔中的应用是有变通性和艺术性的,并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收声”等技巧。唱词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七字句为二、三、二(二、二、三)结构,十字句为三、四、三(三、三、四)结构。
  秦腔的道白可分为“说白”与“韵白”。韵白有一定的高低强弱变化,皆为约定俗成而有规律性可循,它是生活语言的加工或强调而具有音乐性和戏剧性,多用于“说诗念引”和戏剧性较强的地方;说白较接近生活语言,但也具有独特的语调和气势,如一般的对话、自白,“说壳子”“道壳子”等,有些“叫板”形式或道白后起唱时也必须带上一定的语调和音调。
  (四)角色行当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净分为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其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五)器乐
  秦腔的伴奏乐队俗称场面。传统的秦腔伴奏乐队是文场在舞台的左侧,武场在舞台的右侧。一般是文场8人,武场5人,现在的乐队因为是中西混合乐队或中型民族乐队,所以一般乐队都在乐池里面。
  1.文场器乐
  秦腔文场器乐有板胡(秦腔专用中音板胡)、秦二胡(高音二胡)、普通二胡、笛子、唢呐、海笛、笙、月琴、三弦、管、琵琶、扬琴、低音二胡、中阮、秦筝(古筝)、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双簧管、长笛、贝司、电琵琶等。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秦腔武场器乐有板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湖广锣、勾锣)、手锣(小锣)、铙钹(大镲、扇子)、铰子、梆子、牙子(指板)、马锣、铴锣、碰铃(水水或星儿)、木鱼、三角铁、吊镲、喇叭鼓(花盆鼓)定音鼓、京锣、京镲等。
  秦腔的锣鼓经有200多首,按照用途分为动作锣鼓、板头锣鼓、开场锣鼓三类。动作锣鼓用于各种表演动作、说诗、道白等,以增强动作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渲染环境气氛。板头锣鼓为各唱腔板式的起奏和数板的伴奏。开场锣鼓为开演前演奏的大型锣鼓套曲,借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秦腔的开场比较丰富,有[湖广锣][十样景][南瓜蔓][暴落棰][串子][闹元宵][四棰]等。一般来说,一首独立的锣鼓经(开场锣鼓),由起头、正身和收棰三部分构成,起头俗称底棰,由鼓或牙子演奏;正身是锣鼓经的主体;收棰用在正身结束后或用于正身结束前一小节下底棰结束。
  (六)秦腔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占有一定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其中有《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镇台念书》《黑世界》《天足会》《黄花岗》《金莲痛史》《二郎庙》《麻雀误》《考烟客》《红颜泪》《春闺考试》《李寄斩蛇记》《女娃劝学》《白先生看病》《谈星》《中国谈》《斗龙船》《游骊山》等。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他们创作了《官逼民反》《潞安州》等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查路条》《中国魂》《三岔口》《反徐州》《一家人》《穷人恨》《鱼腹山》《一条路》,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各院团整理、改编的秦腔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周仁回府》《杨三小》《两颗铃》《无底洞》《破宁国》《宫之奇》《三滴血》《辕门斩子》《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火焰驹》《状元媒》《孟丽君》《玉婵泪》《玉虎坠》《荆钗记》《一字狱》《夺锦楼》《破宁国》《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三月雨》《灯笼红》《山村新风》《红梅岭》《红珊瑚》《进军路上》《初升的太阳》等影响较大;新编历史剧有《烈火扬州》《赤胆忠心》《淝水之战》《于谦》《文天祥》《唐太宗》《夏完淳》《冼夫人》《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秦王求贤》《李陵碑》等。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秦腔优秀剧目,如《丁家院》《连心桥》《太白枪声》《刘巧儿告状》《日本女人关中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秦王剑》《蔡伦》《女使臣》《千古一帝》《梁玉娘》《西湖遗恨》《凤鸣岐山》《市井民风》《三曹父子》《雀台歌女》《悠悠春晖》《郑国渠》《少帝轶事》《杜甫》《柳河湾的新娘》《大树西迁》《大秦将军》《白鹿原》《郭秀明》《桥弯弯,月圆圆》等。
  秦腔的有影响的演员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涌现出了名冠南北的艺术大家魏长生。魏长生13岁从艺,在4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对秦腔的唱腔、表演艺术乃至化妆上,都有不少革新和创造,后经陈银官、王湘云的继承与发展,影响了两三代演员。同治、光绪年间,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樊小惠,周至派的姚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中路秦腔演员并驾齐驱。光绪中后期有刘丰收、李范、二楼子、润润子、银福子、十八红、五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咬牙旦)、杨宝喜(大麻子)、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沈和中、靖正恭、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李正敏、何振中、宋上华,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王文鹏、和家彦、耿善民、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何振中、刘毓中、苏哲民、苏育民、沈和中、靖正恭、苏牖民、马平民、汤涤浴等,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在甘肃,光绪末年成立的“福庆班”“东盛班”“万顺班”名噪一时,涌现出元官、福庆子(张福庆)、十娃子(陈德胜)、唐待诏(唐华)、八娃子(史月卿)、老十二红(李夺山)等表演艺术家,民国年间驰名兰州舞台的尚有福保子(耿忠义)、岳钟华、文汉臣、郗德育、陈景民、梁培华等名演员。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郗德育和耿忠义,他们分别创造了各自的艺术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影响的演员有肖若兰、陈妙华、王天民、李正敏、张新华、苏育民、肖润华、孟遏云、马友仙、段林菊、李应真、马蓝鱼、李瑞芳、王辅生、李爱琴、李继祖、刘茹慧、张玉莲、李买刚、肖玉玲、余巧云、耿建华、李东桥、丁良生、谭建勋、刘随社、李小峰、李娟,李梅、侯红琴、惠敏丽、任小蕾、张保玮、孙存蝶、王新仓、张蓓、齐爱云、李君梅、张涛等。
  出 处: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