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专题片《解密陕商》李刚教授访谈之二:天下第一商帮的崛起与衰落


主持人:一个人做一件事,一天可能不见得有什么,如果用30年的时候做好这一件事,也非常不容易,这三本书也凝结了李老师的心血,刚才李老师提到陕商是天下第一商帮,为什么有这个提法呢?3   李刚:商帮是什么呢?商帮就是以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为会馆为办事机构组成的商人集团,也叫集团化经营,商人形成一种集团经营,这种形式是明代以后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明代以前有商人,而没有商帮,明代以后才有商帮,商帮为什么能出现在明代呢?宏观讲,就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原因,但是你仅仅从生产力、商品经济发达,并不能解释商帮的产生,因为什么呢?从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最早商帮应该产生在江南地区,明代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叫天下财富江南聚集区,江南聚集了中国70%的财富,在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应该最早产生商帮。   而遗憾的是中国的最早商帮没有出现在江南,他们都是清代以后产生的,相反在当时的黄土高原上,在陕西和山西,生产力并不发达,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产生了商帮,我们就要找出商帮产生的原因。   这个原因不是别的,是当时明政府对陕西量身定制的一个政策食盐开众政策,中国产生的最早商帮,明代的陕西要管到今天西北的广大区域,边界就是嘉峪关,当时的陕西管西北的广大边疆,明代陕西的便捷就是今天的嘉峪关,是边疆地区,对明王朝威胁最大的就是两股实力,一股是蒙古人,几十万蒙古大军在陕西边境骚扰,再就是藏族,他们对汉王权不信任,这个形式使得明政府不得把边防建设的重点放在陕西。怎么建设呢?建了9个军分区,其中有4个军分区就在陕西,在陕西边疆驻扎大量的边防军,要解决边防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到了洪武3年,当时有一个御史就给朱元璋上了一个折子,   就是提出了食盐开众政策,现在网开一面,让商人参与食盐贩运,但是前提是把粮食贩到边关去,然后再换盐,打破了2000多年的官府专卖食盐的政策,这个政策是专门针对陕西的政策。   第一陕西本身是边疆地区,当时就是管的西北地区,把陕西粮食调到边关去,是符合交易成本最低化的商业原则,把陕西粮食调到边疆区,运输成本低,是符合商业经营原则。   第二个食盐开放的政策,就是拿粮食换盐印,显然明政府制定这个政策,是针对产粮区制定的政策,显然是针对产粮区,当时陕西正好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之一,陕西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是粮食的精耕地,明代的时候,陕西是中国主要的粮区之一。   一个是明代明政府对产量的164个府做了排序,我们西安府在全国产粮的164个府里面,排在第四位。第二个数字就是明代中叶,陕西有一个巡抚,陕西仓的粮食可以供边疆军队吃10年,明政府针对陕西的实际制订了这样一个运粮计划。   陕西人抓住了政策,趁势而起,所以有这个眼光,晋商也是利用这个政策发展起来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明代初年的山西是一个缺粮区,山西明代初年大量的向外移民,自己粮不够吃才向外移民呢,所以说,明代初山西是缺粮区,明政府不可能针对山西缺粮制定这个计划,山西人很聪明,就推着手推车,然后把粮运到边疆,山西有一个买粮的过程,把山东的粮买回来,再贩到边疆去,晋商是陕商而后产生的第二商帮。   陕商既然比晋商早,就是天下的第一商帮。   主持人:李老师从历史上时间的原因、地理的原因,讲了陕商为什么是第一商帮,为什么最后今天,大家对陕商的概念知道的非常少,是怎么样没落的呢?4   李刚:陕商兴起是最早的,没落也是最早的,这是陕商无法摆脱的俗名,陕商的衰落基本上是1867年为标志,那一场民族起义对整个陕商的摧毁是毁灭性的,陕商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战争对陕商500年积累的财富是毁于一旦,这是外在原因。   我们不能仅仅找外在原因,它是清政府的反动的民族政策、民族压迫的结果,这是外部原因,其实在我看来,即便没有1867年的起义,陕商也要衰落,因为有内在原因。   第一就是从陕西本身来讲,陕西是一个农耕文化比较积淀厚重的地区,从一种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更加困难,农耕文化的积淀太厚重了,前几年贾平凹写过一本书,陕西人比较懒,其实不能怪陕西人懒,因为跟区位经济结构有关,它是农耕地区、八百里秦川、皇天后土自然条件非常优越,1905年前,陕西就只种一季粮食就够吃了,1905年才种两季粮食,陕西风调雨顺,陕西的地方好,不需要东奔西跑的,陕西有一个区位资源优势,它又是中华的精耕文明的发源地,它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化社会,比任何地区更加困难,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人都是条件的产物。   第二点,更重要的原因,我们陕西的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它更多的含有对商品经济的抵抗能力,文化本身也缺乏走向商品经济的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说我们陕西人做生意,生冷倔强,一方面表达了陕西人的性质特点,另一方面,生冷倔强就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元素,第一和气生财,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细节决定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陕西文化就比较粗矿,就缺乏和气生财、注重细节上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当年陕西商人被称为三硬商人,人硬、品质要好,性格要硬,货硬,但是搞商品经济不能话硬,要和气生财,陕西人语言比较生硬,别人听了就受不了,不像南方人搞经济,比较注重细节,不像陕西人搞经济,成就成,不成就算了,所以在竞争中丢失了很多可以完成的条件,我们的文化本身也不利于向一个商品经济的转换。   第三,农耕地区有藏富不露的心态,陕西人不张扬,陕西人缺乏政治上的安全感,货币在运动中才可以增值,而陕西人大量的银子藏在地下,这就是守财奴的心态。陕西有一个商人,主要在四川做盐井,在四川买了很多耕地,成了大地主,但是他母亲就不高兴了,就给他说,咱们要这么多地干吗啊?要银子,要钱,他就打开一个银窖,一个银窖藏了一千万两,让老太太看了一下,他说我们家有十个这样的银窖,当时老太太高兴得笑死了,他停止了货币的流动,所以很难转化为现代商人,当江南商帮利用文化,迅速的转向现代经济,把银子换成了工厂,陕西人还守着自己的银子,变成了守财奴。   最根本的还是我们陕西的文化本身,含有对商品经济的抵御性元素有关系。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