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腰缠十万下扬州

明代初中期,明政府在陕西、山西实行以粮换盐引的食盐开中政策,给陕西商民输粮换引,走上经商发家的商业经营道路提供了适逢其时的历史机遇。由于淮盐质优利厚,政府多以“淮引”作为吸引商民输粟换引的筹码,从而使陕西商人的脚步开始踏上了扬州的繁华之地。腰缠十万下扬州,扬州是许多陕西商贾发家致富的历史原点。他们主要居住在扬州最繁华的下关一带,并在扬州老东门盖了扎堆议事的陕西会馆,因此有一首《扬州竹枝词》说:
  商人河下最奢华,
  窗子都糊细广纱。
  急限饷银三十万,
  西商犹自少离家。①
  扬州曾经饱含了陕西商人多少发家的追求,多少致富的梦想。当年陕西商人聚集扬州,三原之梁、泾阳之张、西安之申、临潼之张都是名重扬州的大盐商。他们一方面输粟塞上,另一方面守支扬州,叫作“兼籍故土,实居淮扬”。许多商人因输粟换引而成为奔走于塞上江淮之间的大盐贾,如富平李月峰“输粟延安之柳树涧……数千万石,食安边定边安塞军数万人,通引淮扬”,成为“财雄里中”的富平北乡四大姓之一②。三原高尧山“乃与诸从子走湟中西夏,尽以赀易取粟入储边帑,而领部檄收盐利于淮浙,如此数易,赀大归,君与邑中巨富人埒矣”③。明代陕西著名文人韩邦奇对此歌之曰:
  甫有美人儒而商,
  江南塞北飞车航。
  本为养亲营四方,
  王民奕奕家用昌。④
  明中叶后,叶琪变法,以银买引,于是输粮边关失去了经济意义,大批陕西商人放弃了纳中粮盐,“悉撤业归,徙家淮扬”,⑤成为常驻扬州的专业盐商。从那时起,扬州便成了陕商的第二故乡。明中叶在扬州经商的陕西商人就有500多名,陕西盐商成为扬州最大的盐商集团,其实力远在徽商与晋商之上。在当时,扬州除了秦语、徽语以外再没有别的语言。《扬州竹枝词》中说:
  盐客连穑拥巨财,
  朱门河下所藏生。
  乡音秦语并歙语,
  不问人名但问旗。⑥
  在明代中前期,许多陕西商人参与盐政,成为扬州盐商的首领。泾阳人杨作云万历时到甘州为吏,因食盐开中,制度破坏,边商困顿,陕西和山西商人互相指责对方。后经杨作云从中调解,让他们撤业扬州,业盐自给⑦。泾阳人康帮侯,康熙二十八年(1689)代表扬州盐商的利益,请示官府免去扬州盐商的串场河役,受到众盐商的信赖⑧。蒲城人阎士选万历八年(1580)在扬州以商籍登进士,后官居山西布政使,多为商人请命。⑨
  如果说扬州以其地理与经济上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心怀发财梦想的陕西商人来此经商,那么陕西商人留下的凝重人文历史遗迹,则更加强化了扬州历史名城的优势。扬州的许多著名建筑和名胜古迹都是陕西商人捐资修建的。名扬江南的扬州大明寺大雄宝刹,就是弘治六年(1493)由陕西商人赵裕捐资所建。扬州风景名胜蜀岗,是陕西盐商临潼张氏的产业。扬州的“溉园”是陕西三原商人孙豹人的产业;扬州的另一名胜“康山别墅”是陕西武功县著名商业家族康海家在扬州购置的别墅,风景绮丽,装饰豪华,乾隆皇帝几次下扬州曾在这里驻跸。
  追求光宗耀祖和奢侈享受是封建商人的精神归宿。在传统重农抑商体制下,科举取士和掠商贱商政策堵塞了商人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迫使商人们把赚来的钱财在奢侈性消费中耗散殆尽。这是封建中世纪商人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因此在封建社会商人是最奢侈的社会阶层,在扬州首先富起来的陕西商人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官、置地、娶小老婆。扬州便成了陕西商人的销金窟、风流地、快活林。他们声色犬马,养尊处优,尤其是财富的积聚使他们在对异性的追逐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耗散过剩的能量。他们在扬州购置别室,养瘦马,娶小妾,可以说是陕西商人创造了秦淮河畔“青楼文化”的繁荣。吴毓恕《仙卜奇缘》第36回中就记载陕西商人着家人到扬州买妾“能买四人尤妙,切不可惜价,即便千金一人也可”,结果家人买得两人,分别花费了1000两和500两。⑩这便对应了陕西明清时期的一句民谣;“娶妻小偏要那江南俏娃”。所以,那一时期,陕西商人奔走于三原、扬州之间,忙得不亦乐乎。许多陕西商人把贩盐赚的钱都花到了在扬州养女人上,致使蓄养小妾成为扬州的新兴产业,许多扬州姑娘装扮迎合陕西商人的口味,有一首《扬州竹枝词》描绘道:
  淡红衣衫淡淡裙,
  淡淡梳妆淡点唇,
  皆因一身都是淡,
  将来付与卖盐人。(11)
  以至于冯梦龙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转买十娘的富商孙富就是以陕西商人为原型的。正如《重修扬州府志》中记载说:“西方富贾宦游扬州者,买妾皆称扬州”,(12)他们像苍蝇一样拥集扬州,充满街道,这里说的“西方富贾”就是当年的陕商和晋商。更多的陕西商人受扬州奢华生活的影响,把贩盐赚的银子用于其他奢侈消费。他们挥金如土,狼藉膏粱,衣服马车动辄10万,有的以银子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随风扬去,飘荡于沿江草树之间,以为取乐。有的以3000金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河水随之堵塞,一时争奇斗妍,数不胜数(13)。这种表象上的繁华却掩盖不了商人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心灵上的苦闷与空虚。
  扬州对陕西商人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代弘治以后,徽商的势力在扬州迅速崛起,压倒了陕商。山西商人又开始与陕西商人貌合神离。入清以后,陕西商人在扬州迅速衰落,只剩下大约不到十几家盐商,不能成帮。陕西商人是带着对扬州的无限眷恋、无可奈何的心情离开了这个曾经是自己经商发迹、醉生梦死的地方,走向四川,寻找新的发展天地。
  ①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册,第1337页。
  ② 李因笃:《受棋堂集》卷4,第37页
  ③ 来俨然:《自喻堂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④ 韩邦奇:《苑洛集》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⑤ 万历《扬州府志》卷2。
  ⑥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册,第1345页。
  ⑦⑧⑨ 《两淮盐法志》卷46,第56、14、53页。
  ⑩戴健:《清初至中叶扬州娱乐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11) 《历代笔记小说选》卷2,第650页。
  (12) 《重修扬州府志》卷50《风俗》。
  (13) 李斗:《扬州画舫录》,《小方壶舆地丛钞》第6函,第115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