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秦巴砍砍伐木声

清代秦巴山区的全面开发,有力促进了陕西林木采伐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沿终南、蟠冢各州县人民靠山吃山,采木砍椽,制枋作厢,在清代规模相当巨大。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将绵亘数千里,积淀数千年的秦巴植被几乎砍伐净尽,使陕西木材商成为商贸领域最著名的商人群体之一。
  秦巴山区从陇坂直趋太行,绵亘千里,林深箐密,覆盖着极其浓郁的森林植被。自东汉以来,历代政府因惧怕农民聚啸山林而采取的禁革山场政策,客观上起了保护生态的作用,使秦巴老林直到清初还保持着“便山皆是海,无处不生林”的原生状态,满山生长着云杉、冷杉、铁杉、落叶松、油松、柏类、栎类、桦类、杨类等用材林木,在镇巴、西乡、紫阳等县还有大片竹林分布,被称为“陆海”。进入清代后,由于沿海居民内徙和山外人口滋生过快,无田可耕,推动着清政府实行“放垦秦巴”的招徕垦殖政策,是秦巴老林进入全面开发时期,这便为陕西木商在清代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还在康熙年间,陕川总督鄂海就在秦巴山各边邑招募客民,开荒种山,各县还专门设有招徕馆,负责招揽商民,入山开垦。到乾隆五年又准陕西巡抚张楷奏请准许放垦商州,并特许“有民人现在割漆砍竹及采取构皮木耳等项听民自便”①,使秦巴老林进入初步开发。到嘉庆后秦巴山区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因嘉庆四年上谕将开荒种地、砍木取材联系起来通盘考虑说“朕意南山内既有可耕之地,莫若将山内老林量加砍伐,其地亩既可拨给流民自行垦种,而所伐林木,既可作建盖庐舍之用”②。从此大批“木客”在秦巴崇山峻岭中伐木,于是伐木歌起,山鸣谷应。让人不禁联想到《诗经·小雅·伐木》中伐木的盛大场景: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自清代嘉道年间起,陕西木材采伐业兴起,从周至西南至洋县境内的600里山区内,先后出现了两个木材采伐区。首先开采的是终南山北麓的黑河区域,山势较浅。其次开采的是黄柏园以西至太白河区域的深山林区。其余眉县、凤县、岐山、宝鸡等县的山林中,也有设厂伐木的,使有清一代林业采伐成为山内各业中规模最为巨大的经营,形成空前绝后的发展态势。如周至,清代中叶“县境内的秦岭山地,约100公里深山道路上,经常有五六千至一万名采伐大木的……黑河上游的厢运业兴盛了200余年。厢运利用黑水河流运木材,称为赶厢”③。因此黑水谷以产大木而闻名,“所出木植,近至西同,远及晋皆赖之”④。厢运兴起乾隆年间,盛于嘉庆、道光年间。道光年间黑河林区已砍伐十之六七,厢运业遂向深山进发,入山200余里的佛坪“境内共有数十厂,每厂辄用数百人。由水路运出黑水河谷口,留坝万山重复,林木矿产之优自来未经开采,设厅后远商始集当时商务上操重赀者曰厢。在褒沔两水上游,商凡四五家,皆伐木取材陆运秦川,水运梁洋”。⑤
  在清代进入开发的除了秦巴山区外,与秦巴首尾相连的陇山、祁连以及梁山、黄龙均为林业发展之区。清代在陇山、祁连山区经营林业的主要还是陕西商人。因为陇县固关等处历来有经营木材加工的传统,“解锯木植,做驮鞍农具木盂木棒之类,名为山货,贩卖甚伙,山民多借以为生⑥”,而清代在祁连山区经营林木采伐的又以陕西富平商人为多。如富平商人在兰州开设的福兴、祥泰木厂是兰州最大的木厂,他们在祁连山包了两座山,将林木由黄河运来兰州,供应兰州的全部木材之需。兰州城外的湖滩就是最大的木材市场“木客松杉积万株……白杨林在湖滩南,每大水木遭漂没”⑦。而在岷州经营木材的仍以陕商为主,他们“入山购买,自洮岷临洮达宝鸡咸阳者,有自岷短贩至新寺镇者,有自新寺镇收买转贩至临洮、宝鸡、咸阳者”⑧。至于梁山的长武“多枣树,西安一带之梳头木梳及洗衣槌以此地为佳”。⑨
  这些产自秦巴山的材木,质大材美,它们或是经水运川鄂,或是陆运西安。因为山高水长,巨木亦可放下,旬阳、镇安、孝义各老林“十数年来砍伐皆牌排下老河口者不少”⑩,就巴山而言,东北两面山水归巴江“则木亦可放至巴”,汉则下至兴安、郧阳,江则下至夔州、宜昌。或是经黑河水运至各山口,再驮运至咸阳(11)。因之,咸阳成为关中主要的木材市场,“木板,亦由两路车运而来,用舟载至下路”(12),远及西同晋豫。
  清代秦巴山区的林木加工业繁盛数百年,许多陕西商人因经营木材采伐加工而发财致富。周至“穷民依山求食,计日往来则有如烧炭折薪也砍椽也木枋割漆也……供正赋而备用支焉”(13);留坝“万山复叠材木矿产之饶……谋生之路,多且易也”(14),宁陕“林木之利……为利颇巨”(15);岐山“材木出于斜谷……其利得焉”(16),林业带动了岐山经济的发展。凤县“老林绵亘千里……树木铁炭,类借此远行,瘠苦之区,渐可饶利”(17)。各地都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开发景象。
  ① 《清高宗实录》卷104。
  ② 《清仁宗实录》卷53。
  ③ 《周至县志》,第142页。
  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辑,第309页。
  ⑤ 《留灞乡土志》,第57页。
  ⑥ 乾隆《陇州续志》,第55页。
  ⑦ 《狄道州志》卷4,第11页。
  ⑧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风俗志》。
  ⑨ 刘安国:《陕西交通挚要》上卷,第87页。
  ⑩(11) 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第36页。
  (12) 卢坤,《秦疆治略》,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页。
  (13) 乾隆《周周县志》卷13。
  (14) 《留灞乡土志》,第3页。
  (15) 《宁陕厅志》卷2。
  (16) 乾隆《岐山县志》《物产》。
  (17) 《新修凤县县志》卷1。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