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历史

陕商历史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1.1明清陕西的地域位置与资源优势

第一章 明清陕西商帮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明清陕西的地域位置与资源优势
  一、明清陕西的建制与沿革
  陕西为古雍州,四塞雄封,昔称天府。春秋天下分裂,周平王迁洛邑,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乃为秦国。秦灭项籍,分秦地为三国,曰雍(今关中)塞(今陕南)翟(今陕北),故谓之三秦。宋以前,关中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全国的政治中心,“秦地自古帝王都”,关中经济区以其厥壤肥饶,沃野千里的雄浑实力支持秦地成为中国十三个王朝的京兆皇都,孕育了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汉唐盛世。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南移,秦地成为边关重地,宋道宗至道三年设陕西路,(由于陕西在河南陕县西南的陕原之西,因之而得名。)辖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大部及宁夏东南部。元代中统三年设陕西四川中书省,辖今陕西、四川、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及内蒙河套地区的广大领域。
  迄至明代,洪武九年全国设二直隶十三布政司,陕西布政司辖陕西全境与甘肃大部,统八府21属州95属县。这八府是:西安府,治咸宁,领6州,14属县;凤翔府,治凤翔,领1州,7属县;汉中府,治南郑,领2州,6属县;延安府,治肤施(今延安县)领3州,8属县;平凉府,治平凉,领3州,5属县;临洮府,治狄道,领2州,3属县;庆阳府,治安化,领1州,4属县;巩昌府,治陇西,领3州,9属县。明代的陕西地处西部边陲,为防范边外鞑靼族和北部俺答汗蒙古族侵扰中原,明政府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镇,驻军把守,其中4镇在陕西。这4镇是:榆林镇,领6营28堡;宁夏镇,领2卫,4所,22营堡;固原镇,领3卫4所16营堡;甘肃镇,领13卫61所1关51营堡。总兵力20余万人,所需军饷粮草全赖陕西转输。明代陕西商帮的崛起便由此而来。
  1644年满族贵族灭明入主中原是为清朝。由于清政府平定西番和边外少数民族内附,版图进一步扩大,西部边界线亦由明代的陕西移止新疆。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陕西由边省变为内陆省分,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关辅巨障。清代的陕西行省,治西安,领7府,5直隶州8厅5州73县。这7府是:西安府,治咸宁,领2厅1州15县;同州府,治大荔,领1厅1州8县;凤翔府,治凤翔,领1州7县;汉中府,治南郑,领3厅1州8县;兴安府,治安康,领2厅6县;延安府,治肤施,领10县;榆林府,治榆林,领1州8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废厅、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陕西省遂分为关中、榆林、汉中三道,辖90县。明清以来纵横全国500年的陕西商帮,便是在这一堂奥之区,三秦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明清陕西的资源优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明清之际陕西商帮的崛起与他们凭借陕西雄厚的资源优势有内在联系。
  陕西山川雄伟,土田衍沃,水土饶益,自古有素称发达的农业资源。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厥土黄壤,厥田上上,有户杜竹林,南山檀柘,沃野千里,号称陆海。并兼有泾渭灞浐沣滈橘河洛漆汭汧沮等水,流长源远,郑国、六辅、白公等渠纵横网络,灌溉滋润,民慕农桑,自汉唐以降便成为我国精耕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和农业经济最发达的省份。秦汉时代“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①。迄止明清虽斗转星移,仍是土厚民殷,夙称富庶。清代嘉庆年间耕地258 338项86亩,人口11976 779名,被称为“山川雄厚土田衍沃,古称天府,是为隩区”②。加之清代秦巴山区开发,使得汉中安康盆地更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这里土质肥美,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鱼米之乡。汉中自“康熙以来休养生息百余年,蔚为繁富之区,至道光咸丰间,农多饱暖,商裕货财,县境世家望族闾里之民户口繁滋,极称富焉”③。安康“河稻田畦尤饶美”④,“四乡田亩膏腴,棉桑遍野,男耕女织,富甲全境”⑤。土肥水沃的农业资源为明清陕西商人力农致富,积粟换引,走上大规模贩运道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陕西四塞雄封,北有胡苑之利。陇青和塞北高原天宽地阔,山高水长,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产区。其中陇青高原有天然草场18亿亩,约占全国草场面积40%,“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肉”,占全国牛羊肉产量20%,绵羊毛产量40%和羊绒产量的25%⑥。早在秦汉时代这一地区便与陕西习俗趋同,司马迁说“天水、陇西、北地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⑦。从那时起,陕西用其畜牧产品与中原农付产品相交换便成为中国古代中西部经济的主要特色,故“西北贾多秦人”⑧。陕西本部塞北高原的毛乌素沙漠在明清时代仍是一天然牧场,这里湖泊成群,草滩平坦,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途,更以出产滩羊而著称全国。明清这里畜牧业仍很兴盛,仅榆林的常乐堡在咸同年间就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有几千亩耕地⑨。每年产自陕北的畜产品盈千累万,计有羔羊皮51000张,滩羊皮12万张,老羊皮1万张,山羊皮25万张⑩,成为明清时风行全国的“西口皮货”的主要供货地之一。而关中东部黄、渭、泾、洛等河交汇的“沙苑”,水浅草茂,沙丘连绵,系历代畜牧之场,作为明清陕帮主体的“同州商人”便缘此而起。这种兼倚东西的物产结构,使陕西处于西北畜牧经济区与中部农耕经济区的结合部,从而为通过长途贩运来调剂农牧,勾通中西的陕帮商人的崛起准备了地缘生态基础,同时也给陕西商人深深打上了富有西部特色的“西商”烙印。
  陕西被山带河,南有巴蜀之饶,自古以来有很好的植被并蕴藏着丰富的物产。周原朊朊,堇荼加饴。关中陆海隩区,林障秀阻。渭河上游的陇山,遍地都是森林,入陕后北有崤山,其林有“松柏之塞”,“桃林之塞”,森林面积十分广大;南有秦岭巴山,中间高山深谷,千枝万派,有山全是海,无处不生林,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植被,山林川谷美,必然天才之利多,厚重的森林覆盖使陕西物产丰富,秦巴山区“老林之中,其地辽阔,其所产铁、磺、竹、箭、木耳、石菌”(11),本省之秦岭山脉、南部之巴山山脉、北部之横山山脉均有广大煤层,它如蓝田之玉,南郑之金沙,旬阳之钴,镇安之铜,略阳之汞,沔阳之铁,大荔之盐以及延长附近之石油矿,蕴蓄之富,为举世所瞩目。而且,陕西各地山中盛产药材,多至数10种,并以大黄、党归、甘草、木耳、枸杞为最著,其中大黄年产360万斤,以岷县为巨,当归年产500万斤,以岷乡为主要产地,甘草年产600万斤,以武威为多,党参年产60万斤,以陕南出产著名,柴胡年产125万斤,主要产自宁强、勉县、略阳,杜仲年产80万斤,以安康、汉中所产为盛;直到近代每年由陕西输出的药材计粗杂药995374斤,细杂药538918斤,价值常在数千万元之谱(12)。这些丰富的物产为明清陕西商人通过组织本土特色产品与其他地区进行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贩运贸易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形成陕西商帮区别于其他商帮的产销并重的经营特色。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②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六,第5页。
  ③《城固乡土志》第17页。
  ④咸丰《安康县志》卷十,第37页。
  ⑤《续修陕西通志》卷一百九十五,《风俗》第32页。
  ⑥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⑦《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⑧张瀚:《松窗梦语》卷四。
  ⑨李健超:《陕西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⑩《陕行汇刊》第90期。
  (11)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
  (12)《陕行汇刊》第七卷第5期。
陕西商帮史/李刚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