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先把那泾三原当铺坐下 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上)














开典当镇陕甘九龙贺家
  清朝嘉庆年间,陕西关中一带常能看到一辆马拉轿车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颠簸,那马跑得浑身汗涔涔的,再看坐在轿中的那人约四五十岁,满身风尘,但两眼却炯炯有神。
  大车驰进蓝田县,满街的人都仿佛认识这辆车上的主人,纷纷向他打招呼。大车停在一家写有“贺”字的当铺面前,当铺师爷忙着跨出门来,向旁边的伙计喊道:“主人又来视察了,你还不快点去打些热水来让主人擦擦脸,揩揩汗。”伙计伸了伸舌头说:“还没到一个月,又来了。”
  这位坐马车来的中年人就是当铺的主人贺达庭。
  贺达庭是渭南县赫赫有名的大当铺主,他在关中各县都开设有当铺,共有800多处,分布在渭南、蓝田、咸宁、长安等数百里地之间。
  贺达庭自幼经商,发财致富成为富商后,仍然保持着他以前的作风,他不喜爱奢侈,声色娱乐无法使他真心感到愉快,只有他拿着各当铺的账簿,算计出盈利许多时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最爱的事,就是倾听用手敲打着银两银锭和银圆发出的声音。
  他对自己当铺的情况非常熟悉,他认为一个商人如果连自己的家底有多少,财产增值了多少都不清楚的话,那十足是个不长进的家伙。对于那些花天酒地、天天冶游闲逛的商人和其子弟,他极其轻蔑,他常会叫住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商人子弟,骂上一句“败家子”,然后扬长而去。
  他每月要把自己所有的当铺都游历一遍。这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是不能更改的规矩。这倒不是他对各当铺的师爷和伙计不放心,而是他不去巡视自己的当铺,心中就不踏实、不自在,仿佛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
  他的巡视也是别具一格。每到一处,他并不询问什么,只是用他那有些寒气的眼光朝师爷和伙计的脸上扫描,从他们的脸色和目光上来推知当铺近来的情况,说来也怪,他每次对所察视的当铺的情况的推断与实际情况屡屡相近。所以,每当他到了某当铺,当铺中管事之人见了他,什么事也不敢隐瞒,总是据实以告。他会根据情况决定自己在这个当铺中停留多久。如若当铺遇到困难和麻烦,他会留下来给管事之人筹划谋略,吩咐照他的方略办。然后见事情已经办妥,这才起身,又去别的当铺视察。
  他每次来去匆匆,时间也不确定,各当铺的主管人和伙计,随时都感觉到主人在自己的身旁。有时他刚离去,店铺中人还互相劝诫,担心主人会突然返回。他们更加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之事,对他们的主人,他们是敬畏有加。
  贺达庭的后人,渭南大当铺商贺士英也是典当商中的一代豪杰。他的资产更多。典当铺虽仍是贺达庭在时所开的那些,但他的资本雄厚却超过了贺达庭。他可以操纵陕西全省当铺利息的涨落,大有“一声秦腔吼,可使八尺男子眼泪流”的气势。
  贺氏家族,是陕西商人的一个缩影。
  渭南西原贺家洼贺家祖籍山西,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到陕西的。贺家在明代的时候有人当过总兵,后来做文官的也不少,贺家是以官起家的。进入清代后贺家的官运不济,开始弃官经商。从第五代贺达庭起开始从事银钱业,开当铺、钱庄,贺达庭时开有30多个当铺,在陕西很有名,到第六代贺士英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在陕西的西安、同州、凤翔;郴州、乾州等40多个州县办有800多家典当,72家钱庄,每家当铺资金最少1000万两,使“九龙贺家”在陕西无人不晓,以至于可以左右陕西的金融业。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巡抚想减低当息以恢复经济,贺士英闻讯后从渭南老家赶到西安面见巡抚徐忻,他对徐忻说:“区区小事,何劳官府,我一语即可办到。”徐忻疑惑不信,认为一介商人何敢吐此狂言。贺士英握拳抱掌对巡抚说:“三日之内若不见分晓,但听官府治罪。”回家后他即刻命令各州县的当铺在沿街的墙壁上贴出招贴,申明将当月的利息从三分减为二分,人们纷纷奔走相告,果不其然当年陕西的当铺利息就减为二分,仅此一项贺家就损失利息3000多万两。巡抚闻之此事,对贺家刮目相看,专门坐轿摆队到贺家登门拜谢,还住了好几天,受到贺家的盛情款待。贺家将当息减为二分后,意犹未尽,又将当息减为一分五厘,穷人欢呼跳跃,纷纷拥到贺家当铺投当,贺家不仅利息没有减少,由于业务增加反而赚了不少银子,还落了个贺家减当为穷人的好名声。
  贺家财大气粗,长袖善舞,每一年仅当是收入就有八九千万两。他在贫瘠的渭南西原上大兴土木,将贺家洼十里长的村子盖满了高房大院,村庄房屋设计前高后低,像一个船形,中间盖有九层高的魁星楼,像一个桅杆,并用围墙将整个村子围起来,从远处看去,像是一艘在绿色海洋中破浪扬帆的航船。村里十条街巷,有九条是贺家及其后人居住的,像从贺家总堂中升腾的九条龙,被人们称为“九龙贺家”。
  贺士英每次出巡都是前呼后拥,前边有十几匹白马开路,后边又有十几匹黑马断后,贺士英坐的轿车居中,威风凛凛。每次他从西安回贺家洼老家,先有两匹马打前站,通知全村人老东家回来了,村里的贺家后人都得到村子的牌坊前跪接,场面十分壮观。
  贺家在贺家洼专门设有贺家会馆,里面有72间房子,每一间房子是每一家钱庄掌柜回村住宿的地方。每年岁末贺士英都要把掌柜们从各州府县叫回贺家洼,让他们汇报业务。年关吃饭的时候凡是座位靠近贺士英的就说明业务昌盛,老板满意;凡是座位离贺士英比较远的,掌柜就提心吊胆,考虑自己是不是要辞职走人。这是贺士英一种非常奇特的管理方法。
  贺家的当铺、钱庄银子很多,东家们议论说:钱多得就花不完,他们在家里摆有银山钱树,钱都是一摞一摞的。据说有一次贺士英从扬州买回来的小老婆不小心将一摞子钱蹬倒了,贺家的财东们大惊失色,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说是贺家的钱树倒了,贺家从此就会没有钱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陕西商人们对市场风险的担忧。
  焦、常、曹三富户渭北名大
  七十二行,金钱为王。经营银钱业是最赚钱的生意,有一首《都门新竹枝词》说山陕商人的典当是:
  西商妙算果通神,
  典当堂开用纹银。
  就便亲爹新出世,
  三分一律不饶人。
  陕西的金钱业不能不说渭北三大富户焦、常、曹。
  板桥常家的创始人叫常克珍,出身贫苦,道光年间是个裁缝,为人缝衣度日,后来渐有积蓄,开了一家估衣铺。那时估衣铺是典当的附属产业,投当人所抵押的衣物,如果不能按期赎回,叫做“死当”,当铺就会将它交给估衣铺卖掉变作钱财。常克珍开估衣铺赚钱后,就在四川金堂县开了当地最大的当铺,叫做“义兴珍”当铺,从此常家发达起来。从常克珍开始到第三代常家都是自东自掌,到第四代常生春时,他是个经营里手,从岐山马家在四川办的大当铺“金盏号”挖过来精明的掌柜马朝贵为他主持生意,从此常家因才得富,经营更上一层楼。
  马朝贵果然是一把好手,在他掌管义兴珍生意的50年里,各个方面都井井有条,业务达到了极盛时期。商号从一家发展到八家,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各个重要城镇。仅总号义兴珍就占据了金堂县半边街道,因放账收租购买了金堂县上等水田9000多亩,占据全县耕地的9/10,每年仅地租一项就达9000多石,并专门出资在金堂县盖了陕西会馆,联络乡党。常家在四川彭县开有义兴惠,在广汉县开有义盛珍,在绵竹县开有义兴恒,并在西安、汉中开有商号,每个商号有20多人,全号共有伙计300多人。
  常生春对管理很有一套,他对掌柜马朝贵信任有加,从不干涉店务。但有一条,每年从四川总号回来的伙计、学徒,他都要留在常家的老家住一个月才准回家。这一个月里他一方面对伙计们大鱼大肉盛情款待,另一方面又不时地找伙计们聊天谈话,使他对远隔千里的四川字号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
  常生春对字号的管理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他家的掌柜、伙计挣的都是“厘毫生意”,即商店分红是按照厘毫的标准进行分配,一毫是10两银子,一厘是100两银子,一分是1000两银子,他家从老掌柜常克珍起就立有一个家规:常家的任何东家和掌柜都不能挣过分,当年老掌柜常克珍挣了1000两银子,他也把它分成两个五厘,以避免挣分,他认为分就是分手、分离、分化,是商家最忌讳的。有一年常克珍的孙子叫祥和子,主持店务,因为不了解这一号规,给掌柜李景泰添工钱的时候,添到一分二,即1200两银子,犯了号规,老东家常克珍知道后立即将李景泰开除,说明常家管理之严。
  吝店曹家也是经营典当起家。曹家的创始人叫曹元申,清代嘉庆年间,在甘肃贩马,学得了经营才能,后来被岐山马家看中,招他到四川金盏号当把式,由于他善于经营,深得老板信任,挣的身工比别人多,渐渐积累发财,从金盏号独立出来,自己开当铺,经营银钱业。曹家的店铺生意很多,老店叫“新兴惠”,设在老家吝店镇,为曹家业务总汇。总号叫“新兴盛”,设在四川彭县。又在成都设有永兴公钱庄,还在陕西凤翔陈村设有烟坊,做水烟生意。曹家的总账房叫刘万算,他很善于算计,在他的算计下曹家的生意蒸蒸日上,伙计500多人,在四川各地拥有大量水田,到民国曹家衰落时,他们家的四代三堂每一堂在四川尚有千亩土地。
  曹家是有名的财东,当时人们能为在曹家干活而感到荣耀。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叫做“六年工满回家转,立在堂前拜祖先”,就是说在曹家干满六年,就从学徒升为伙计,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可以发迹了,从四川放假回乡祭拜祖先,从此改换门庭,在家乡父老面前也脸上有光,而且婚姻也比较顺利,媒人会不请自来。如果六年不满中途回家,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连提亲人都没有。
  曹家有一句格言叫“埋头财东”,就是有钱不显富,富贵不露财。但是曹家毕竟在自己村子里还是大兴土木,盖了三大院巨宅,每宅耗银1000多万两,几乎占满了曹家所在的程曹村的全部宅地,有1000多间房子。为了构建高房大院,需要大量木材,华阴、华州、渭南从终南山贩的木材都拥到程曹村,曹家将盖房子用不完的木料干脆在本村设了一个木材市场,以曹家老太太的生日三月初三为会期,逢会由曹家出面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子唱三天大戏,使曹家的木材会成为渭北最大的木材和骡马市场,仅一个上午交易的牲口就有2000多头。三天以后凡卖不出去的木材,全归曹家收购,木商们只赚不赔,莫不巴结曹家。这种盛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结束。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路经渭南时饥饿难忍,同州府尹张敬如给其上供由南瓜和猪肉做成的包子,慈禧太后吃了以后赞不绝口,这就是渭南名吃“时辰包子”的由来。曹家知道此事后,赶忙给慈禧太后捐了3000万两白银,被封为资政大夫,从此曹家更为发达。
  南焦村焦家也是经营典当起家。其创始人是焦荣栋、焦耀栋两兄弟。这两兄弟开始都是在岐山马家金盏号当掌柜,金盏号当时在彭县、成都办有八个分号,老大焦荣栋是金盏号的总管,老二焦耀栋是成都分号的掌柜。有一年,兄弟两人商量好,老二要回家过年,老大叮嘱他来迟一点,结果老二迟到了一个月,当时金盏号有号规,凡年后迟到者一律开除,老大铁面无私硬要将老二开除,众商们无论怎样说情他都不松口,硬是将老二驱出店门,让其流落街头。由于焦荣栋是金盏号有名的大总管,老二又当过掌柜,在陕西的掌柜中威信高人缘极好,众商们为了巴结焦荣栋,也不愿意看到老二落魄下去,纷纷慷慨解囊,资助资金,帮老二在彭县开了一家恒丰荣当铺,焦荣栋偷偷地将金盏号的很多银子输给恒丰荣,焦家从此走上致富道路。
  焦家在四川各地办了很多商号,主要是做银钱生意,在彭县有总号恒丰荣,在新都县有恒丰顺,在金堂县有恒丰新,在成都有恒丰裕,在荣经县有恒丰和,成为与岐山金盏号、渭南义兴珍三足鼎立的陕西人在四川办的最大的三个商号之一。焦家号称九院三堂,总堂叫协和堂,在四川放账并在兰州做皮货和在陕西做木材生意。在四川焦家拥有大量土地,每年年终时凡是欠恒丰号债务的都要给东家磕头拜年,有多少就付多少,没有的磕磕头就算了账,体现了焦家做生意薄利厚义、宽厚忠诚的经营作风。
  焦家在南焦村盖有华丽宅院,一共九个大院,还捐资修建了南焦村城堡寨墙,现在南焦村焦家的大院还在,只见青石筑基,雕梁画栋,门口的两个一人高的石狮子口含宝珠,被人摸得溜光滑圆,是渭北有名的镇门兽。焦家的二门焦耀栋后人焦唤卿之妻为其婆婆殉葬,经焦家后人山东济宁道台焦雁峰上奏朝廷被诰封为节妇,在南焦村立有白玉石的节孝牌坊,由慈禧太后亲笔题写“节孝坊”三字,牌坊石雕精美异常,花费了1000多两银子,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建成,现在还屹立在南焦村,成为焦家的一个标志。
  开钱行积银两不愁钱花
  有一首《西江竹枝词》说当时的商人是:
  豫走滇黔粤陕甘,
  山眠水宿动经年。
  总因地窄民贫甚,
  安土哪知不重迁。
大话陕商/李刚,赵沛.-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