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堆银山雕钱树日子繁华 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中)



















  渭南阳郭姜家大院
  姜家现住渭南阳郭镇南姜村。姜家世代为商,嘉道年间从姜望绪起已发家,姜望绪因荒年散粟七次花费制钱万缗而成为渭南著名乡绅,《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有记载。但真正把姜家的事业推进到烈火烹油的则是姜望绪的儿子姜恒泰。关于姜望绪生子还有一段传说。据传姜望绪中年丧妻,到西安去相亲,住了十几天没有媒人上门,回家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黄牛,引了四个牛犊,第二天一早便有媒人上门,姑娘是西安城墙东南角人,姓黄,她后来给姜望绪生了四个儿子。因此姜家的堂号叫“四经堂”,老大叫“六积堂”,老二叫“寿安堂”,老三叫“德法堂”,老四叫“五福堂”。嘉道年间,姜恒泰在渭南城西门开了一间药铺叫“药济堂”,行医抓药治病,为人厚道善良,穷人买药可长期赊账,在渭南小有名气。姜家的发家与陕抚谭钟麟有关系。谭钟麟最初为陕西藩台,因事被参,赴京受刑部盘问,离开西安时大小官员都冷眼相待,到渭南后因与姜恒泰有金兰之交,受到姜的热情款待,并送给上京的盘缠,便对姜恒泰的情谊铭记在心。入京后不仅没有丢官,反被提升为陕西巡抚,回陕行职途经渭南,西安大小官员到谓南东门接官厅迎接,谭钟麟停轿未问别人,只说了一句话:“姜恒泰来了没有?”有人回答说:“来了,跪在后边。”谭巡抚疾步走到姜的身边,拉着姜的手走进接官厅。为感激姜恒泰解救于危难之间,谭封姜恒泰为黄河水利道台的美差,河督是清代最来钱的部门,从此姜家开始发达起来。
  姜恒泰做生意很有头脑,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投资办钱庄发行绺子,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一共发行了百万串,折换白银百万两,是融资的便捷手段,但有挤兑风险。有一次姜家发生挤兑风潮,形势危急,姜恒泰去找省抚,谭钟麟命陕西藩台打开藩库,以库银接济姜家兑银之需,人们看到姜家有省库为靠山,从此对姜家的财力深信不疑。姜家不仅办钱庄、典当,在陕西各县都有生意,字号叫悦茂号。除此之外,姜家还在川省和西北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生意,由渭南到兰州沿线都有姜家的店铺,据说从阳郭到兰州,姜家的东家们从不住外人的店,成为与阳郭贺家并驾齐驱的渭南西塬两大富户,人称“贺家的钱多,姜家的官大”。
  姜家发家后在阳郭镇南姜村修造老宅,占了南姜村半个村,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开间,有门房、厢房、庭房、上房、围房,还有西北两花园和绣楼等。院内除花坛外,不见黄土,一律砖石铺地。各院后房都是横向庭房,打开院门,五院便连为一体,与众不同的是,五院的外围不用围墙,而是建成三面的围房,房檐高五六米以上,外人很难爬入。姜家这么做,与一段轶事有关。据传有一个江洋大盗听说姜家很有钱,入姜家抢劫,姜家主人将其礼请入内,好吃好喝款待并对强盗说:“你不用强抢,你要什么给你什么。”强盗很感动,临别时告诉姜家,如果用高大的围房将住宅围起来,外贼就很难入内。从此姜家的围墙便翻盖成围房。今天阳郭镇政府就驻扎在姜家的一院房中。
  姜家致富后,也做了不少施惠乡里的事情。咸丰年间捐银27000两,同治年间捐城工银3000两,庙工街署银2000两,光绪年间捐考卷银2000两,赈荒捐麦2800石,籽种耕牛1000两,还捐修了渭南城到阳郭路经的“油河大桥”。同贺家一样,姜家也给本村的穷人立了一个会,即腊月三十的穷人会,姜家订立规矩,凡这一天上会者,不许向人讨债,如有要账的,由姜家家丁持棍棒将其赶出会,使穷人可以安心过年。年三十晚上,姜家还大摆宴席,宴请村中穷苦老人,博取“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大荔八女井李家大院
  李家原址在大荔县八鱼乡八鱼村。八鱼村原名“八女井村”。相传久远时期,关中大旱,天宫的八位仙女,私下凡间,在此挖井,为民解忧,村民为纪念她,在村中建牌楼,以所据井为名,故为“八女井村”,近代后逐渐演变为八鱼村。李家原为山西洪洞县人,明初从山西迁徙陕西,占籍八女井村。从其先祖李训起已历13代。李家从其先祖起分为凤展、凤翅两支,明代以来就是朝邑有名的富户。这与凤翅一门的李鹏有关。李鹏在乾隆年间,因“生而精敏”,从商于广东一带,权子母利,“不数十年而盈宁丰裕”,为李家的商贸事业打下了基础,使李家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能够富甲一方,商号遍布南北各地。李家到第八代树字辈发展到极盛,其中凤展一门树敏、树本、树德、树五分为四大堂号,即“永远”、“明远”、“致远”、“怀远”,将李家的商贸事业在嘉庆至道光年间经营得烈火烹油般繁盛。据传这与李自成有关。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弃京返陕,兵败八女井村,将从京中携带的大量元宝埋在八女井一带的地下,此元宝有不少为李家所得,所以他家常有明代的银元宝在外流通,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投资。李家主要经营布匹、盐业和粮食,遍布全国的字号都以“万”字头命名,如老二“明远堂”开的万顺德、老三“致远堂”开的万顺贵在当时很有名,总号设在大荔库道,在泾阳、三原有分号。布从湖北运来,贩到陕西、甘肃去卖。老三还开有俊明商号和振恒丰钱庄,总号设在三原,在同州城还开有万顺李铁货铺。当时从大荔到西安18马站都有李家的生意,此外兰州、上海也有他家的字号,号称“走遍天下,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李家经商致富后,广置田产,在土改前,李家拥有八女井一带的土地1万亩,租于村内外的农民耕种。李家商贸兴盛,累世富厚,家藏万金。陕甘回民起义期间,清军多隆多率军从李家的一个地窖里就挖出白银1000余两。后来回民起义军包围了八女井,李家的城垣被围,家人最初用砖块回击,砖打完了就从地窖里搬出银元宝向外抛,足见李家存银之巨。
  李家致富后在八女井盖房置地,捐官求名。修了华丽无比的私宅大院,仅李家祠堂就由20余间房屋组成。李家在八女井的墓地占地240万平方米,仅在靠村庄的6万平方米中就勘探有16座墓葬,其中发掘的5个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雕、砖雕、石图、石字画,精美无比,多达404幅。李家还花大量钱财捐官求名,从三代李朝恩起,代代都捐有官衔。七代李子瑜官居武翼都尉,从二品;弟李聘清皇帝诰封中宪大夫,赏戴花翎,议叙郎中候补禄署正,都是当朝官职较高的京官。
  李家殖货财贵,也做了不少慷慨乐施的有益事情。七代李滋亭曰:“稍有蓄积不能慷慨乐施,刻苦吝啬留为子弟奢荡之资,以供后人笑骂,吾甚耻之。”因此从其祖李鹏起,“屡岁薄收,捐粟施粥,不一而足,公对众焚券,略无德色”,几代以来不间断的捐资新修、重修、翻修同州考院,捐修灞桥、城县署衙、同州文庙,所费不赀。还在本村舍地80余亩,举办义学,又供社田百亩,资救本村贫困,这些《新修大荔县旧志稿》“耆志传”中都有记载。
  大荔羌白温家大院
  温家原在大荔羌白镇青池村,是回民。温家的发家人叫温纪泰,是在四川自贡办盐井发的财。发家后将商业投资转化为土地投资,在家乡大量购置土地,从青池村,经过庞家庄、张家堡到渭南官路镇,到处都是他家的土地。他家养的牲畜也很多,牛马成群,结队相连,有几百头,有卖牛笼头的到村温家倾车而购,尚感不足,又在专做牛笼头的赵村定做。春天,他家耕地时,红马对红马,白马对白马,煞是好看,如同过会,一派繁忙的“盛世春耕图”。有一年附近汉人村演戏,但群众不愿意看,而要看温纪泰家耕地的热闹场面。温家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家中藏银数量多,是陕西回民中有名的大财东。有一年温纪泰的母亲见家中粮食多,银钱少,很不开心。温纪泰对母亲说,“咱家的银子比粮食还多”,就引着母亲到一个藏银的地窖中去看,里面藏着大块的银锭几百锭,温的母亲看到后,竟高兴得笑死了。温家在陕甘回民起义后,在左宗棠迁徙政策下,整族迁到四川去了。
  韩城王庄党家大院
  党家在韩城市王庄镇党家村,也叫“党家圪*(左土右劳)”。由党贾两姓构成。党家最初在甘肃敦煌居住,元朝至元二年逃难到陕西韩城,从其祖党恕轩开始迁徙到党家村定居,以农为生。党恕轩有四子,三子留在党家村,四子一支又迁回甘肃武威。到第13代党景平手中,党家开始走上以商致富的道路。党景平在河南南阳瓦店摆摊经商,由于经营有方,赚钱发财,为党家的富厚打下了基础。传到振疆、定疆、街疆、守疆这一代,党家商贸事业开始上了一个台阶,在瓦店开设恒兴栋、恒兴成、恒兴柱、恒兴永四商号,还在韩城县城设立永成、恒丰、恒升三个当铺和福盛成、福德明两个估衣铺,家业大饶。贾家先祖贾伯通,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徙韩城贾村,明孝宗弘治八年,贾家第五代贾连娶党家女为妻,因有“郎舅之亲”,贾家遂于明嘉靖四年移居党家村。两姓联姻,成为党家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党家商贸事业开始发展到极盛时期。到贾姓贾翼唐时,党贾两家在河南南阳郭滩镇设立总号合兴德,道光年间为图谋发展,又迁往当时河南商贸中转中心之一的赊旗镇,即今日之社旗县,经营范围从唐河经汉口、湖南达于广东佛山等地,并在豫、鄂、湘及唐河流域分设分支机构。经营业务是将北方的小麦、黄豆、芝麻、香油、酒、药材等贩往江南,又将江南的杉木、茶叶、夏布、瓷器、南药驮运陕西、甘肃出卖,成为宛南有名的富商巨贾。党家在社旗的势力很盛,社旗的太平街全是党家的字号。为了运输方便,党家在唐河上拥有多艘木帆船,还专门修了社旗的唐河码头和购地500顷出租收利,业务最盛时仅合兴德号就拥有店员500余名。社旗山陕会馆的会首叫党燕堂,就是党家合德兴的东家,成为社旗商界的代表。据党家的后人回忆,党家在最盛时每月都有镖银运回党家村,“日进纹银千两”,为此党家专门修了两座“分银院”和两座“分银楼”,运回的银子,各房按股份提取,分银时不用钱秤,而是用斗量,每房用斗往家里提银子。
  党家致富后,遵循“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老哲学,新建由108个四合院组成的“党家大院”,后来发展为144院,成为目前陕西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人住宅群。党家的四合院由门房五间、厢房八间、庭房五间和灶房、马房构成,并通过前厅背墙中心的“腰厅”,使几个院落连为一体。另外还修了祠堂、暗道、看家楼、节孝牌楼等。整个村落建筑宏大,占地63亩。现住360户人家,村内巷道纵横,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美轮美奂,各个四合院又根据主人身份不同,有不同的门楣,如“进士第”、“太史第”、“文林第”等。为了防盗,党家在村内巷道又建有“哨门”,每当天黑,放下哨门,就会将几个院落围在其中。1851年又建成与村落相连的堡寨,形成“村寨合一”的建筑格局。据党家后人回忆,当时修一院四合院费银在千两以上,足见党家财力的雄厚。被称为“东方民居的活化石”、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在考察党家大院时,因兴奋过度,竟然死在了党家村。
  注重教育是党家的突出家风。在党家的几百年发展史中,出过5个举人,44个秀才,全村半数以上人家通过考试和捐输享有功名,其中著名者为党蒙,由举人考中进士,被慈禧点为翰林,因文字良好,受慈禧赏识,党家院落的“福”字即为党蒙恳请慈禧所题。为了提携教育,党家还在村东修了一座七层高的“文星阁”,成为全村最高的建筑,并将村中进学中举者的事迹刻于塔内,以教育后生。这个文星阁的造型与河南社旗山陕会馆的“春秋楼”形制如出一辙,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党家还乐于捐施,党梦一次给画城县捐粮1000万石,合今制30万斤,赈救灾荒;河南合兴发给社旗山陕会馆多次捐银1000两、8000两、5000两不等,以致河南社旗山陕会馆的会首就是党家的财东党燕堂。
大话陕商/李刚,赵沛.-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