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清代至爱孝义的户县商人——张鉴堂、阎久庵





在明清之际的陕西商人中,有许多资财平实的中小商人,他们务实刻苦,至爱孝义,书写着自己平凡的人生。户县张鉴堂、阎久庵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中国传统商人诚信文化的伦理关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和人情社会。当年山陕会馆挂的一个牌匾就写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按儒家“民重,国次之,君轻”的排序,就是“人情大于王法”,这是中国传统商人非常练达的人生经验。因为在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朕即国家”,皇帝的家法就是国法,各级官吏只不过是皇帝的管家。在一般百姓眼里,天是虚幻的,皇帝在宫里,他们只是生活在“天高皇帝远”的民间。因此,他们只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人际环境和由亲情、友情构成的人际链条,法律只是他们活动的心理底线而已。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商人的诚信更多地表现出人际伦理的关怀。首先,中国传统商人的诚信更多地表现了对他人命运的关怀和理解,而非西方诚信所要求的“利益共赢”。如南北朝明山宾卖牛,牛卖掉后,他想到的是,“这头牛从前害过蹄疾,费了好大的劲才治好。如今换个新主人,不知正确使役,倘若过累或者牛棚过于潮湿,蹄疾就会复发,到那时,人家岂不等于买回一头废牛?”于是偿还牛价;浦东人某乙拾金后,想到的不是自己“此累累者,吾若取归,宁不足疗吾贫,且半生温饱有余矣”的利益,而是“彼或以是金故,丧名誉而损身命”,更多的是替别人命运的担忧,认同的是“吾心奚安!贫富,命也。吾今既见之,宜尽吾责”,而非利益的共赢;而明清小说《施泽润滩阂逆友》中商人施复拾银寻思的是:“这银两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如若有本钱的,他这账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倘然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银,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或卖了绸,或脱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舍身卖子。倘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更将中小商人推己及人、体谅他人命运的善良描写得真实动人,也没有要求利益共赢,而是“我虽是拾得的,不十分罪过。但日常向没这东西时,依原将就过了日子。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得到安乐”,一个“得到安乐”说明中国传统商人诚信企及的是心灵的平静和人生的快乐,而非单纯的“利益共赢”。清代婺源商人詹元甲不乘天灾之机赚取昧心之利所说的“今饥鸿载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钱,彼即少一勺,痔人肥己,吾不忍为”,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对他人命运的担忧。①江西商人胡钟,有乡人向其借贷,无法偿还,就将自己的房契抵债而迁往他乡。胡钟知道后,心非常不忍,连忙派人追回,将房契归还原主,并将借据烧掉。②金溪商人刘光昌,做典当生意,许多乡民用衣被典当粮食。这年因歉收,天气渐寒,刘光昌将乡民招来,让大家将衣被全部收回,所贷粮食均不再索。有人不解,刘光昌说:“天气这样寒冷,同族的乡邻都冻得受不了,我怎么能忍心一个人拥有棉被暖和自己呢?”还将所有借据尽行烧毁。③这些说明,中国传统商人诚信的动机是更多替他人着想的善良,是对他人命运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人“生命本善”的价值取向。当面对“饥鸿载途,嗷嗷待哺”,中国商人能够“痔人肥己,吾不忍为”,更是生命本质的升华。
  其次,中国传统商人的诚信是过程善良和结果善良。中国传统商人的诚信,从关怀他人处境和命运的善良愿望出发,表现为过程善良和结果善良。江西洪江镇李姓富商,将窨子屋卖给刘姓商人。刘姓商人在整修房屋的时候,在地板下发现了一坛金子,于是便派人把这坛金子送还给以前房屋的主人。但刘姓商人以房屋已经卖出交割,拒不接受,“两个人各持己见,相持不下,谁都不肯要这坛金子”,表现了过程的善良。后来两人便找到把总大人,把总大人“建议他们把金子捐出来修桥铺路做点善事”,表现了结果的善良。小说《歧路灯》的陕西商人王中得到主人家城南菜地二十亩为家业,后来在井池石板下掘得窖藏银两一千一百两上下,“若是气量浅小的人,在路上拾条毛巾,道边拾几文钱,尚不免喜形于色,逢人自夸造化”,而王中却说:“这园子原是大老爷在日赏我的,我认意没有要主人产业的理。……我挖这银子,仍然是上下土木相连,还是主人家财帛。”体现了过程的善良,“于是他请别人出面替主人赎回已经出典的街面房屋,使得主人家再度复兴”,依然是结果善良。《披青杂说》中茶肆主人拾金归还失主后,整个过程考虑的不是法律的制约,而是“常恐有愧于心故耳”的心理追问和灵魂安宁。茶肆主人说得很明白,“义利之分,古人所重,小人若重利轻义,则逆而不告,官人将如何?又不可以官法相加,所以然者,常恐有愧于心故耳”。完全是在自觉自愿的过程中完成的,并没有任何法律的强制,放射着人性伦理的光芒。
  中国传统商人这种善良和诚信更多地表现在民间中小商人身上,户县商人张鉴堂、阎久庵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户县商人张鉴堂、阎久庵的经营历程
  张鉴堂的经营历程在《张鉴堂墓表》中有所记载:
  “君姓张氏,讳维钦,鉴堂其号。世居邑北大王镇……当家道逆落时,一椽风雨,数亩先畴,君常作小贾……珠积层累,稍有盈余,即恢吠亩。迨后精白圭、计然术,药室生涯,与合伙诸人,谊同管鲍,循分自尽,不忘大义。由小贾为中贾,而家渐饶裕……居近于廛,出则经商,入则课耕,日不悼三,历终身于一日。”④
  阎久庵的经营历程在《阎久庵墓志表》中亦有所记载:
  “阎久庵……乃服贾汉南,又以母年高,戚远别,乃设肆于眉(陕西眉县)之槐芽镇,艰苦自立,铢积寸累……卒赖其力贾以大获,归以奉母。”⑤
  这两位民间草根商人身上都折射了陕西商人诚信孝义的人性光芒。
  张鉴堂通过刻苦努力,在家道中落的条件下,改变了命运,从“小贾”发展为“中贾”,典型地表现了民间商人的发展历程。张鉴堂面对家道中落,“一椽风雨,数亩先畴”,茅屋瘦田,家无积蓄,没有悲叹气馁,而是遵循“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比较效益规律,“常作小贾”经商起家,经过自身的努力,“珠积层累,稍有盈余”,即恢复家产。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数载经商的实践,使他逐渐掌握了经商的规律,学会了商业经营的本领,开始做药材生意,设药铺以度年华。在药铺初设的时候,他依然还是小贾,资金有限,人力菲薄,于是他遵循陕西商人“合伙经商”的传统,与诸人做合伙的联手生意,应该是一种“合伙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在合伙股份制体制下,最困难的是利益的分配。因为陕西人的习惯是“宜于创业,艰于守成”。在创业初期,没有利益可得,大家无多非分之想,尚可以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一旦事业有成,有利可图,利益的分配和占有就会侵蚀团体内部,产生分化之心,导致事业的溃散。古人曾对利益的两面性有极精当的比喻,“兔奔于野,众皆逐之;积尸于案,掉头不顾”,当荒野里奔跑的兔子,产权关系不明朗的时候,对兔子占有的欲望,刺激人们奔走追逐,利益的能动刺激作用表现得极其明显;一旦兔子归属明朗,产权清晰,人们就会掉头而去,全然不顾,利益的分化作用依然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利益的分配常是导致山陕商人“合伙股份制”溃败的基本原因。拆账散伙、奸伙欺东就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张鉴堂却能够“谊同管鲍,循分自尽,不忘大义”,正确地处理与合伙人的利益关系,他把友情看得高于利益,在利益分配上,只取自己应得的份额,绝不多拿一分,这种“以义制利”的做法,得到了合伙人的认同,使企业保持了凝聚力而不至于各怀鬼胎,分崩离析,取得了经营的成功,他也从“小贾为中贾,而家渐饶裕”,典型地表现了民间商人艰难的发展历程。
  问题在于,张鉴堂成为中贾“家渐饶裕”后,他并未停止经营的步伐,依然兢兢业业从事着自己的致富事业,并且采取了一种耕商结合更为稳健的经营策略。“居近于廛,出则经商,入则课耕”,这是在传统社会,商业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利润不稳定的条件下,中小商人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抵御商业风险能力菲薄而采取的一种自卫性质的稳健做法,它将农业与商业捆绑在一起,“若要发,生意搅庄稼”,经商致富,以农守之,将商业利润转化为农业投资,强化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将农业的积蓄转化为商业投资,赚取商业的比较效益利润,这不能不是传统商人机智的市场选择。尽管它有着保守的负面效应,成为阻挠传统商人将生意做强做大的思想阻力,但难能可贵的是,张鉴堂始终能够保持“循分自尽,不忘大义”的以义制利优良传统,恪守诚商良贾的职业操守,“历终身子一日”,可谓“一生谨愚,痴心不改”,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而阎久庵则更表现了陕西商人至爱孝义的优良品质。阎久庵原先在汉中一带做生意,由于家中母亲年事已高,无人奉养,在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思想下,为孝亲乃放弃了原先的事业规划,在离家不远的眉县槐芽镇设市立廛,从事小本经营,“艰苦自立,铢积寸累”,是出了名的孝子。由于他为养家刻苦戮力,不辞劳苦,结果赚了大钱,用这些经商赚来的钱,回家孝敬父母,恪尽儿女之道,被当地人传为佳话。尽管这种为奉养父母而放弃抱负的做法,尚没有挣脱中世纪情感的羁绊,说明家庭家族血缘、亲缘关系对陕西商人的束缚,但从人性的一般需要出发,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商人无论走多远,都还首先是为了养家糊口、恪尽人子之道,然后才可能是赚钱发财。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商人经商业贾,首先是为了谋生,然后才是谋利。阎久庵将生意从汉中迁回眉县,以奉亲养老,是出于谋生的需要,这本身并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他在槐芽镇的生意,由于懂市场,会经营,“卒赖其力贾以大获”,赚了大钱,这时他就从原先以“谋生”为目的就转化为以“谋利”为目的,依然是一种商业经营的正向回归,说明商品经济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而阎久庵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辞担当、恪尽孝道的孝义精神,仍然放射着人性化的光芒,还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①光绪《婺源县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24《人物·义行》。
  ②范勇:《商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③范勇:《商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页。
  ④何炳武:《户县碑石》,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页。
  ⑤何炳武:《户县碑石》,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3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清代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