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1.1西秦会馆总论
























第一章 古代建筑瑰宝 中国会馆奇珍——绪论 第一节 西秦会馆总论
  雄奇瑰丽,金碧交辉,画栋雕梁,典雅崇闳的西秦会馆,坐落在自贡市中区龙峰山麓、釜溪河畔。这座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殿宇巍峨、富丽堂皇的西秦会馆,以其特有的格韵和魅力,名闻遐迩,令闻者神往,来者驻足,吸引中外游人终年如织。
  建筑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建筑是历史的雕塑,城市的年鉴。在自贡盐业发展历史上,西秦会馆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西秦会馆是耀人眼目的瑰宝;在中国会馆演进中,西秦会馆是弥足珍贵的精品。
  一、自贡盐业经济发展与西秦会馆沿革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巴蜀之间,幅员面积4373平方公里,人口320余万,被誉为“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而名播中外,1986年12月被颁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自贡是座用盐塑造起来的城市,历代盐工凭借开发蕴藏丰富的盐卤、天然气资源,创造了积厚流广的井盐文化,也缔造了这座经济开发型城市。在两千年盐业经济的发展中,自贡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道路。在中国城市之林中,自贡既非六朝故都,又非兵家要塞,亦非商埠口岸之区,也非交通枢纽之地,而是靠盐业生产力的提高,盐业经济的发展,“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直到1939年自贡成为四川省除成都、重庆外的第三个省辖市时,自贡的城市地域仍以盐井、盐灶、产区、产场为范围,其人口仍以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成分,其经济仍以盐业经济为主要组分,其交通亦以运盐路道为网络,其文化则以井盐文化为特质。
  自贡旧称自流井,其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章帝时期(76—88),晋代时初具规模,唐代时闻名全川,明清时期更进一步发展,清雍正时已成为四川五大井盐产场之一,嘉庆、道光时期成为四川三大产场之一,咸丰、同治年间更一跃而成为四川盐业生产中心,独执中国井盐之牛耳,年产盐三百余万担,占全川一半以上,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二百余州县,全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食用自流井盐。精湛的井盐技术,巨大的食盐产量,繁荣的盐业经济,使自贡被誉为中国的盐都,被认定为中国19世纪中叶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史称“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西秦会馆的兴建缘起,系由清雍正年间,来自贡地区经营盐业运销和开设钱庄票号的陕西籍商人在发迹致富之后,组成了行帮组织“西秦大会”,并以此名义于雍正十年(1732)买地合资修建会馆,以“炫耀郡邑”、“款叙乡情”、“共迎神庥”。西秦会馆于乾隆元年(1736)动工兴建,历时十六载竣工落成。会馆因主供关羽神位,亦名关帝庙,俗称陕西庙。
  修造一组宏伟的建筑群,是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的。据《重修西秦会馆关帝庙碑记》记载,这次新建会馆“费金万有奇”。由此可见,西秦会馆的问世,同自贡地区盐业经济的繁荣和陕西籍商人的发迹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初的自贡盐业,从明末的战乱中逐渐复苏。当时的四川和自贡地区,“邑中土地荒芜,烟火寂灭,实同无人之境”,“落业者十之八九”。明末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自贡地区的盐井先后坍塞458眼,被破坏93%以上,仅存盐井34眼、煎锅99口。面对盐区“井圯灶废”,盐政“荒废已极”的局面,清政府一面鼓励“百姓俱往四川开垦”,组织大量移民入川;一面“诏免四川商民盐课”,“任民自由开凿”,“听民自领自卖”,“照开荒事例,三年起课”,使四川和自贡地区的盐业从战乱的衰微之中逐步恢复并获得发展。康熙二十五年(1686),自贡地区的盐井数已增至96眼,三十六年(1697)又疏浚釜溪河,开通了进沱江、入长江的运盐航道。到雍正八年(1730),自贡地区已拥有盐井298眼、煎锅近千口,所产之盐除销售本省30个州县外,还运往贵州、云南、湖北等省销售,年征引课银近5万两。盐业经济的繁荣为西秦会馆的兴建夯实了经济基础。
  随着“蜀盐始蹶而复振”,来自陕、晋、闽、赣、黔、奥、鄂等地的商人和劳动者纷纷来到自贡地区“淘金”,他们带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或投资凿井设灶,或开设票号钱庄,或经营盐业运销,或从事井盐生产。据《皇朝政典类纂》卷七十六记载:雍正年间,“陕西大贾习鹾业者入蜀转运行省”。其实,陕西商人自康熙年中期即开始进入自贡盐场了。作为地域观念甚强的陕商,“资本厚、精心计”。他们看准了清康熙二十年(1681)朝廷准贵州全省、云南部分地区买食川盐的商机,在自贡地区从事运销滇黔的商务。“三秦客友,运榷黔滇,运樯万艘,出没于穷濆窊渘之内”。另一些陕籍商人则在自贡地区开设钱庄票号,逐渐控制了这里的金融业。到雍正年间,活跃在自贡盐场从事运销和银庄、票号、典当业的陕西籍商人已达一百余家,成为这里相对富有,人数众多的客籍商帮。他们筹组了自己的行帮组织——西秦大会。所有这些,都为西秦会馆的兴建作好了物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雍正十年(1732)农历九月初九,西秦大会与当地龙峰山座房主人李光华签约,以纹银380两买下其地修建庙宇,该份契约现存自贡市档案馆,已成珍贵文物。契约上买方为西秦大会会首西万盛、全兴盛、世德合、东万盛、东永顺、尚义合、永兴隆、西永盛。此足以说明陕西籍商人既具备经济实力,又有行帮组织。乾隆元年(1736),西秦会馆动工,“新构圣祠”,至十七年(1752)竣工时,会馆“缭以周垣,修庑旁列”,“阶有级,采有青,连蜷娟空,轮轩绚彩”,成为一组华美宏阔的建筑群落。
  道光七年至九年(1827-1829),西秦会馆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培修与扩建,“壮丽倍前”,“较旧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共费金四万有奇。殿宇崇闳,体制严肃,廊庑整秩,金碧交辉。”同治年间刻行的《富顺县志》,已将西秦会馆列为一县胜景了。
  辛亥革命中,同志军进驻自贡,设总部于西秦会馆,会馆曾遭滇军炮击,其龙亭被毁。辛亥革命后,自贡地区的新政权——自贡地方议事会,曾在这里成立并办公。在四川军阀混战时期,西秦会馆又成了进驻盐都各路军阀盘踞的地方。从1938年起,这里先后成为了自贡市政筹备处和自贡市政府所在地。
  新中国建立后,这座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建筑回到了人民手中。自贡市人民委员会在此办公期间,对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1959年2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自贡,明确指示要保护好西秦会馆,随后不久,白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西秦会馆为馆址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同时对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了保护这座雄秀的会馆及馆内大量精美的木雕和石雕,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职工用层板将木雕、石雕封盖,刷上红油漆,写上毛主席语录,终使这些木雕和石雕得以妥善地保护而免遭一劫。
  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西秦会馆颁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西秦会馆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不少专著、报刊等新闻媒体,如《中国雕塑史》、《中国名胜辞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等,都对西秦会馆作了专门介绍、评价和宣传。
  二、中国会馆制度演进与西秦会馆功能
  中国会馆,肇始于明代前期,民国末消逝于大陆,然而至今仍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滋蔓。中国会馆的问世,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又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林的新生事象。
  中国会馆起源问题,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刘恫、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卷四所载“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占末有也。始嘉、隆间”作为会馆起源的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方以民国《芜湖县志》卷四十八所载“京师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1403-1424)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作为中国会馆起源的定论。据考,明永乐年间在京师出现的还有江西的浮梁会馆和湖广会馆。
  会馆是明清时期易籍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了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内实行有效整合的同时,又不断谋求与外部世界的整合。我国的绝大多数会馆都是由流寓的同乡人出资共建,以“迎神庥、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的场所。这是因为“仕宦、商贾之在他乡者,易散而难聚,易疏而难亲,于是立会馆以联络之,所以笃乡谊也”。彭泽益先生在《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会馆本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为联络乡谊、结成团体、兼营善举,以此作为集会、居住的馆合,其名称,也有称为公所者”。“会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单纯同乡会之类的仕宦行馆、试馆;一种则属于商人或商帮会馆,当时有人称为货行会馆。”考诸西秦会馆,既是同乡会性质的会馆,又是商帮性质的会馆。作为同乡会馆,它又称西秦公所,作为商帮会馆,它又称西秦大会。
  在中国会馆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中,就其阶段性而论,中国会馆经历了明中叶以前的孕萌和形成期,明中叶至清咸同年间的衍生兴盛期,清咸同以后至民国的蜕变衰微期。西秦会馆建于乾隆初年,正处于中国会馆建筑的兴盛时期,在此后的277年的岁月中,无论从会馆的建筑布局和艺术,还是从会馆的功能和活动来看,西秦会馆都是其佼佼者。随着清末民初陕商资本从自贡盐场的撤离,亦随着辛亥革命后自贡地方政权和进驻盐场的军阀对西秦会馆的占用,这座具有代表性的商帮同乡会馆便逐渐走完了自己的历程,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盐都自贡的社会生活中。
  在绵延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思想中根深蒂固。经商历来被认为是舍本求末,一向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商人的社会地位历来低下。所谓“市籍”、“末富”等等都是封建社会强加给商人的带有歧视色彩的称呼。商人在社会地位的排序系列中列于“四民”之末。清代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在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手工业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商人阶层在取得自己的经济地位之后,对提升自己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欲望更加强烈,要求社会认同的呼声亦更加高涨。与此同时,我国历来轻视商人的社会风尚也随之有所变化,商人的社会地位亦显著提高。雍正皇帝宣布“四民”平等正是这一情况的集中体现。
  商人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就要努力维护自身的共同利益,尽量减少本行业的竞争,进而垄断本行业的商品流通,获取最大的利润。客居异地的同籍商人,因地域文化、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构成了限制他们谋求自身发展的障碍,克服与当地商人的矛盾和客籍商人之间的矛盾亦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共同的内驱力,驱动着商人阶层按行业、按籍地组织起行帮并修建行帮会馆和同乡会馆。清雍乾时期,中国行帮会馆的迅速发展正表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日益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当时在自贡地区,各省客商和各行帮修建会馆可谓蔚然成风。与西秦会馆同时或稍后修建的会馆比比皆是:广东商人修南华宫,贵州商人修霁云宫,福建商人修天后宫,江西商人修江西庙,四川商人修惠民宫,各省商人又联合修建五皇殿。井商修井神祠,行商修紫云宫,银钱商修财神庙,烧盐帮修炎帝宫,凿井帮修四神庙,橹船帮修王爷庙,屠沽行修桓侯宫,打铁行修老君庙。一时间百里盐场,可谓会馆林立。在一些井盐运道口岸和井盐产区,如邓井关、仙市镇、牛佛渡、茅头铺、贡井场,诸如南华宫、天后宫、江西庙等都随处可见。自贡地区的会馆现象,既是这里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又是这里盐业文化发达的表征。
  西秦会馆建成后,其规模雄踞自贡盐场会馆之首,其功能卓立自贡盐场会馆之林。会馆既是一个经济性组织,又是一个行帮性组织,同时还是一个文化性组织。同中国其他城市的行帮会馆和同乡会馆一样,西秦会馆具备“迎神庥、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等基本功能,在西秦会馆长期的管理和运作中,我们可以解读其主要活动与功能。
  (一)迎神庥功能
  陕西籍盐商的组织“西秦大会”将“共迎神庥”作为西秦会馆的建庙宗旨。他们认为“福海安流、默助之庥,实惟神佑”,遂以神灵崇拜为会馆树立了集体象征和精神偶像。西秦会馆祭祀的主神为关羽,他们对关羽的崇拜,可谓达到了极致。“恭惟夫子大节,垂之国史,宣诸管弦。阴相本朝,褒封三代,符同千古,休有烈光。九围赫声,梁州尤为蒙*(左酉右匕),庙食百世,礼固曰宜。”自西秦会馆建成至道光年培修前,以酉溪、马明、祝融、元冥诸神作陪祀,道光年培修会馆之后,其正殿以文昌帝陪祀关公左方,以真武祖师陪祀右方,最左为丑宿星君,最右为雷祖。原来陪祀诸神依旧安排在中殿就位,另外还安排了龙井、福德的神龛。在长达两百余年的岁月中,“绣壤喧阗”,“烟云炅晃”,“月旦焚香,春秋奠酒,竖起鼍鼓,敲响洪钟。”陕籍井商、灶商、运商、银钱商们,仰慕效法关公的祭祀活动绵亘不绝,关羽成了他们的崇拜偶像与行业神灵。
  (二)联嘉会功能
  西秦会馆落成之后,陕籍盐商组织的“西秦大会”、“合从会”等,即一直以会馆为大本营开展各种活动。会馆的官廨和客廨,为陕籍盐商逢迎和结交官府提供了专用的场所;会馆的献技楼、走楼、天街、月台,为陕籍盐商举行庆典、联谊商界、组织戏剧演出提供了专用的场地;会馆的神庖,不仅为祭祀神灵准备了牺牲供品,而且为陕籍盐商宴集宾客提供了美馔佳肴。总之,西秦会馆为陕商营造了开展商务活动和娱乐活动的空间。清中叶以后,四川各地著名的川剧戏班以能到陕西庙演出作为自己的品位象征、品牌形象,便是又一明证。
  (三)襄义举功能
  西秦会馆作为联系陕籍盐商的纽带,对于整合大家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维护其共同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秦会馆的兴修和培修,数以百计的陕西商号、商人和平民捐资解囊,便是共襄义举的证明。从自贡地区的地方史籍、档案中,从这里的一些塔坊寺桥和其他会馆的碑刻中,我们会不时看到一些西秦大会、西秦公所以及陕籍商人作为捐资者留下的名字。这些都是西秦会馆共襄义举刻下的痕迹。襄义举不仅给客居异乡的陕籍人生老病死提供了方便,而且为陕籍人融入当地社会创造了条件,并为当地社会的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
  (四)笃乡情功能
  在《重修西秦会馆关帝庙碑记》中,对西秦会馆修建以来所发挥笃乡情的功能和作用,即有“桑梓殷情,于兹敦笃,秦人利赖者实惟有历年”的描述,西秦会馆成了陕籍商人客居他乡而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互通信息、款叙乡情;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寻求商机、共谋发展。历史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西秦会馆建成后的百余年间,陕籍商人在资本运作和盐业经营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运榷方面,陕商“由黔浸灌,而湘而粤而滇”;在金融方面,“秦人十居七八”,陕西人开设的八大钱庄票号,在自贡形成了“八店街”的地名;在盐井、盐灶经营方面,陕商如自贡的盐业家族“王三畏堂”、“李四友堂”投资开凿了大量的盐井,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1835年凿达1001.42米的燊海井,古今第一大火井,被誉为火井王的磨子井,中国第一口岩盐井——发源井,都是陕西人投资开凿的。同治及光绪初年,陕商在自贡地区形成了拥有井、笕、灶、盐号、钱庄的大型资本集团,成为左右盐场经济命脉的商帮。
  西秦会馆的管理甚为严细,历届有成就的会首均在会馆内供奉有神主牌。会馆的经费来源有官捐、商捐、抽厘、放债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清末时还以西秦公所名义印制银票,作为存贷凭证,起到了钱庄的作用。
  三、西秦会馆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
  西秦会馆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其总体布局采用我国古代建筑群沿轴线南北方向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形式,总体方正,强调对称,成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平面。西秦会馆坐南向北,在长86米的地基中轴线上,布建主要殿宇厅堂,周围则用廊、楼、阁、轩以及一些次要建筑环绕和衔接,形成有纵深、有层次、有变化的建筑群体,这正是中国古代标准的对称性封闭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轴线上,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会馆的主要入口武圣宫。这是一组造型雄秀、气势磅礴的建筑,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走进武圣宫大门,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献技、大观、福海诸楼与看台、大丈夫抱厅、参天奎阁、中殿、正殿,由北向南,层层加高,层层宏阔,各抱地势,各领风采。轴线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金镛、贲鼓二阁,东西走楼,左右客廨以及神庖、内轩等建筑,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室内外空间,把整个建筑群落有机地组合成为若干个建筑单元。
  武圣宫大门内为一宽敞的大坝,青石铺就,名曰天街,面积达798平方米。天街四周建筑围绕:献技、大观、福海诸楼与看台、丹墀、大丈夫抱厅南北相望,金镛、贲鼓二阁东西对峙,各建筑物之间以廊楼联接,构成了一个四合院。外围紧凑的建筑与内中开阔的空间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组成了建筑的第一个单元。第二单元则以参天奎阁为中心,前接抱厅,后靠中殿,左为“胜十年读”客廨,右为“留三日香”客廨。第三单元则以神庖、内轩拱卫正殿,中心突出,体现了设计者以此为尊的构思。上述各单元处于轴线两侧的建筑,或以背面、或以侧面与围墙、风火墙连在一起,形成环绕整个建筑群体的外墙。从墙上又显露出一系列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屋顶,使整个西秦会馆的外观轮廓线呈现出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的变化。
  西秦会馆的单体建筑,则摆脱了传统营造法式的羁绊而不拘一格,独运巧思,体现了古代匠师卓越的创造才能,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
  (一)武圣宫
  叠阁重檐,威严凝重的武圣宫,雄踞西秦会馆入口处,挺拔嵯峨,先声夺人。其大门四根檐柱,以石狮、石象各一对作柱础,门前两侧,高大的石座狮扭头相望,更平添了几分肃穆之气。面宽32米的武圣宫和与之背靠的献技楼、大观楼、福海楼,虽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从基座到屋身屋顶穿插交错,结构繁复,在平面处理和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重檐歇山屋顶达四层之多,下面三层化作两翼飞出,檐角成行,依次加宽,有如人字形飞雁列队排空,穿云而去。这种大胆的处理手法,在明清会馆建筑中是很少有的。其屋顶结构更显复杂:两个歇山式屋顶交叠组合,面向会馆院内的歇山屋顶紧靠正脊处,又加建一个六角攒尖屋顶,其后两角则嵌入歇山屋顶之中,组成了牢固的复合结构。这样,三个屋顶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处理,在外形上构成了一个雄浑庄重的大屋顶。三束宝顶沿轴线矗立在两道歇山顶正脊和一个攒尖顶上,戟指蓝天,复合形大屋顶下,环列24檐角,起翘修长,参差起伏,错落有致。武圣宫与献技诸楼由22根浑圆修长的石柱和各种梁枋构架,承受着大屋顶的荷载,这种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和结构,在明清宫室和民间建筑中,极为罕见,堪称佳作。这座独具格韵的建筑共分四层:第一层为门厅,第二层是献技楼,即戏剧演出舞台,其上为大观楼,顶层为福海楼。第二层只面向院内,第四层只面向大街,唯第三层贯通前后,这样,屋身虽为四层,但从两面望去,却是三层建筑,可谓别开生面,颇具匠心,这就从屋顶组合、楼层处理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西秦会馆特有的建筑风格。其装饰更极力铺陈:斗栱朱地描金,额枋彩绘艳丽,衬枋整雕而成,垂花镂刻精美,挑枋龙首含珠,楼沿满布木雕,金碧相射,富丽堂皇,一派华贵之气。
  (二)金镛、贲鼓二阁
  天街两侧的东西走楼,卷棚顶中部卓立二阁,东名金镛阁,西为贲鼓阁,原系鸣钟击鼓之楼。两阁的形制、体量与结构完全相同,面向对称。阁为重檐歇山顶,下檐断开作两翼飞出。因举折陡,起翘高,角柱又有生气,致使檐角凌空,给人以清爽飘逸飞升之感,显得玲珑精致。面向天街的阁沿栏板,分上中下三层配以精美的木雕装饰,金光璀璨,仿佛在阁身围上了一条金带。若置身院中,举目四顾,定可看到连续性的艺术构图:造型各异的灰色屋顶与众多的红色立柱交相辉映,金色的木雕与彩色的绘画相互匹配,更体现出明丽典雅的韵律之美。
  (三)大丈夫抱厅
  沿天街两侧拾级而上,便到了大丈夫抱厅,这是一座硬山式屋顶五开间的敞厅,高朗开阔,左右两端与东西走楼相接,把武圣宫、金镛阁、贲鼓阁有机地串连成一个四合院。抱厅正前方突出一石筑月台,月台下筑一丹墀,月台配以石栏,旁植松柏。这座月台正对献技楼,每当会馆内举行庆典或戏剧演出,这里就成了最好的看台,成了西秦会馆的陕籍富商和达官显宦们的包厢。
  (四)参天奎阁
  穿过大丈夫抱厅,步步登高,便到了参天奎阁。这是堪与武圣宫媲美的又一建筑。参天奎阁亦称参天阁,修建在按轴线方向跨于一座水池南北向的石桥之上,阁高12米,六角攒尖顶,四重檐,内饰藻井。其阁顶垂脊曲折圆和,檐角高昂挺拔,远远望去,像一顶古代武将的头盔,人们又称它“将军帽”。近观参天阁,我们可以看见:重檐攒尖顶下的第二檐,正对左右客廨的两角,被下面第三檐隆起的背脊所截阻,此应为六只檐角的第二檐,实际只有四只檐角。这样的处理,使得参天奎阁这一多檐屋顶,从正面看由一重檐攒尖顶加两层下檐组成,从侧面看则由一单檐攒尖顶加三层下檐组成,使人尽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妙。这里在建筑布局上,也是颇费匠心。因阁前是抱厅,阁后接中殿,左有“胜十年读”客廨,右有“留三日香”客廨,建筑群体在这里达到了高度密集的程度,参天奎阁前下檐起翘在抱厅屋顶之上,后下檐起翘则刺穿了中殿的前檐,造成三座独立的建筑在空中穿插切割的有趣现象,大有密不透风,拥挤不堪的危险。但古代建筑师却负重若轻地巧妙安排,“化险为夷”:参天奎阁下的石桥,把水池纵切为二,辟出各20余平方米的空间,伫立桥面池畔,仍可举头以望蓝天,俯首以数游鱼,透过客廨圆卷门,借景以观花草竹树,领略“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的意境。古代匠师们在建筑布局上的造诣之深,令人叹服!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参天奎阁旁的两个水池,既是建筑群中画龙点睛之笔,又是会馆以作消防之用的太平池。
  (五)中殿
  紧接参天奎阁,单檐结构,七柱落地,层高6米,面阔25米,进深10米。中无隔墙,宽敞明亮。左右两壁嵌有楠木碑文,记述西秦会馆建造缘起、扩建经过、体制与规模。尤为难得的是,两道碑文后,均录有乾隆和道光年间捐赠银两的官员、钱庄、商店、盐号以及盐商姓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殿立柱比例匀称,梁枋制作工整,作为装饰的斗栱被雕刻成龙头19个,凤头13个,象首55个。令人注目的是凤在上,龙在下,引起人们不少猜测。其实,设计者取《易经》中“凤翔于天,龙潜于渊”之意而为,这种布局,古已有之。某些影片中杜撰慈禧太后擅改祖制,强令凤在上,龙在下实在是无稽之谈。中殿额枋刻斗狮、奔鹿、百鸟朝凤、双狮戏球等图像,装点得体、雍容工丽,具有清代宫廷建筑风格。
  (六)正殿
  从中殿拾级而上,为正殿,地处全馆最高处,前有龙亭(已毁),左有神庖,右有内轩拱卫,体现了设计者以此为尊的理念。正殿楼分两层,檐为双重,比中殿更为宏阔,系为道光年培修会馆时扩建的主要殿宇,其体量与高度,均为全馆殿阁之冠。以前这里是供奉关羽和陪祀诸神的地方。
  秦始皇的阿房宫早已不存,但从杜牧留下的《阿房宫赋》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其风格之一斑。西秦会馆诸多的殿阁楼台,使人联想到赋中所描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风格。西秦会馆各具格韵的建筑群落,与阿房宫有相似之处。
  四、历史价值、思想内涵与建筑特色
  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辉的清代建筑——西秦会馆,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如今殿宇重辉,风采依旧,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雄姿神韵和历史价值。伟人的俄国作家果戈里曾经说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
  西秦会馆既是自贡盐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两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见证物,这座建筑的沿革和盛衰,无不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盐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西秦会馆的兴建与扩建,更与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盐业经济和陕商的经营活动紧密相连。对于研究鸦片战争以前清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西秦会馆为我们提供了实证;对于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生产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演进、地域文化的发展,西秦会馆又为我们提供了窗口。西秦会馆的建筑成就、文化积淀与历史内涵,无疑构成了一部绚丽多彩的史册。馆内《西秦会馆关圣帝庙碑记》和《重修西秦会馆关帝庙碑记》两篇碑文,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当时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盐商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遍布会馆的精美木雕和石雕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戏剧史、川剧史和雕塑绘画史的珍贵实物资料。陕籍盐商对会馆的管理经营,他们在会馆的活动以及与当地社会和盐商的融合与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是研究中国会馆制度和会馆功能的重要内容。而西秦会馆这一建筑本身,更是向我们提供了反映前清时期科学文化水平和建筑艺术水平的实物,值得进行多视角、多层位的研究和解读。
  古代建筑是人文景观,古代建筑是历史文物。西秦会馆蕴涵和体现了这一建筑的倡建者、建造者、经营者的信仰追求、价值观和思想理念,既具有时代的共性,又具有地域的个性,赋予了这座建筑以灵性。
  (一)英雄崇拜、偶像崇拜融汇于崇尚关羽、颂扬关羽这一主旋律之中
  西秦会馆一直主供关羽神像,其楹联、碑文亦以崇拜歌颂关羽为其主题,祭祀、演艺活动也常围绕关羽进行。《西秦会馆关圣帝庙碑记》写道:“昭烈帝以王室一线,踣困西川。不遇云龙,谁与为守!夫子起戎士,驰驱左右,于金戈铁马间,英姿飒爽,义缴烟驰。迄今东指邺城,铜台云幂;南觇夏口,吴宫草埋。而关西之名,千年耸峙,忠孝之在人,其可泯乎!”其大丈夫抱厅的楹联为“萃不灭之忠魂,浩气长留,屡向本朝昭义烈;肱将衰之火德,英风永著,犹从此地郁炎精。”这就公开地将对关羽的崇拜,对关公精神的信仰写在了陕商自己的旗帜上。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毋庸讳言的,那就是“我秦人素秉忠义,闻风具起”,“容亲秉烛,节景桃园”,“徘徊任恤之风,珍重金兰之契,以崇功德则秉礼,以敦乡俗则畅情,人心风教之原,未必无助也!”这就是要以关羽的节操美德为榜样,为准则,为道德评判标准,统一陕籍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之相呼应的是,西秦会馆的木雕和石雕中,还塑造了大量山陕人的家乡人物,如秦穆公、杨家将、白居易、郭子仪、薛平贵、王宝钏、苏武等,作为褒扬关公的陪衬,寓教化于其中,其手法可谓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二)宣扬忠孝节义,传播儒家思想构成了西秦会馆建筑理念的基调
  在会馆令人目不暇接的木雕、石雕作品中,人们不难发现这一基本现象。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内核“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被物化和形象化为一个个、一组组雕塑、绘画作品,“寓褒贬,别善恶”,给人以感召、教化之力,诲人以修身养性,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前进。《圯桥敬履》、《魏征谏本》、《苏武牧羊》、《宗泽交印》、《管仲荐宁戚》等都是这类的作品。漫步西秦会馆,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比比皆是,占有很大比重。《纪信替主》、二十四孝组图、《算粮》、《大登殿》、《义全交》、《韩琪杀庙》、《高山流水》等俱是其代表作。
  (三)明末清初会馆建筑
  作为明末清初会馆中出类拔萃的建筑,西秦会馆融宫廷、寺庙建筑与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充分显示和印证了清代建筑在承继明代传统基础上的演进和发展,体现出清代建筑在群体布置方面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在结合地形、空间处理、造型变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整个建筑在相互尺度、比例、统一、对比、均衡、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建筑特色。
  1.西秦会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工部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铁作、画作、雕銮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作出了规定。建造西秦会馆的匠师们,大胆摆脱了传统营造法式的束缚,并未囿于《工程做法则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西秦会馆。如将形制各异的武圣宫和献技楼从基座、屋身到屋顶组合成浑然一体的复合结构,形成嵯峨奇伟的复合型屋顶,可谓构思卓越,异军突起,塑造自己特有的形象,具有突出鲜明的个性,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丰富多彩。
  2.西秦会馆高水准的建筑群体
  会馆的建筑师们,成竹在胸,对建筑群体的布局,匠心独运,单体建筑的布建、组合、过渡、衔接、起伏开阖,都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达到了妙韵天成的境地,体现了极高的造诣。如参天奎阁面临“屋心相聚如钩,檐角相凑如斗”的建筑群体密集情状,而匠师们却巧妙地采取了布局富于变幻,造型各不雷同的手法,力求密中见疏,安排错落有致,收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3.西秦会馆和谐的建筑与环境
  会馆地处龙峰山麓,沿轴线地平面不断升高。设计者结合地形与环境,在会馆前开拓了广阔的空地以作神道,立石枋,竖旗杆,在会馆中开辟出宽广的天街,并结合地形变化,创意设计若干不同高度的平台,将建筑物安排布建得颇为得体,上接下承,前呼后应,和谐完美。整个建筑群落,一进高于一进,形成建筑物高低起落的明快节奏。西秦会馆建筑群的屋顶高低落差为6.5米,到正殿形成高潮。
  4.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和泥塑
  W·S·毛姆说过:“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在西秦会馆的装饰中,尤以木雕、石雕水平最高。王子云著《中国雕塑艺术史》论述道:西秦会馆“在雕饰方面,主要集中在戏楼、檐间的木质雕刻上,其内容丰富,造型优美精致,可称集清代建筑雕刻艺术的大成。”陈少丰著《中国雕塑史》亦称:“自贡西秦会馆的木雕装饰,则是清代民间建筑木雕的杰出代表。”足可证明西秦会馆的雕塑装饰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雕塑装饰为西秦会馆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西秦会馆/郭广岚 宋良曦.-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