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刺绣):“二十四孝”故事

























孝感动天
  队队春耕象 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 孝感动天地
  传说舜的父亲双目失明,性格固执。舜的亲生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继母是个心肠狠毒、性情奸诈的人。后来继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舜的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使象养成了傲慢奸刁的习性,象常常在父亲面前说舜的坏话。继母更是把舜视为眼中钉,多次设计要害死舜。一次舜在房顶上修理仓房,继母竟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还有一次,继母让舜到井下掏井,待舜下至井下后,继母又将井盖盖住,要闷死舜。可舜一点也不嫉恨继母,对父母亲一直非常孝顺,不管是吃的穿的总是让父母先享受。舜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也得到乡亲们的敬佩,大家便推荐他做了部落首领。他心诚人好,对部下和臣民很爱护。那时生产非常落后,人们吃的是野果、草根、野兽,穿的是用树叶、兽皮制成的极为简单的衣服。虞舜便带领人们在历山上种庄稼。大象来帮他耕地,百鸟来帮他捉虫耘草,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那时候,尧是炎黄部落的首领,听说了虞舜的孝行,就去考察他,于是就有了“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的历史记载,据说尧送给舜九个男仆侍奉他,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虞舜做妻子,同时把帝位传给了他,让虞舜管理天下。
  为亲负米
  负米供旨甘 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 犹念旧劬劳
  孔子学生子路,名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仲由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挖野菜、草根来充饥。仲由的父母亲年纪都已经大了,为了孝敬二老,自己时常去外出讨饭,带回家供养二老。那时候遇灾荒年,近的地方讨不到饭,仲由就到一百多里外的地方去讨,遇到刮风下雨就更艰难。到了冬季,仲由没有衣服和鞋子穿,饥饿和寒冷,身上总是冻的紫一块、青一块的,脚冻肿了,连路都走不成。仲由常昏倒在雪地里,醒来后仍然慢慢往家爬。他心里只装有父母,心想二老在家等着他讨来饭充饥呢。
  后来,父母由于贫穷和疾病,相继离开了人世。仲由从此游历于鲁国,拜孔子为师,勤奋学习,后被楚国重用,成了楚国官员,整日锦衣玉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仰慕。他掌管着很多人马、战车和粮食,但他十分珍惜这些荣誉和财富,常常怀念父母的恩情,回忆过去生活的艰辛,经常教育后人应有高尚的品德。他告诫人们,父母在世时应尽心奉养,否则将会悔恨终生。
  单衣顺母
  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晚娘
  尊前贤母在 三子免风霜
  闵损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骞)。他3岁时,亲生母亲就过早的去世了。父亲又为他续了个后娘,生下两个弟弟。后娘偏爱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常常虐待他。到了冬天,后娘为弟兄三人缝制棉衣,给两个亲生儿子用的是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用的却是芦花。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父亲让闵子骞推着车子外出干活,那用芦花做的棉衣又怎能挡寒呢?闵子骞冻得身上直发抖,连路都走不成了,父亲不知情况,就斥责他偷懒,还用鞭子打他。棉衣不结实,打几下就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看到芦花,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冤枉了儿子,心理很难过,就对闵子骞说:“你后娘不疼爱你,对你太不公平,咱们把她赶走吧!”闵子骞连忙跪下劝告父亲说:“我们弟兄三人还小,后娘在,我一人衣服穿得薄点,受点委屈算什么;要是让后娘走了,我们弟兄三人都要受委屈,都要穿单衣受饥寒哪!”后娘和父亲都很受感动,从此,后娘对闵自骞像亲生儿子一样,一家人和睦相处。
  后来,闵子骞成了孔子的学生,在孔子学生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啮指心痛
  母子才方啮 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 骨肉至情深
  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字子舆,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以孝行著称于世。他的父亲去世早,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为此,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他们家很穷,为了维持生计,他经常到山上去砍柴。有一天曾参起的很早,带着干粮,抗着扁担,拿着斧子就上山了。快到中午时,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要找曾参,母亲不认识,心想儿子上山砍柴要到天黑才能回家。这可如何是好?她急中生智,随即将手指放在嘴里咬了一下,鲜血顿出。此时在山上砍柴的曾参不知何故,忽觉心痛难忍,这真是母子连心啊!他预料家中有事,便急急忙忙赶回家来,跪在母亲面前询问家里出了啥事。母亲就把家里来了客人,无奈之下就咬破指头招他回来的事说了。曾参见母亲手指还在流血,十分难过。客人见状,十分感动,母啮指而子心痛,曾子的孝心是感天动地呀!
  后来,曾参作《孝经》传世,后世称他为“述圣”。
  戏彩娱亲
  戏舞学娇痴 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 喜色满庭闱
  老莱子是春秋时候楚国人,他家住在蒙山之下,靠辛勤耕种田地生活,尽管生活并不富裕,可老莱子的品德却非常高尚,对二老双亲非常孝顺,使二老的生活很甜蜜。他七十多岁时,父母亲都还健在。为了让父母二老心情愉快不觉老,老莱子在父母面前总说自己是小孩,像小孩一样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学着小孩说话的声音,跟父母撒娇,像小孩一样做游戏,想着法儿逗二老快乐。
  有一次,老莱子见他的父母静静地坐在屋子里,好像有点闷闷不乐的样子,就想办法给二老解闷。他到井上去挑了一但水,走到屋子里,在快到父母跟前时,假装摔倒,把水泼了一地,像小孩一样,躺在地上,涂了一脸泥水,又是哭,又是闹,二老看到他那怪模样,高兴得笑弯了腰。当时他的父母已是百岁老人,他总是这样千方百计地让二老高兴。
  因为他贤名四播,楚王曾请他到朝中做官,但为了孝敬侍奉二老,他也一直没有离开父母。他这种孝敬父母的品德,被后人传为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鹿乳奉亲
  亲老思鹿乳 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他少年时,对父母十分孝敬。他的父母都已老了,并且都害了眼病。听看病的先生说,喝鹿的乳汁对眼病有益。父母就想喝些鹿的乳汁,好快点治好眼病。这就把郯子给难住了,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个好办法。他跑到很远的地方借来一张鹿皮,披在自己身上,装扮成小鹿的模样,然后到深山老林里去,偷偷混到鹿群中间,取母鹿的乳汁,带回家让父母喝。
  有一天,他又扮成小鹿的样子,蹦蹦跳跳地往深山老林里去。当时东方刚刚发白,有两个猎人背着箭来到深山老林。猎人发现了“小鹿”,一个猎人说:“天还不亮,咱们的运气就来了,这只‘小鹿’往咱嘴里送。”另一个高兴得哈哈大笑说:“快取弓箭射住它,别让它跑了。”“小鹿郯子”听到猎人的笑声,猛的扭转头来一看,立刻惊出一身冷汗,眼看猎人已搭弓上箭,就要发射。郯子急了,高声喊起来:“我不是小鹿,我是郯子……”猎人听到喊叫声,立即收住弓箭,走到郯子跟前。郯子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猎人。猎人被郯子的孝心所感动,就把他们打猎时弄到的鹿乳奉送给了郯子。
  郯子的孝行使当地人非常感动,后来郯地的人就推荐他当了郯国的国君。
  为母埋儿
  郭巨思供给 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传说东汉时候有个叫郭巨的人,家住河南林县。郭巨的父亲去世早,母亲年迈体弱,儿子才刚刚3岁,家境十分贫苦。郭巨和妻子整年累月劳作,还是不够糊口。他们夫妻自己省吃省喝,总想让母亲吃好点。可母亲心痛孙子,时常把自己的一份分给孙子吃,自己则饿得面黄肌瘦,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郭巨就和妻子商量说:“咱家里穷,不能供养好母亲,仅有一点食物,母亲又要分给孙子吃,为了母亲能活下去咱们该把儿子埋掉。儿子还可以再生,母亲要是饿死了,就再也不能复生啊!”妻子不忍心失去儿子,但又可怜年迈体弱的母亲,为了保住母亲的命,无奈只好答应了。郭巨就拿着锄头到野外去挖埋儿子的坑。为了能把儿子埋的深些,免得被野狗扒出来撕坏尸身,他流着眼泪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三尺多深,突然“当啷”一声,扒开土一看,竟挖到一个小坛子,打开坛子盖一看,哎呀!里面装的全都是黄澄澄的金子啊!金子上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行字:“黄金一坛,赐给孝子郭巨,官府不得占取,民众不得夺用!”原来是郭巨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才赐给他一坛黄金。自此以后,他家的日子就好过起来。
  亲尝汤药
  仁孝临天下 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 汤药必亲尝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三儿子,高祖在位时被封为代王,后来继位当了西汉第二代皇帝。他的亲生母亲薄太后有病,卧床不起三年,刘恒虽然朝政非常繁忙,可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常常是办完政务后,就到母亲床前无微不至地侍奉,不管是煎药熬汤,还是擦身洗背,他都是亲自动手,常常是白天顾不上吃饭,夜晚不脱衣服睡觉,长夜不合眼地照顾母亲。母亲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尝,不冷不热,没有异味再让母亲服用。他身为皇帝下人很多,不用他说,各宫嫔妃和宫女、太监都会诚惶诚恐地照顾好皇太后。但他认为自己母亲还是应该自己来侍奉,应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能劳累别人。他这种孝敬老人的高贵品质被后人广为传颂。
  汉文帝在位时,以推行儒学孝道、爱护百姓闻名,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役政策,兴修水利,加速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驻军北方,增强北方防御力量。汉朝由此走向安定,呈现一片富庶景象。他的儿子景帝继位后继续执行他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行佣供母
  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 佣力以供亲
  江革是东汉临淄(今属山东)人,字次翁,因事母至孝,乡亲付都称他为“江巨孝”。
  江革早年丧父,他和母亲两个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贫。有一年,江革的母亲得了重病,加上连年战乱,乡亲们纷纷四处逃难。母亲卧床动弹不得,催促江革说:“儿啊,为母已经不行了,你不要管我,快逃命去吧,不然乱军一来,咱娘俩都活不成。”江革泪如泉涌说:“不,儿死也要和母亲死在一起。”说罢,背起母亲就往外逃去,逃难途中,他们几次遇到乱军,要杀死他们,或把他们劫走。江革总是向乱军哭诉说:“我母亲年迈多病,无人奉养,我要背着她四处讨饭。要是杀了我,可怜我年迈的老母也没命了。”乱军看他这样孝顺母亲,不忍心杀他,就放了他们。后来,他们逃到了下邳,那真是一贫如洗,江革经常赤着身子光着脚,到处给人家当佣人,做苦力,来供养母亲,任着自己不吃不喝,可母亲吃的穿的一点都不缺。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坟前搭了个茅屋,住在里面一直守孝三年。
  因为江革的孝行品德卓著,明帝时,举孝廉为郎,补楚国太仆。章帝初,复举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京师的官吏贵戚仰慕他的孝行美德,纷纷给他奉书赠礼,他都辞谢不受。
  拾葚供亲
  黑葚奉萱闱 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 牛米赠君归
  西汉末年有个叫蔡顺的人,以侍奉母亲十分孝顺而闻名。蔡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二人生活非常艰苦。这一年遭遇王莽战乱,土地荒芜,粮食颗粒无收,眼看母子二人饿的活不下去了。蔡顺就让母亲在家,他外出去讨饭,把讨到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吃些残菜败叶充饥。有一天,他外出讨饭,走到一棵桑树下,见地下落有不少的桑葚,便拾起来,将黑色的桑葚和红色的桑葚分别放在两个讨饭碗里。当时,因不满王莽暴政,很多人起义造反,有一只起义大军叫赤眉军。这时,正好有一只赤眉军路过这里,见蔡顺将黑、红桑葚分开放的举动,很好奇,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蔡顺说:“黑色的桑葚是熟透的果子,发甜好吃,带回家奉给母亲吃;红色的桑葚没有熟透,吃着发酸,自己可吃这充饥。”赤眉军怜悯蔡顺这种孝敬母亲的诚心,就赠给他白米一斗,牛蹄一只,让他带回家去奉献给母亲,以示敬意。
  母亲去世后,蔡顺因为侍母至孝的高尚品德,被推举为孝廉,官府让他出去当官,可他为了照护好母亲的坟地,一直没有外出。
  扇枕温衾
  冬月温衾暖 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 千古一黄香
  黄香是东汉时期江下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黄香9岁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自小懂事,小小年纪就帮父亲干活,非常勤劳,读书也很刻苦,特别对父亲更是孝顺。母亲在世时,有母亲侍奉父亲的生活。母亲去世后,他非常体谅父亲,细心照顾父亲的生活。他知道父亲每天干活很劳累,为了能让父亲晚上能睡好觉,当夏季炎热的时候,他就拿扇子给父亲扇凉,晚上总是先把床上的枕、席扇凉,然后再让父亲睡;冬季寒冷时,他总是先替父亲把被窝暖热,再让父亲在热被窝里睡觉。小小年纪的黄香就这样体贴父亲,孝顺父亲。他的孝行传遍了四里八乡,江夏太守刘护听说后,特意向朝廷上表,表彰黄香的孝行品德。
  黄香不仅孝行品德出众,而且博学经典,文才出众,当时的京师曾流传说:“天下无双,江下黄香。”安帝时,黄香曾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他就以自己的俸禄和各级的赐银来赈济灾民,受到全郡百姓的爱戴和敬仰。黄香的文章写的也好,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传世。
  刻木奉亲
  刻木为父母 形容在日时
  寄言诸子侄 各要孝亲闱
  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丁兰,幼年时父母就相继去世了。丁兰常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总为自己没能亲自奉养父母而懊悔不已。他常常想的出神发痴,半夜醒来也呼唤父母,甚至跑到父母坟上大哭一场。后来,为了能使自己亲自奉养父母的心愿得偿,他就用木头雕刻了父母的像,供到正屋中央,就像父母还活在世上一样恭敬奉养,每到吃饭时都要为父母的木像端吃端喝,平时一有空就对着木像跟父母说话。刚开始的时候,他妻子还能体谅他一心想奉养二老的心愿,后来时间长了,妻子见他日日如是,就感到不以为然,对父母的木像也不太尊重了。一日,丁兰外出干活,妻子在家做针线,想到丈夫对父母木像的认真劲儿,就戏用衣针刺了一下木像的手指,哎呀!真是奇了,只见木像的手竟然会有血渗出来。丁兰干活回来,又像往常一样到木像跟前给父母说话,不知怎的,真是碰上千古奇事,木像双眼中竟会有眼泪流出来。丁兰十分惊异,就向妻子询问原由,妻子只好将实情相告。丁兰为妻子对父母的不恭敬行为非常生气,当即把妻子休出了家门。
  董永卖身
  葬父贷父兄 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相传董永是东汉时期人,年少时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到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一分钱埋葬他父亲,他只好卖身当长工,贷钱把父亲埋葬了。当他到财主家抵债干活时,路过一个叫槐荫的地方,迎面走来一个天仙般的少女,拦住董永的去路,要求与董永结为百年之好。董永的家里穷,早已到了成婚的年龄,可哪有钱成婚呐?如今见这样美貌的少女向自己求婚,心理当然愿意了,那时候礼数严,要成就婚事得有老人主婚。仙女就招来当地的土地爷主婚,二人在槐荫树下撮土为香结成了夫妻,相约到了财主家。财主一见仙女这般美貌,就心生歹念,故意刁难董永,让织女一月之内织绢300匹,为董永抵债。要是织不完就让织女留下。谁知织女一夜之间就完工了,夫妻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当走到当初相见的槐荫树下时,忽听仙乐齐鸣,仙女被召回天宫,依依辞别董永而去。原来是董永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才让仙女下凡来帮助董永偿还了卖身债。后来人们根据董永的这段奇遇,编写了戏剧《天仙配》,世代传唱。
  涌泉跃鲤
  舍侧甘泉出 一朝双鲤鱼
  子能事其母 妇更孝于姑
  东汉时期有个叫姜诗的人,取妻庞氏,夫妻二人对父母都很孝顺。他们居住的地方离江边七八里路,母亲喜欢饮用江中的水,儿媳就每天到江中打水回来供婆婆饮用,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从不间断。母亲生性还有食鱼肉的嗜好,姜诗和妻子就想办法常到江中捉鱼,回来后精心做给母亲吃,母亲一次吃不完,姜诗夫妇总是叫来邻居家的老大妈陪母亲吃。姜诗夫妻俩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一日,夫妻二人在屋后挖土,忽然间一股泉水流出,泉水甘甜和江水一样。这时,从泉水中又跃出两条鲤鱼来。母亲品尝了泉水和鲤鱼,连声称好。从此,泉水长流不断,并且每天都有鲤鱼跃出,省去了他们每天到江边打水捉鱼的劳苦。
  一天,赤眉大军经过姜诗的村庄,听说了夫妻孝敬父母的事,没有骚扰他们村庄,还赠给姜诗家米肉说:“打扰了这样的大孝人,必然会受到神鬼的惩罚”。
  怀橘遗亲
  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橘 遗母报乳哺
  东汉末年有个小孩叫陆绩,家居吴县。这年他刚刚6岁,小小年纪就知道尊敬孝顺父母。一次他随父亲一同外出,去拜见当时割据扬州一带的大将军袁术。袁术很热情,拿来橘子招待他们。陆绩舍不得吃,趁大人们不注意,便藏了两个在袖子里。当父亲带他辞别袁术时,陆绩也跪在地上谢礼,这时袖子里的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说:“你这个孩子小小年纪,来我这里做客,为什么偷拿我的橘子呢?”陆绩跪在地上回答说:“我母亲生性最爱吃橘子,我自己不吃,拿两个回去送给母亲。”袁术深感惊奇,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哈哈大笑说:“小小孩童难得一片孝心。”随即赠送橘子一筐,让陆绩带回家给母亲。
  陆绩长大以后,曾任吴国的郁林太守,精通天文算术,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传于后世。
  闻雷泣墓
  慈母怕闻雷 冰魂寄业台
  阿香时一震 到墓饶牵回
  王裒是晋朝营陵人,字伟元,博学多才。他的父亲王仪魏朝时在京城做官,因不满司马昭篡夺魏权,被司马昭杀害了。王裒就隐居乡下,以教书为生。因为当时的京城在他家的西面,为此,他平时起坐,从不面向西,以表示不做晋臣的决心。
  他父亲被杀害后,母亲忧思成疾,不久也去世了。因为家贫就葬在附近的山林里,母亲在世的时候,在野外遭遇过雷电的袭击,害了一场大病,后来便有了恐惧症。每当听到雷声,她就非常害怕躲在屋子里,禁闭房门不敢出去。母亲去世后每当风雨大作、雷声将要响起时,王裒便急忙冒雨奔向母亲的坟墓,跪在坟前告慰母亲说:“裒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以此来安慰母亲的亡灵。在他教书的时候,一读到《蓼我》篇,他都要涕泪交流,思念父母,可见他对父母的虔诚孝意。
  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 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 天意包平安
  孟宗是晋朝时吴地江夏鄂城人,字恭武,少年是跟随南阳李萧为师,学习经纶,以孝著称。
  孟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年迈,身体很弱,孟宗很孝敬母亲。一年冬天,母亲害了一场大病,很想吃竹笋稀粥。时值冬日,冰天雪地,哪里能寻来笋呢?孟宗没有办法,心理难过,就跑到竹林里痛哭起来,边哭边诉说母亲如何将自己养大,如今病重在床,想吃点竹笋却办不到,这怎能对得起含辛茹苦的老母亲。那凄厉的哭声在竹林里回荡,震的冬日的竹竿萧萧直响。孟宗的哭声感天动地,泪眼朦胧中,忽然发现眼前的地面松动了,不一会竟长出几根嫩嫩的竹笋。他喜出望外,急忙挖出竹笋跑回家中,给母亲做好竹笋稀粥端到床前,母亲吃后,精神好转,不久病就痊愈了。
  卧冰求鲤
  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上冰 一片卧冰模
  王祥是晋朝时期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休微。王祥小时侯,生母就离开了人间。他的继母朱氏不喜欢他,常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因此他父亲也常常斥责他。王祥明明知道继母对他不好,可一点也不嫉恨她,仍对父母非常孝顺。继母体弱多病很想吃点鲤鱼。大冬天,天寒地冻,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心愿,随即跑到河上,面对冰封的河面,他毫不犹豫地解开棉衣,赤身躺在冰面上,用热身子融化坚冰。冰面终于化开了,忽然一条鲤鱼跃出融化的冰洞,落在了冰面上。王祥连忙拾起鲤鱼,跑回家中为母亲做了鲜鲤鱼汤,亲手喂给母亲吃,过了几天继母的病慢慢好了。继母听说这鲤鱼是王祥赤身卧冰求来的,感动得抱着王祥痛哭了一场,从此以后对王祥像亲生儿子一样。
  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为了表彰他的孝心,给王祥封了官职,先后任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传说家乡河上卧冰的地方,至今还留有痕迹呢。
  扼虎救父
  深山逢白虎 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 脱离馋口中
  杨香是晋朝人杨丰之女,这年她刚满14岁。因为家无长兄,弟妹尚小,父亲身体又不太好,便经常随父亲下地去干活,小小年纪,耧犁耙锄啥活儿都抢着干,帮了父亲不少忙,也练就了一身好力气。一天,她随父亲在地里割稻子,天快黑的时候,忽然从山上窜下一只凶猛的老虎,当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老虎已将父亲扑倒在地,眼看父亲就要葬身虎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杨香手无寸铁,但她心中只有父亲,勇敢地冲上前去,飞身骑到了老虎背上,用双手紧紧卡住老虎的脖子,宁死也不放手。老虎几经挣扎,终于口冒白沫而死。这时,父亲才从惊吓中清醒过来。
  小杨香舍身救父,竟然扼死了一只凶狠的老虎,这事一下子轰动了全村。当时的皇帝也诏旌门闾,给予表彰。杨香也成了二十四孝人物中唯一一位奇女子,从而流传千古。
  恣蚊饱血
  夏夜无帷帐 蚊多不敢挥
  恣渠膏血饱 免使入亲帷
  晋朝时濮阳有个名叫吴猛的少年,只有8岁,非常懂事,从小就知道应该侍奉孝敬父母。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季,父亲白天下地去干活,累得腰酸背疼,到了晚间,蚊虫叮咬,搅得睡不好觉。吴猛听着父亲在床上翻来覆去,还不时用手拍打蚊子的声音,心里很不好受。父亲劳累了一天,怎能让父亲休息的好一点呢?正在这时他的身上也被咬了一口,他正想用手去拍,忽然心中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随后他就脱光了衣服,悄悄地睡在父亲床前,故意让蚊子来叮咬自己。果然,蚊子也觉得嫩肉好吃,嗡嗡的都飞到他身上来吸血,咬得小吴猛疼痒难忍,可他坚持一动也不动,唯恐蚊虫去叮咬打扰父亲,影响休息。就这样,吴猛每天晚上坚持为父亲引蚊子叮咬自己,听着父亲酣甜的鼾声,再痛再痒心里也美滋滋的。
  后来父亲发现他身上都是被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才知道事情的由来,不由得抱着孝顺儿子流下了热泪。吴猛这种至孝爱亲的高尚品德,一直在濮阳民间广为流传。
  尝粪心忧
  到县未旬日 椿庭遗疾深
  愿将身代死 兆望起忧心
  南齐人庚黔娄,字子贞,祖籍南阳新野,父庚易,祖父庚玫。
  黔娄少年好学,性至孝,贤命传播乡里。朝廷任命他为此陵县令。到任不到十天,当他正在处理县衙公务的时候,突然觉得心中烦闷,浑身流汗,焦躁不安,他预料家中有急事发生,便匆匆交代完公务,急忙赶回老家。果然,父亲已患疾病二日。医生诊完病情对黔娄说:“你父亲的病很重,但病因还不清楚,如果想彻底查清病因,必须尝其粪便,味苦则属良性,病情一定好转;味甜则属恶性,无药可救。”正在这时父亲泄便,黔蒌挽起袖子抓起父亲的粪便就尝,只觉得味甜而滑,当即两腿一软,倒地痛哭起来。夜晚,他跪在庭院虔诚的北拜星辰保佑父亲健康,情愿自己代替父亲死去。但没过几日父亲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黔娄埋葬完父亲后,就在父亲的墓前搭了间茅屋,一直守孝三年,被后人称为大孝之人。
  因其贤名四播,后来他又被朝廷任命为西台尚书仪曹郎、益州府长史、中军记事参军、散骑侍郎等官职。
  乳姑不怠
  孝敬崔家妇 乳承辰舆梳
  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崔山南是唐朝博陵人,字从伟,父亲崔颐,父子二人皆有才,曾同任次使之职。这里要说的是崔山南的祖母和曾祖母的故事。
  崔山南的曾祖母为长孙夫人,当时年事以高,满嘴牙齿都掉完了,而且患有疾病,身体很虚弱,吃不下饭。崔山南的祖母为唐氏夫人,对婆母非常孝顺。当时她刚生过孩子,看到婆母身体虚弱又没有牙齿,每天只能喂点稀饭,身子一天天消瘦,眼看生命垂危,心里非常着急。什么办法都用遍了急的她直掉眼泪。后来,她从孩子吃奶受到启发,兴许让婆婆吃点奶水会好点。于是她先梳好头发,将身子洗干净,然后来到婆母床前,将奶水挤给婆母喝。果然婆母喝得很香甜,也有了点精神。唐氏夫人很高兴,从那以后每天她都到婆母床前给婆母挤奶喝。本来她的奶水供一个孩子吃还不够,如今还要让婆母喝,就只能委屈孩子。有时孩子饿得直哭,她就忍着泪喂孩子点面汤。就这样,婆母没有吃一粒饭,身体却越来越好,疾病也不治而愈。几年后,长孙夫人又患疾病,自知不治,就把全家老小叫到床前嘱咐说:“我老了,眼看不久于人世,没有办法在报答媳妇的恩德。只愿孙儿孙媳们能像唐氏孝敬我一样孝敬唐氏,我死后也就心满意足了。”
  亲涤溺器
  贵显闻天下 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 不用卑妾人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调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尉,知太和县(今江西太和)。哲宗时,进为校书郎兼国史修编官。绍圣初,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
  黄庭坚虽然文名满天下,且屡任官府要职,集荣华富贵与一身,但他对母亲一直十分孝顺,尽心尽力侍奉老人。每天晚上,他总是亲自把母亲用的便盆、痰盂细心刷一边,才放心让母亲使用。他是大官,政务很忙,家里的仆妇妻小又很多,不用他动手,自然有人能够侍奉好母亲。可他认为,侍奉好母亲是儿子应尽的本分,因此母亲的衣食起居,都由他自己亲自去办,从不劳累别人。他这种孝亲的美德被后人所称颂,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弃官寻母
  七岁生离母 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间难 喜气动皇天
  朱寿昌是宋朝天长人,字康叔。他7岁那年,亲生母亲刘氏因受他嫡母的嫉妒和排斥,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远嫁他乡。母子俩自此天各一方,50多年在也没能见面。到宋神宗在位时,朱寿昌在朝中做官,但他日夜思念亲生母亲。为了能够寻找到母亲,他辞去官职踏上了外出寻母的漫漫长途。临行前,他对家人发下誓言说:“找不到生母决不还乡。”他还刺血写完《金刚经》,表达寻母的决心。经过艰难跋涉,他从甘肃来到陕西,不知经过多少磨难,终于在渭南陕州找到了母亲和二弟,这时母亲已70多岁,满头银发了。母子相见不知是喜是悲,互诉离别50年的苦衷和思念之情。
  这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一片孝心感苍天。苏轼和王安石曾写下诗赞美他的高尚美德。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赵静著.-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