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3.4定边商贸码头和古道重镇



第三章 盐马古道的商贸经济和城镇发展 第四节 定边商贸码头和古道重镇
  一、定边市镇的演变与形成
  盐马古道原本只是政府为了满足边防军需而设立的官道,但是随着军事消费区的不断壮大,商人开始参与其中,使得官道变成了商道,成为山陕商人从事西部边境贸易的主要道路,也成为山陕商人主要的原始资本积累渠道,为其在后来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奠定了雄厚的商业基础。明清时期关中商人与山西商人的边防贸易,不仅增加了个人的商业资本,也带动了盐马古道沿路的商业发展,同时促进了定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镇化的进步。
  市镇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与地域经济资源配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是在农村集市基础上演变成的基层商品市场和居民点,各地称呼不一,或称市,或称墟,或称场,或称埠,或称店。镇则是在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层次的商品市场和居民点。①今日定边的市镇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演变而来:
  (一)营堡转化为市镇
  明清时期,陕北北部这一情况比较普遍。明代延绥镇因军事需要设置卫所性质的军镇,这些军事要塞或边防堡垒首先是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到了清代,定边的砖井堡、安边堡、盐场堡等就都演变成为镇。
  砖井镇。砖井镇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南依山梁,北枕层沙,整个地形南高北低,呈东西稍长的矩形。与安边、贺圈、黄湾、白泥井、海子梁等乡镇相邻,总面积534.8平方公里,为陕西省第二、定边第一的大镇。镇南为白于山北麓,山坡平缓,土质优良;中部南至山脚,北至长城,为黄土冲积平原;长城以北,荒沙碱滩相间。
  “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筑,万历六年(1578)增高砖砌,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徐观海重修。因泉涌汲而不竭,砖砌而故名。在县城东四十里处。”②明代为北边边防要塞,砖井堡“东至旧安边四十里,西至定边营五十里,南至新兴堡一百里,北至大边一里。”③明代至清代前期,堡属延绥镇西协定边营,堡下设塘汛,是重要的边防堡垒。但是随着军需市场的变大,从事往来商品的交易,经济职能慢慢大于政治军事职能。到了清代边防军撤销,这里就成了商品市场,定边设县后,堡下设塘、路、所、牌。1984年正式改制为镇。
  居民历来以农业为主。长城以南为粮食、油料产区;长城以北为畜牧区。至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为9.8万公顷,粮食总产为514.1万公斤,油料总产为85.4万公斤。特色农作物是玉米、向日葵、土豆、荞麦。主要经济作物是西瓜和油葵。镇南部主要种植柠条,北部则乔灌木并举。长茂滩林场将北部沙漠全部绿化,至2000年镇林地2.2万公顷,有大牲畜3584头,羊3.71万只。④
  明清时期,砖井堡为东西必经之路,商业贸易相当繁荣。如今,榆定公路、延定公路横穿该镇,新开的街市不仅经销日用百货和农副产品,本地所产羊绒、甘草等远销外省。著名的十月会,会期长达半月之久,成为全县乡镇商业贸易的第三集镇。农历每逢五、十也是集市,赶集人数高峰期可达万人。如今,饮食业、服务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全镇有个体商户近300家,注册资金近60万元。乡镇企业两家,年产值915万元。
  安边镇。安边镇位于东部,与石洞沟、郝滩、黄湾、砖井等乡镇相邻,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安边城置于四周略高的凹地。城东为开阔的低平碱滩,五里外是南北走向的长城,再三里是八里河。长城与河之间为山洪淤漫地,皆为膏腴,农作物以小麦、糜子、麻子为主;城南为碱滩,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不高;城北有长城,沙丘起伏,水位较高,林木易植;城西为一个平秃的高粱,农田广但是无水利,产量较低。
  安边古名深井儿地,元统一中国后,安边一带属延安路,才隶属陕西行省。明废元时建制,设军政合一的卫所。至此,安边与定边同属延安府榆林卫。后为抵御蒙古族的侵扰,朝廷诏令九边一线广筑城寨,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同时在深井儿和今县治地筑城堡,取安定边防之意,命名安边和定边,同时设立军政合一的延绥镇西协定边营和安边营,而安边营又隶定边协台署辖制。安边营“东至柳树涧四十里,西至砖井堡五十里,南至新安边六十里,北至大边一里。城设在平川,系极冲中地,周围凡四里三分,楼铺二十座。”⑤清代,安边改营为堡,设理事同知,专管蒙古屯田兼捕盗事。1984年正式改为安边镇。
  安边在清末民初成为三边的商业贸易中心,从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关中来的货大部分在安边集散,然后转输清油、皮毛等。所以定边、靖边的坐商往往到安边进货,回流上市。特别是农历二月、六月、十月三个月的骡马大会,成为每年蒙汉回民客商的大节日。大会期间,客商云集,市场交易更胜平日。
  如今,307国道穿街而过,是沟通东西的主要道路。全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齐全,个体成分的注册资金在1998年就达到200万元,一家乡镇企业年产值达160万元。
  盐场堡。盐场堡位于县城西北部,与周台子、贺圈、红柳沟等乡镇和宁夏盐池县相邻。总面积约297.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人。
  “明成化十三年(1477),巡抚余子俊筑,弘治四年(1491)巡抚刘忠增修,万历三年(1575)加高,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徐观海重修,因有盐场,以盛产食盐而名。”⑥东至定边营二十里,西至花马池二十里,北到大边五十里。城设在平川,周围凡二里三分,楼铺九座。明清时期,堡内设所,由军政合一的把总职事。雍正年间(1723—1735)改为县丞驻地。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路军三五九旅一支在此打盐,边墙舍宿尚存。以盐易军需、粮食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今有盐化厂在此。
  清朝中期的盐课大使署、清末民初的花定盐局、陕甘宁边区的三边盐务局,均在堡内。定边县盐化厂在旧址重修扩建,规模可观,是县内最大的国营企业,花马大盐池就在此地。
  乡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盐业。现有农耕地近5000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糜子、葵花籽、花生、土豆。2000年,粮食总产约300万公斤,油料总产1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70元。全乡有林地200公顷,大牲口1000多只,羊有约35000只。主要特产除食盐外,还有甘草、皮毛等,是定边“三宝”产地之一,特别是二毛裘皮,为全县的主要产地。经济发展较快,有乡镇企业39家,年产值近200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近30家,注册资金100多万元。
  (二)要道转化为市镇
  交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的交通要道上,由于大量的过往商客以及由此带来的食宿服务和交易机会,为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条件。明清时期定边的盐马古道上出现了一批这类性质的市镇,如新安边镇、红柳沟镇、周台子乡等,由于定边在明代属于边塞之地,为了方便军需,大部分营堡也都建立在官道附近,如砖井堡、安边堡。
  新安边镇。新安边镇位于县城东南边沿,镇治地在延定公路边,与兴庄、杨井、吴旗相邻,总面积305.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人。打伙店沟、王华沟、石场沟、湫沟四道小溪汇入新安边河东去。境内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支离破碎。北宋时,西夏曾多次用兵夺取未果。
  秦汉时期属上郡地,东汉属奢延县,隋唐时期属盐州五原县。宋时为宋夏两国分治。镇属宋延安府定边军定边县,元时均属陕西行省,但分属延安路和庆阳路。明代统一于延安路榆林卫,后改制延绥镇。清沿明制,废营置县。镇北属定边县安边堡东路,南属东屯。在1984年改制为乡,1997年改乡为镇。镇民素以农为业。2000年时全镇有耕地6万多亩,粮食总产260万公斤,油料总产35万公斤,特色作物是荞麦、土豆、黄豆,主要经济作物是胡麻和黄豆。农民人均纯收入是750元。林牧业发展也呈现上升趋势,有林地4000公顷,大牲畜2000多头,羊1万多只。
  红柳沟镇。红柳沟镇位于新城西南,与贺圈、白湾子、盐场堡等乡镇相邻。总面积384.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人。镇西南为山区,东北为草滩区,境内有马鞍山、羊圈山,鬼羊河、大沟河、二道沟内流小溪。因地处三山口东,故春季风沙,夏季干旱,秋季阴雨,冬季严寒。
  清代置县后,镇属兴盛塘,1984年改镇。居民以农业为主,为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至2000年,有耕地6466.67余公顷,粮食总产540万公斤。主要作物是糜子、谷子、荞麦、小麦、土豆,油料作物总产96万公斤,品种为麻子、葵花籽和胡麻。全镇有大牲畜3000多头,羊1万多只。林地3200公顷。定边到姬塬大公路横穿全境,交通便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历每月逢一、六为集市,商客云集,商品繁多。及时成交额均在百万元以上。传统的七月会,历时10余天,繁华更甚。至200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300多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
  古代东晋太西甘凉大商道由此经过。成为沟通东西的陕甘大道,皮毛、甘草远销省内外。
  周台子乡。周台子乡位于县城北部,与白泥井镇、定边镇、盐场堡乡和宁夏盐池县、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邻。总面积3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
  明清以前为少数民族牧地,属于绥远辖区,民国时期归陕,1984年改制为乡。由于久属蒙地,乡民习惯中至今仍近似蒙民,嗜酒好茶,喜食乳酪,礼节简行。
  乡境为白于山以北沙漠、盐碱、草滩区。东部居民以牧为主,西部以盐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糜子、荞麦、土豆、玉米。油料作物主要有葵花籽、麻子。至2000年,有农耕地3100公顷,粮食总产250万公斤,油料总产23万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是葵花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954元,有大牲畜2000多头、羊1万多只。土产是食盐、皮毛和甘草等。有苟池、敖包池、公布井三个盐湖,是县内食盐的主要产区。
  贺圈镇。贺圈镇位于县城南部,与砖井、盐场堡、定边等乡镇相邻,总面积272.9平方公里。明代中期开始农业种植,至2000年,有耕地6266.67万公顷,粮食作物品种杂多,有小麦、豆类、葵花籽、荞麦、油料和薯类等,总产达到500万公斤,著名的经济作物为耿尔庄的大葱。油料总产达到14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全镇成林面积2600公顷。
  清代前的东晋太西甘凉商运大道,东从石沟入境,经彭滩、郑尔庄、红庄出境,西去红柳沟镇二道沟出县。不仅是一繁华的商道,而且还曾用于军事。相传,此路开通于秦朝,为北方东西直道之一。明清以来,贺圈多出富商,但大都立商号于县城。近年来,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十里文明长街与县城衔接,有砖厂、沙场、油区等。孔庄、闫塘、梁圈三油区辐射全境,储量大、油质优,已经成为全县石油开发的新热点。随着榆定公路、延定公路、定环公路、定铁公路的修筑,程控电话的开通,城市电网的改造,贺圈镇成为全县经济开发的重点。
  杨井镇。杨井镇位于县城东南,与黄湾、油房庄、新安边、吴旗相邻,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杨井成村远在西夏天庆年间,村中有井,为杨姓开凿,故名,明至民国前期,分属安边堡边山西路和砖井堡三四塘东路,民国改行保甲后,属于边山乡和砖井乡。1984年改制为乡,1997年改乡为镇。
  杨井镇四面环山,为一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大盆地,盆地被四道山梁分割为相互连接的杨井、刘井、五里涧等八条涧,山梁相接处形成阳湾、秦湾、朱湾等十大山湾。至2000年有牲畜33万余头,羊2万余只。全镇有林地2448.33公顷、农耕地6120公顷,粮食总产876万公斤,油料总产315万公斤,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荞麦、小麦、土豆、玉米、胡麻等,经济作物以土豆、胡麻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40元。
  古历逢一、六集市,人多、货杂,交易量大,属定边的大集市。个体工商业户200多家,注册资金300万元。
  (三)农业转输上升为市镇
  市镇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陕北人口激增,有驻军及其家属,有从山西逃荒而来的人,也有从其他省份迁徙而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陕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定边地区更是由于地形因素无法满足居民生活所需。关中、晋西北成为陕北一代供应粮食的主要地区。农业转输地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下也成为今天的市镇。如白泥井镇、定边镇、新安边镇、贺圈镇等。
  白泥井镇。白泥井镇位于长城以北,与定边、砖井等镇和内蒙古的鄂托克旗相邻,面积255.7平方公里,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外延交界,为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风沙区。除中部地表呈现微碱性土壤外,其余皆为流沙覆盖。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
  清代以前是蒙古牧区,乾隆八年(1743),朝廷以“归耕”为由,准许边内汉民出边垦荒种地。光绪二十六(1900)“三边教案”发生,依照《宁条梁合约》,鄂托克旗赔偿洋人命价银无着,遂将包括白泥井在内的东西百余里土地抵押给洋人,蒙陕两方均无主权。20世纪初,榆林、神木等县不少人以兵荒马乱、无法生计而大量迁入,教方以入教为条件,允许居住并给予轻租种地的优惠。民国后归陕。1984年改制为乡,1997年改乡为镇。
  农业因气候条件制约需要数次翻种。全镇地势低平,地下水浅。适宜挖小型水库。至20世纪90年代后春小麦、玉米、油葵成为水浇地的主要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是麻子、胡麻、油葵。至2000年底,全镇有农耕地3866.67公顷,粮食总产720万公斤,油料总产62.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
  定边镇。定边镇位于县境西北,与贺圈、砖井、白泥井、盐场堡等乡镇接壤,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境内没有山梁溪流,仅在马莲滩有一人工小湖,公路四通八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定边镇属于边塞,设延绥镇西协协镇属,总管今定、靖、横三县10城堡。明末清初为守御所,设守御千户及守备等职,下设闾、里、约、牌。置县后,城内置庙儿塘,10户为牌,设牌头。1984年正式命名为定边镇。为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每年三、六、九月为牲畜、物资交流大会。蒙汉回交易市场,尤其以九月会为盛。
  明朝前镇属为畜牧业,筑城后农业渐兴。至2000年,有耕地1066.67公顷、林地1133.33公顷粮食总产量90万公斤。市镇办企业始于1958年,到2000年,全镇辖区内有个体工商户1025家,注册资金7600万元。乡镇企业22家,年产值可达8505万元,创利税900万元。
  姬塬镇。姬塬镇位于县西南,与冯地坑、堡子湾、刘昴塬相邻,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交界,总面积170.1平方公里。清至民国初属于三山塘辖区,后改制为三民乡,设保甲。1984年改制为乡,1997年改乡为镇。
  境内山大沟深,海拔悬殊,山上有山,沟里有沟。最高处辛塬村海拔1838米,最低处十字河沟底,海拔1326米。全镇现有耕地3333公顷,主要作物是燕麦、豌豆、荞麦、胡麻等。至2000年粮食总产670万公斤,油料总产1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80元。
  镇治地为附近各乡交通、文化、经济的中心,北有直达县城的公路,南有至刘昴塬、堡子湾的公路。乡西南十字河下游有饶阳堡,旧时定边至庆阳大路途经此地。农历每逢五、十是集市,附近各乡村民前往甚多,客户商贩多来光顾,为县内大集市之一。镇内有乡镇企业数家,注册资金达440万元。境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经成井16口,日产油150吨。
  白湾子镇。白湾子镇位于县南部,与油房庄、王盘山、红柳沟等相邻,总面积282,6平方公里。清朝雍正九年(1731)设县后,白湾子归三山塘所辖,民国时期大部分分属三区五权乡。1984年改制为乡,1997年改乡为镇。镇境地处白于山山脊,每遇大雨,中北部水入干沟,西部水入十字河,东南部水入十涝河。乡南二里魏梁,海拔1907米,是全县的最高点。县内最早有人类生活繁衍的地方、最早的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谷子、小麦、荞麦、玉米、燕麦等。至2000年有耕地5666.67万亩,粮食总产605万公斤,油料总产19万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是荞麦和胡麻。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80元。居民历来多养羊,2000年为1.7万只。
  镇内农历逢一、五为集市,人多、货杂、交易广,为县内较大的集市。全镇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近70家,年产值130万元。
  二、明清时期定边中心市镇的变迁
  明清时期,定边市场除县城市场外,中心市镇在明代为砖井镇,在清代为安边镇。
  砖井镇,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高原接壤之地,南依山梁,北枕层沙,为定边县第一大镇。砖井镇以“井”而著称。旧志云:“砖井堡城西,古有古井砖,井泉汲之不竭,不汲亦不漾,其味甘美。”有“砖井泉”一首记其盛,“井深经言汲,边城堡亦名。澄泓泉既美,甘洌取仍盈。为有源头活,能教彻底清。让廉非散拟,守口却如瓶。”
  有井即有市,古时市与井相连,故而为市井。砖井堡一则地处交通要冲,为赴榆林、吴旗东官道和趋草原五马路的必经之途,且道路平坦,宜于车轮行走;二则砖井有好水,宜于人畜饮用,尤其在干旱沙漠地带,砖井水“其味甘美”,乃生命甘泉,赴东大路商贾,趋草原驼客多在此打尖、休整,使砖井镇在明代为定边中心市镇,所以《定边县志》说:“明清的砖井堡以为东西必经之路,所以商业贸易最为繁荣,以后才次于安边、定边”⑦,清人有一首《入定边口占》诗亦说明这种情况“平沙踏尽马蹄忙,才见荒城隐夕阳。地返华离烟淡漠,疆分夷夏日昏黄。胡笳韵合车铃动,野店寒飘橇幕凉。”作者还自注说:“定边与蒙古接壤,自宁条梁至定边,俱通产道,昼夜铃声不绝”⑧。
  安边镇,到清代后其商贸压倒砖井,成为定边中心市镇。安边镇为旧安边堡所在地,后为安边县所在地。
  安边古名深井儿地,历史上的归属多与县治地不一。秦汉时期,今定边一带属北地郡马岭县,而安边一带则属上郡奢延县。南北朝时期,定边属灵州地,安边则属夏州。西魏废帝二年(553)置西安州大兴郡于今县西,后改盐州,安边仍属夏州。隋朝又改属朔方郡长泽县,直至西夏立国,安边及东滩一带方入盐州版图。元统一中国后,废盐州,大部地区入庆阳府,而安边一带则入延安路,均隶陕西行省。明废元时建制,设军政合一的卫所,至此,安边与定边同属延安府榆林卫。是时,为抵御蒙古族的侵扰,朝廷诏令九边一线广筑城寨,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同时在深井儿和今县治地筑城堡,取安定边防之意,命名安边与定边,同时设军政合一的延绥镇西协定边营和安边营,而安边营又隶定边协台署辖制。成化十一年(1475)移营于新安边。清初沿明制,雍正时改名为堡,设把总,隶定边营,安边增设州通,后裁。乾隆七年(1742),安边设理事同知,专管蒙古屯田兼捕盗事,其品职高于知县,清末改为二府,安边堡辖安边、东边山、西边山、东路、西路、东屯、西屯七个基层行政区建制。民国改行保甲制后,安边极其附郭独立设镇,其余地区均编排保甲,联保为乡,直属县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定边不守,民国县政府遂苟设安边,辖柳堡、东滩、白泥井、砖井四个乡和安边镇。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解放,设陕甘宁边区安边县,隶三边分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为民国定边县辖镇的建制。安边县治无定所,游击于南部山区。1949年8月民国定边县最后垮台,安边县回治,9月27日并入定边。
  清朝末期到民国初年,安边商业较定边、靖边两县治地都繁华,为三边的商业贸易中心。不仅坐商较多,客商亦多。凡东晋、冀、西甘、宁夏来货,多不在靖边或定边交易,而是直抵安边集散,然后转输清油、皮毛往来络绎。所以定、靖两地坐商,往往到安边进货,回流上市。特别是多年农历二月、六月、十月三个月的骡马大会期间,蒙古、汉、回民客商云集,市场交易更胜平日。1936年以后,由于政治不安定,工商业无以保获,交通又多有阻滞,商事每况愈下,渐次由定边、靖边取代。1947年,国民党安边驻军将东、西关民房、店铺焚毁,为数不多的商号店铺散设城内东西一条街上,别无市场。从此,往昔的贸易繁荣景象不复再见。
  三、定边成为“一脚踏四省”的商贸码头
  明清时期以定边花马池为中心所形成的四通八达的“盐马古道”,使定边成为“一脚踏四省,鸡鸣响三边”的联结陕、甘、宁、内蒙古的经济枢纽,“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边要基也。”⑨而明初在定边较早设立的“花马池市”又催生了定边市场经济的因素,使定边县城南北大街商贾云集,肆铺云屯,城内多高财富人,城外有赶场之驹。每日清晨,盐场堡的打盐声,穿街而过的驮盐骆驼的铃声,拍打皮货的竹篾声,切剁甘草的噼啪声交相呼应,人声、市声、驴驼声浑然一片,被称为塞北三边的“小银川”。光绪《定边乡土志》记载定边的贸易盛况是“每年出境的货物如下:白羔皮,冬至后的产品最佳,皮熟后白泽鲜美,陆运山西交城、大同售于南洋,岁出三万余张。黑羔皮,陆运直隶顺德,转售洋商,岁销两千余张。狐皮,陆运至三原岁销一千余张。黑羊皮,陆运至山西绛州,或就地售洋商,陆运至天津至外洋,岁销三四万张。羊绒,陆运至同州、三原,岁销四五千斤。白羊毛,陆运至宁夏横城,水运至包头,又陆运至天津、外洋,岁销二十万斤。甘草,运销川滇黔粤,岁销三四万斤。盐,陆运庆阳、凤、汉、兴,东至榆林、绥德,岁销约一千余万斤。麻油,陆运山西口,岁销三十余担,西销至甘肃宁、灵,岁销一千余担。输入品,有大布,由湖北、三原来,岁销五六十担。洋布,由天津来,年销一二百担。棉花,由韩城来,年销一二百担。估衣,由山西来,年销二三万担。生铁,由山西来,年销三千斤。杂货,由山西太谷、祁县、绛州,年销百余担。烧酒,宁夏来,年销五六千斤。香表纸炮,由三原来,年销百余担。枣,清涧来,十万余斤”⑩。
  民国建立后,商业进一步发展。晋冀鲁豫、津包沪宁,行商坐贾,渐次增多。或坐庄收购,转输运销;或就地加工,成品出售。皮毛商、甘草商、油脂商往来络绎。生熟皮坊、油坊、甘草庄等,大小不等,续有开设。其时砖井商业已经萧条,定边尚不发达,唯安边颇显繁华,为本县商业码头。有时西来货物虽经定边亦不发售,经抵安边开价后返销定边。
  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地绅资本的转移。安边与定边有油坊和商号数十处,大多是地绅专营或兼营。安边城内20多处油坊。陈大窝子开设的德义诚、世兴诚、世守诚三处和高文奎开设的武圣昌,及邹拨贡、张玉英油坊规模较大。县南温地坑号称“温朝廷”的地主,在定边城内开设“温泰昌”、“温盛昌”油坊两处和“温盛源”、“温盛店”、“温泰和”、“温盛德”商号店铺四处,还在安边开设“同盛源”、“同盛昌”、“万盛店”等商号店铺。杨寨子杨烈,每年在宁夏、榆林、定边、安边等地骡马大会上,都有其马群入市。崔井崔刘成,生意至宜川、保安一带,与定边“温朝廷”、宁条梁牛铁亮,号称三边“三大富翁”。
  县境商人外来者居多,安边商家即有韩(城)合(阳)帮及山西帮之称,各有“会馆”组织,在商界均有很大势力。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定边城商号、摊贩达185家,从业人员532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定边商号资金及纳税等级列表予下:
  ① 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载《复旦学报》1987年第2期。
  ② 《定边文史资料》第一辑,陕西省定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第64页。
  ③ 《延绥镇志》,方志出版社,卷一之三,《地理志·沿革》,第31页。
  ④ 《定边县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⑤ 《延绥镇志》卷一之三,《地理志·沿革》,第31页。
  ⑥ 《定边问世资料》第一辑,第64页。
  ⑦ 《定边县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⑧ 《定边县志》嘉庆三十四年本,《艺文志》,第171页。
  ⑨ 《定边县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⑩ 光绪《定边乡土志》卷五,《商务》。
盐马古道与定边的发展/曹钢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