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6.1古池新贡献




第六章 今日定边:盐马古道新生态 第一节 古池新贡献
  定边盐湖群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境内,西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连,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307国道横穿盐湖而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5′至108°,北纬37°3′至37°52′,所属大小14个盐湖比较规律地分布在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上。
  一、花马盐池的今日产销
  定边县境盐湖,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汉代已开始生产,唐时大有发展,其产量仅乌池一处,朝廷年定额15万石(1石=100斤),运销于今陕北、宁夏及甘肃陇东一带。明朝,定边县境盐湖主要有花马大池(唐乌池)、苟池等。据《皇明世法录》记载:正德元年(1506),花马大池年产盐15.79万石,至嘉靖八年(1529),花马大池年产盐85.97万石。当时所产之盐,销售于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以及宁夏全境,甘肃庆阳、平凉等地。为当时陕西边防军费主要财源。仅明万历年间(1573—1619),大、小盐池的盐税,上缴总数就达3.6万两。
  清代,定边的盐湖除花马大池、滥泥池、莲花池外,还有洼洼池、波罗池、红崖池、旱滩池、南泥湾池、湾湾池等,产盐不定,官不收税。清朝初期,各地产盐3万驮,后增加至7万余驮。运销于汉中府所属各县,延鄜并清涧以及甘肃、宁夏等地。
  民国时期,定边有花马池、滥泥池、莲花池、苟池、敖包池、波罗池、红崖池等盐湖。产盐以花马池、苟池为最多,其次是滥泥池、莲花池。所产之盐,运销宁夏,甘肃庆阳、平凉以及陕西的汉中、凤翔、兴平、鄜州、延安、榆林、绥德等地。
  陕甘宁边区时期,1941年前,苟池为蒙方所有,后归解放区。当时主要产盐池有花马池、苟池、莲花池、滥泥池、波罗池等。1941年产盐70万驮(每驮150斤),1942年产盐27万驮,1943年产盐52万驮,1945年产盐24万驮。所产之盐,运销于陕、甘、宁三省及绥远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辖于定边的盐湖有13个。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对盐业生产的管理,改进产盐技术,修筑盐坝子,使盐产量逐年增加。至1985年,全县共有盐坝子1100余块,大者每块四亩,小者一亩左右,总面积3408亩。年产盐量迅速增加,1950年年产盐2836吨,1978年增加到7.6万吨,1989年达到10万吨,1990—2000年平均产盐9万吨,2001年以后至2005年平均产盐10万吨,2006年产盐增至12万吨。年销售原盐也逐年增加,1950销售原盐7680吨,1978年达4.8万吨,1989年增加到7.9万吨,自此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销量。
  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定边盐化厂的原盐生产稳定,产品种类增多,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显著。1980年,利润7.99万元,上缴税金365.65万元,1985年,利润达18万元,上缴税金407万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盐不再食用以后,定边盐化厂原盐销售受到了限制,效益一度下滑。近年来,原盐用于工业用盐之后,效益又有所提高,每年上缴税金达350万元以上。建厂40多年来累计为财政上缴税金达1.3亿余元,为定边县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
  定边长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定边盐化于2001年改制而成的,是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属陕西省盐务局托管。现拥有资产4000多万元,有职工385名,共有天然盐湖14个,已开采7个,分布在定边县北部周台子、盐场堡、白泥井三个乡境内,湖盆面积98平方公里,盐湖各类预测储量6000万吨,已探明储量3100万吨,年动态补给量5万—7万吨。现建有盐田3400亩,硝田1200亩,粉洗盐、元明粉生产线各一条。2000年又技改建成一条年产5万吨原盐的机械化采掘生产线。2004年以来,在苟池、花马池推广深水结晶技术,逐步实施机械化采掘,年可生产原盐15万吨、水硝8万吨、食用盐6万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余万元,利税350万元左右。
  为了定盐的长远发展,2004年在中国盐业总公司天津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帮扶下,投资建设了一条年产8万吨的先进粉洗盐生产线一条,为给销区人民供应合格碘盐提供了有力保证;技改了部分盐田搞深水结晶机械化采掘,使原盐产能与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成功地开发了沐浴盐、畜牧盐砖;2005年又开发了足浴盐、饲料盐粉,并投入生产,取得了可喜成效,为今后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改制后的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5年全年生产原盐13万吨、粉洗盐4.13万吨,销售工业盐9.5万吨、粉洗盐4.7万吨、腌制盐600吨、畜牧盐300吨、沐浴盐60箱。其中调运至榆林粉洗盐6636吨;调运到延安地区9620吨,其中粉洗盐4148吨、日晒盐2099吨、小工业盐3373吨。销售收入2956万元,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的146%,实现税利350万元。
  2006年全年共生产原盐128379.42吨,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的124.3%,生产食用盐47066.35吨(其中小包装7363.8吨),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的104.6%;生产畜牧盐砖50吨;销售工业盐51102.89吨,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的90.2%;销售食用盐48929.53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18.3%;销售其他盐品163吨,实现销售收入1894万元,上缴两税388万元。
  2008年盐湖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造成盐湖极度缺水。在劳力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经过盐业生产一线职工顽强拼搏,狠抓公司决策落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想方设法给盐湖补水,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截至8月20日各生产单位按期或超额完成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二、花马盐池的“盐文化”
  花马盐池为定边经济与中国革命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生产过程中,也形成了花马盐池的“盐文化”。
  在1940年发生盐荒后,盐务局制定了“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业为辅”的生产计划,在中央军委领导下,1940年秋,组织了三五九旅直属队等八个单位共2850人集体参加盐业生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盐业大生产运动,对当时边区的盐业生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来到定边盐场堡,自己动手,在花马池湖畔古长城边墙上挖土窑洞175孔,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灶为炊。同群众一起砍柴压坝,修田整畦,打井挖巷,筑路平坑,进行盐田基本建设。当时,军队新建了盐田1943个,约4000亩左右,打盐井168口,还在建盐坝、防水堤、修道路等基础工作上下了大力气,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能力。经过广大官兵的努力,1941年产盐60万驮(每驮150斤),创造了空前的纪录,是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两倍多,解决了盐荒,保证了边区内外人民群众的食盐供应。1943年盐务局再次组织部队4000人在老池临时打盐。军队的参与,增加了盐业生产的劳动力,因此,1941年、1943年是抗战时期盐业产量的两个高峰年,同时也形成定边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良好精神面貌。
  今天,盐业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盐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创造了璀璨的“盐文化”,体现了对盐池深厚的感情。如:
  献给盐湖的情诗
  当盐湖的风搓乱的头发
  我知道那是你
  在远方忠诚地把我等待
  以你盐花的晶莹亘古的沉默
  当盐湖的波声再次响起
  我知道那是你
  在这里真诚地把我呼唤
  以你晚霞的多姿
  碧水的温柔
  置身于你
  你与我共同托起一轮太阳
  告诉我,时令无季
  却与思念无季
  情到深处已没有了泪水
  有的只是
  永不退潮的爱踏着盐土
  我一次又一次的离开你
  为的是
  我一次再一次的能回来
盐马古道与定边的发展/曹钢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