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6.2古道赋新装


第六章 今日定边:盐马古道新生态 第二节 古道赋新装
  一、现在定边“油气”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定边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石油也是定边县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定边石油资源分布面广,据预测,县境内的八大油区储藏面积780平方公里,储量近1亿吨,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三块油田总储量2500万吨。含油层以鸡窝状形式分布。定边原油开采作为陕北油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地方油井目前已达到1020口。2007年,地方原油产量达到86.3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3.2万吨。2008年,地方原油产量将超过100万吨。石油产业已经成为定边工业发展的支撑产业和主导产业。
  定边县所在的陕甘宁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一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已提交累计探明储量1727亿立方米,规划到本世纪末提交储量5000亿至10000亿方。据预测,陕甘宁盆地的远景储量为3.6万亿方,约占全国储量的12%,且气层连通性好,压力稳定,属“干气”。硫化氢含量很小。
  现在,定边县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建设,增强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后劲。定边县按照“做大石油产业、深化盐化工业、开发天然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思路,以建设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契机,促进了以石油盐化为龙头,以天然气、塑料、建材、药材、农副产品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体系。
  首先是强化了石油、天然气开发的能力。定边县坚持实施石油强县战略不动摇,加强石油开发和管理力度,大上资源加工型项目、财源骨干型项目,从根本上保证了石油后续财源稳步增长。一是引入资金,促进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增加科技含量,突破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技术“瓶颈”,利用国内高新技术,探明定边复杂地层各类天然气资源储量,扩大油气开发区面积。三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石油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利用。加强了石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建成以勘探、钻采、石化为一体的工业基地。四是研究开发和推广了一些应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工转换技术,提高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采收率,解决生产中的资源浪费,达到国家技术标准。坚持有序开发和有限开发,实行更加严格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保护政策,健全法律法规,设置开发禁地,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不得开发。五是引进石油、天然气资源管理、开采、转化、再生产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提升了定边县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石化工业的建设加快。定边县抓住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延伸油气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推进油气向化工业领域转化,大力发展定边接续产业,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定边县境内气田甲烷含量高,气质好,品位高,是化工利用一次加工生产甲烷、合成气(合成氨)、乙炔、炭黑、氰化物、氯化物、硝化物等较为理想的有机化工原料。再是甲醇具有市场空间大、工业制造污染小、技术成熟、国产化程度高、投资小、建设周期短的优势,拟以甲醇为突破口,以市场行情看好的甲醛、二甲醚、液化天然气等为后续项目,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加快了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建设,使能源化工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定边经济实力的增强
  今日定边,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到200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亿元(不含长庆),是2002年的3.9倍,年均递增29%;财政收入5.3亿元,是2002年的4.71倍,年均递增3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是2002年的4.62倍,年均递增29.3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是2002年的4.1倍,年均递增33%;工业总产值24.5亿元(不含长庆),是2002年的3.1倍,年均递增25.7%;农业总产值8亿元,是2002年的1.7倍,年均递增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80元,比2002年增加2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5元,比2002年增加70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定边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
  定边县经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提前一年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农业连续五年获得丰收,以薯、羊、草、菜、小杂粮和油料为主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以石油、盐化为龙头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全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重要支柱;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和以“五通三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招商引资和经济贸易连年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三、定边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得同时,近几年定边县大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起定边县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村特产税、免征农业税,农民第一次实现了零负担,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积极培育优质辣椒基地、玉米基地、大葱基地、马铃薯基地和荞麦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2007年8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榆林首届国际荞麦节和首届中国定边马铃薯文化节,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舍饲养殖业发展迅速。2007年9月底,羊子饲养量达102万只,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三是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资金820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103万元,扶贫贷款300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100万元,重点用于移民开发、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实施扶贫重点村102个,搬迁移民1190户、5967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四是劳务经济日益壮大。累计输出劳务人员超过2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超过8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累计近10亿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目前共有8个村被列为市级试点示范村,10个村被列为县级试点示范村。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石油工业持续发展壮大。按照省、市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认真组织开展石油开发秩序整治,加大油田技术改造力度,强化内部管理,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地方油田累计实现产能180万吨,完成税费16亿元,石油工业真正发挥了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盐化工业焕发生机。通过持续不断的改组改造,吸收引进各类资金和技术,盐化产能得到全面提高,累计实现产量58万吨,先后开发新产品十多个,产业链不断延长,逐步走向循环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地方传统工业渐成气候。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业等地方传统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如合家福、付翔等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四是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全县净增个体工商户960户,私营企业126家,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强县富民的又一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实施以道路、市政、生态和社会事业等项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道路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先后建成了定铁、二石、杨武等10多条县乡公路和乡村道路共553公里,其中油路323公里,砂石路23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靖王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太中银铁路定边段开工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交通状况,方便了定边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联系与沟通。在市政建设方面,编制完成了全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完成了东正街中段的拆迁和部分建设,开通了西环路和献忠路西段、明珠路中西段、南大街南段,改造了体育场,建成了图书馆及广场,搬迁了烈士陵园,新区开发初具规模,基本完成了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和县城主电网改造及农电网建设任务,完成天然气一、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五中建设与搬迁,四中建设即将完工。启动了经济适用房、新区幼儿园和福安园(公墓)等项目的建设。完成重点项目区的总规设计、供水供电规划、地形测绘工作和横向主干道、部分次干道建设,第一批申请入区的九家企业已办结所有手续,马铃薯和蔬菜深加工等项目即将投产。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天保”、“三北”四期等生态建设工程,实行封山(滩)禁牧与人工造林两手抓,全县净增造林面积99.32万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116.3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27.8%,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沙尘暴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6.9平方公里,新修“三田”6.34万亩,打灌溉机井486眼,新打或改造水窖达78541眼,其中高标准水窖10889眼,硬化水场109万平方米。实施引黄、西部人饮、防氟改水、白于山区饮水安全等一系列饮水工程,初步解决了工程所在地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了180个行政村的农网改造。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8万户。广播电视传输演播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电视覆盖率达93%。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形势安全平稳。从2003年起全县财政实现收支平衡,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年赤字的被动局面。五年来,通过加大财税改革力度,调整县乡财政分税管理体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连年跃上新台阶。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调整县乡两级政府分配关系,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税收征管秩序,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大大增强了县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全县金融形势平稳,商品供应充沛,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改革开放力度增大,招商引资形势喜人。按照国家政策,立足定边实际,采取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等多种改革形式,完成了42家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全面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实现零负担。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执法程序,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和投资环境110,推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四位一体”督查落实制等一系列措施,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参加“西洽会”、“农高会”、“煤博会”等节会,以及到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招商引资,与银川金凤区和宝鸡金台区建立友好县区等方式,累计签订引资项目55个,总投资68.3亿元,协议引资达65.5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定边初显成效。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拓展、丰富和充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城乡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开发启动有力,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25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分院全部新建并投入使用,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两基”达标顺利通过省上和国家验收,先后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县、省级文化先进县、全省地方病防治综合示范县、全省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先进县和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县等。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民主法制日趋完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严打”整治斗争深入开展,信访和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司法、审计、税务、统计、国土资源、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管理、民族宗教、信访、环保、气象、外事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盐马古道与定边的发展/曹钢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