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沧桑篇 古道探秘:蓝关与蓝桥镇




离开十二筝坡,走出窄坡关,沿着盘桓的山路而下,群山突然隐去,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山清水秀的山谷中现出一座古镇,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蓝桥古镇。
  蓝桥镇位于蓝水河岸,因先秦时建有木桥而得名。这里地控秦楚之要冲,是古蓝桥所在地。自先秦到明清千余年间,蓝桥都设有驿站,名曰“蓝桥驿”。那时,关中到吴楚之间传递皇帝诏旨、王公奏折、军事塘报与紧急公文,驿卒使臣必经蓝关传送,除此别无捷径。
  蓝关是秦楚古道上的“三关”之一(其余为峣关、武关),在今蓝桥镇西二里许,今蓝桥河村。此处两山对峙,蓝水河从中间流过。蓝关道至此,在蓝水河南岸因面临千仞的陡峭山峰而断途。行人至此,只能渡河沿北岸而行。此间两峰峙立成为一线天,地形十分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古时,在此设有关卡,建有牌楼(今已毁没)。牌楼两侧岸边岩石上刻有韩愈的名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作为上下对联,后这副对联于“文革”中被毁。在蓝桥河畔花岗岩的巨石上,至今仍留有蓝桥桥墩方形柱孔的遗迹,在默默地诉说着古时古道的辉煌与春秋。昔日“蓝桥相会”、“尾生抱柱”处的摩崖石刻仍历历在目。蓝桥驿作为战争通道、黄金通道、宗教文化与唐诗通道,是蓝武道上的最为重要的驿站。历代文人墨骚、贬官、谪宦,或览物抒怀,或凭今吊古,无不为蓝关之险、道路之艰难、景色之秀美,而留下许多感人的诗篇。诗人王维有“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送刘秀才南归》);杜牧有“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兮。流水旧声入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入商山》);白居易有“朝经韩公坂,夕次蓝桥水”;祖光宗有“浮空管龠疑天籁,入望旌旗映彩虹”;诗人韩偓的《早发蓝关》诗,用神来之笔,把蓝关周围的鸡鸣、雁行、霜星、樵火、驿铃、长亭尽揽于诗中。诗云:
  关门愁立候鸡鸣,搜景驰魂入杳冥。
  云外日随千里雁,山根霜共一潭星。
  路盘暂见樵人火,栈转时闻驿使铃。
  自问辛勤缘底事,半年驱马傍长亭。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蓝桥屡建屡坏。战乱毁,承平修,时而木桥,时而石桥。据清代《蓝田县志》记载:清时“桥久废,羽士王天技募钱为链,飞控如虹,行人便之”。这是蓝桥最后一次修葺的记载。现在从残存的石壁上,依稀可辨出当年凿石窝、挂铁链的痕迹。历史上围绕蓝桥与蓝桥驿,发生与流传了诸多的风流故事,有的还被编为戏曲名剧,如《金碗钗》(崔护与桃花姑娘的爱情故事)、《蓝桥玉杵记》(裴航与神仙女云英的爱情故事)、《蓝桥相会》(尾生与蓝玉莲)的爱情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剧作家受蓝桥爱情故事的影响,写下了《魂断蓝桥》的电影,在世界上轰动一时。由于20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蓝桥这座爱情之谷人类之爱的爱情火花,已影响和感染了西方文化。这是我们的老祖宗永远不曾想到的。至今随着蓝小公路的贯通,许多遗址已湮没消失。从现存过去的资料照片中,还清晰可见有“拾玉臼杵处”(西蜀罗文思书)、“抱柱处”(卢氏××书)的字样。
  同时,蓝桥镇又是蓝田八景之一“蓝桥仙窟景无边”的风光旖旎之地。在蓝桥镇东头的南山腰上,就是有名的道教第五十五福地“碧天洞”所在地。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烧茅炼丹羽化成仙。洞内宽畅,深约千米,怪石林立,钟乳倒悬,景色奇异。(民间相传碧天洞与桓公堆上的锡水洞暗洞相通,在锡水洞撒一把麦秸,随后可从碧天洞浮出洞外。)洞中又有一小弯弯曲曲,中有米粒大小的石子,晶莹透亮状如珍珠,人称珍珠楼。同时洞中还有仙骨坛、捞钱盒等遗址。洞外古木蓊郁,白骨松(即白皮松)森然一片,布满山坡。山坡下原建有湘子庙,庙内墙壁上画有画圣吴道子的佛教壁画,可惜这些艺术瑰宝,随着小庙的毁坏,已与我们永远失之交臂。
  镇西5里处,有两座并立的山峰,恰似一对切切私语的情人,民间传说高大的山峰象征的是痴情抱柱而死的尾生,低矮的山头象征误期而至的蓝玉莲,她低首愧对高峰,作着终生的忏悔。这恰如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现代一些视婚姻如草芥、视爱情如游戏的所谓当代超脱派的“绅士淑女”,无异是一支爱情的清醒剂。还有那些“躲避崇高”、“游戏人生”的名流雅士,在百无聊赖玩得没劲时,要是能来古蓝桥遗址,无疑可以体味到爱情的保鲜剂与生活的保鲜剂。到此一游,可以使你的生活与爱情重新扬起新的风帆。距两峰约2公里处,是一条飞流直下、飞珠溅玉的数十米高的瀑布,随着那轰然落地的涛声,我的思绪又飞向了南行之路,飞向了白云生处。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