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沧桑篇 古道探秘:阳城驿与富水驿——一场文人的笔墨官司





阳城驿是六百里商於古道中最著名的驿站之一。它南接豫鄂,北通秦陇,是文人墨客出秦入陕的第一驿站,也是唐宋时最著名的四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王禹偁为驿站冠名而争论,引发出一场笔墨官司的地方。弹丸之地的小小驿站竟引起了四位文坛大腕的瞩目,激荡起了文化圈内的阵阵涟漪与浪花,使人听起来饶有趣味。
  阳城驿位于商南县境内,东与河南省西峡县接壤,南与卢氏县为邻。巍峨的秦岭至此已缺少了在中西部时的王霸之气,陡峭的峰峦叠嶂到了商南已呈现出岭南的妩媚之姿,山势逐渐低矮,峰峦渐渐隐去,天地间豁然开朗,阳城驿就坐落在这一富饶而美丽的山谷之中。沛公刘邦当年率义军从豫东攻入陕西,进武关前曾在此驻兵扎营。后来,西汉定鼎咸阳后又于此筑建城池,这里被称为“汉王城”。两汉三国之后,西晋统一了中国,因这里地处龙王尖之阳,晋代遂称此处驿站为阳城驿。唐元和五年(810年),诗人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得罪了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从蓝田入辋川,进蓝关步入了六百里商於古道。尽管这是元稹仕途上最为黯淡的日子,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元稹毕竟不是一个心理淡定超脱的隐士,对于现实他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依然不改的是他不平而鸣的书生意气和信手拈来吟出的诗句。出武关后,元稹来到了阳城驿,他发现小小的驿站竟用德宗时著名的大忠臣阳城的名讳冠以驿名。在封建时期直呼名讳为大不敬。元稹想起忠良阳道州为社稷壮烈而死,想着自己直行半生,落得遭贬而去,被逐出京城,思之良久,一股不平之气顿时从胸臆之间喷吐而出,他写下了五言古体诗《阳城驿》。在这首诗中元稹高度地赞颂了忠臣阳城的刚烈与忠孝,并强烈地要求地方官应为贤者讳,为了忠良阳道州,不应该再采用阳城作为驿站的驿名称,应立即更正驿名。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八百言字,其诗云: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栖迟居夏邑,邑人无苟偷。里中竞长短,来问劣与优。
  官刑一朝耻,公短终身羞。公亦不遗布,人自不盗牛。
  问公何能尔,忠信先自修。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
  声香渐翕习,冠盖若云浮。少者从公学,老者从公游。
  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荐舟。
  天子得闻之,书下再三求。书中愿一见,不异旱地虬。
  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輈。
  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来为谏大夫,朝夕侍冕旒。
  希夷敦薄俗,密勿献良筹。神医不言术,人瘼曾暗瘳。
  月请谏官俸,诸弟相对谋。皆曰亲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尔,安得此嘉猷。施馀尽酤酒,客来相献酬。
  日旰不谋食,春深仍弊裘。人心良戚戚,我乐独由由。
  贞元岁云暮,朝有曲如钩。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
  齿牙属为猾,禾黍暗生蟊。岂无司言者,肉食吞其喉。
  岂无司搏者,利柄扼其鞲。鼻复势气塞,不得辩薰莸。
  公虽未显谏,惴惴如患瘤。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将炽,积燎无人抽。公乃帅其属,决谏同报仇。
  延英殿门外,叩阁仍叩头。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语酬。降官司成署,俾之为赘疣。
  奸心不快活,击刺砺戈矛。终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为訧。喉舌坐成木,鹰鹯化为鸠。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
  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鸥。况自为刺史,岂复援鼓桴。
  滋章一时罢,教化天下道。炎瘴不得老,英华忽已秋。
  有鸟哭杨震,无儿悲邓攸。唯馀门弟子,列树松与楸。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祠曹讳羊祜,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日月冥九幽。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囚。
  写成诗后,元稹留诗于驿站墙壁,一路晓行夜宿,到达贬所江陵。元稹想起挚友白居易,他立即将所写之诗递给了千里之外远在京都的白居易。而白居易也是性情中人,惺惺惜惺惺,阅这首诗后,深感英雄所见略同,觉得元稹的主张和自己的看法不谋而合。他不仅完全同意了元稹的主张,而且迅速地回诗一首《和阳城》,寄给了阳城驿所和贬在江陵的挚友元稹。诗云: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
  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
  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
  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
  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
  因题八百言,言直文甚奇。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
  上言阳公行,友悌无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
  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
  次言阳公道,终日对酒卮。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
  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
  终言阳公命,左迁天一涯。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归。
  一一皆实录,事事无孑遗。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
  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何世无其人,来者亦可思。
  愿以君子文,告彼大乐师。附于雅歌末,奏之白玉墀。
  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
  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进贤不知倦,去邪勿复疑。
  宪臣闻此章,不敢怀依违。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
  然后告史氏,旧史有前规。若作阳公传,欲令后世知。
  不劳叙世家,不用费文辞。但于国史上,全录元稹诗。
  元稹、白居易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诗人,也是中唐时的俊彦人杰,他们的诗作当时几乎是每一句出都不胫而走,疾于珠玉,连天下偏僻之地的士人民众也无不争相传诵他们的诗歌。元、白围绕阳城驿的诗作,使地方官闻之后压力很大,他们也觉得继续用阳城驿的名字,不仅对忠良是一种不恭敬,也体现了地方官的无知与浅薄。封建时代提倡以忠孝治天下,他们决不能因驿名而得罪天下士子。于是,地方官吏迎合了元、白之意,根据两水夹驿的地域特点,取水富土沃之意,将阳城驿更名为富水驿。
  更名风波平息了30年后,到了唐开成四年(839年),诗人杜牧由宣州任上奉调回京。宣州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杜牧又是晚唐时最具才情、影响深远的诗人。他从宣州经襄阳。宛城,进入了入秦的第一驿富水驿。他发现阳城驿更名为富水驿,很不以为然。他这位“胸中存块垒,笔下风雷生”的才子,一反元、白二人的意见,认为既然驿站已命名为阳城驿,用忠良阳道州的名字,更能使过往官吏士子有所惊惕,从而更好地学习忠臣阳城的刚直不阿的品性。于是杜牧写下了《商山富水驿》的诗句: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然而,杜牧诗成之日,已是大唐这艘巨轮百孔千疮之时,官吏蝇营狗苟,已无暇顾及杜牧的别出心境之语。于是,富水驿依然是涛声依旧,名称不改。一直到了后来驿站撤销时,此处仍名为富水镇。
  到了北宋时,商州城又来了一位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的著名诗人,他就是北宋诗坛的主盟人物、商州团练副使王禹偁。王禹偁被贬商州后,他的文化意识开始复苏,并开始寄情山水,与无言的山水对话。同时他又对前代名人的踪迹进行探寻,以宣泄内心的孤寂。一日他探寻到商南县的富水关,就是唐代的阳城驿,于是写下——《不见阳城驿》一诗。这首诗其目的是通过阳城驿改名富水驿,记述了唐代三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的驿名之争,旗帜鲜明地赞扬了贤臣阳城的刚直品德。诗云:
  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
  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
  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时亦被斥逐,南荒终一麾。
  题诗改驿名,格力何高奇。乐天在翰林,亦和迁客词。
  遂使道州名,光与日月驰。是后数十年,借问经者谁。
  留题富水驿,始见杜紫微。紫微言驿名,不合轻改移。
  欲遣朝天者,惕然知在兹。一以讳事神,名呼不忍为。
  一以名警众,名存教可施。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
  迩来又百稔,编集空鳞差。我迁上雒郡,罪谴身絷维。
  旧诗犹可诵,古驿殊无遗。富水地虽在,阳城名岂知。
  空想数君子,贯若珠累累。三章诗未泯,千古名亦随。
  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已而。前贤尚如此,今我复何悲。
  题此商於驿,吟之聊自贻。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王禹偁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将阳城驿发生于唐宋之际的驿名之争,其来龙去脉娓娓道来,点评得淋漓透彻,使这场驿名之争的笔墨官司终于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尽管此后富水驿又屡更其名,明时在此置富水堡,清嘉庆年间,因白莲教起义又更名为富水关,富水关仍然是入秦出陕的第一雄关,而且富水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争战在此发生。闯王李自成潼关兵败据此休养生息;白莲教农民军占据雄关,战败清兵;太平军捻军又占据要冲与清兵鏖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曾九进八出富水关,喋血沙场,气贯长虹,为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建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富水驿因受战火硝烟的熏烤和文坛巨子的青睐,而愈发显得厚重。阳城驿与富水关,作为历史中一个清新隽永而深刻的话题,留给了后人,被流传得更深更远更广……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