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风流篇:杜牧的蓝关情与武关诗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杜牧《题武关》
  每当我吟诵起这首唐人的凭吊诗《题武关》,眼前一亮,总不断地浮现出一位凌云万丈才的风流才子——本诗的作者长安人杜牧来。在唐代才子如繁星满天的诗界盛世,杜牧以他的风流倜傥、才情万种影响了当世和后世的许多人。他才高八斗,诗文风格清新、意境深远,他的七言绝句别具一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尤为最佳。这些无疑使杜牧成为晚唐时期最为突出、有着深远影响的诗人。
  杜牧(803—852),字牧元,京兆万年人(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宰相杜佑的孙子,又称“小杜”,大和进士,曾任过湖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官职。杜牧出身于名门豪族,自幼胸怀大志。他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位皇帝。杜牧处于晚唐的多事之秋,藩镇割据,兵祸连天,宦官专政,党争不断,国家已危机四伏,而最高统治者却依然骄奢淫逸,歌舞升平,荒淫误国。作为唐室的高干子弟,杜牧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一直关注着唐朝廷的兴衰。在《上李中丞书》中,他说自己对“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都颇有研究,并注释了《孙子兵法》,撰写了《守论》、《论战》等军事著作。杜牧洞察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他极力主张削平藩镇、巩固国防,实现真正统一的大唐格局。当唐敬宗李湛大起宫室、广声色、荒淫误国时,年青的杜牧写出了《阿房宫赋》这篇大气磅礴、堪称神来之笔的文赋,以警示最高统治者皇帝。金圣叹称赞《阿房宫赋》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清人李扶九则认为它“家传户诵至今犹新,古来的文赋,它应该排名第一”。杜牧的本意是借古喻今,希望并讽谏唐敬宗,殷鉴不远,应吸取历史的教训。《阿房宫赋》的问世,使青年才俊杜牧声名鹊起,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甚至还改变了杜牧的命运,为他大中二年(848年)的进士及第,平添了分量不轻的筹码。但是世人关注的仅仅是他的文学才华,而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政治清明的初衷,始终无人理会,这就使诗人感到彻底的失望。后来诗人又创作出被称为唐人七绝压轴之作的《泊秦淮》,这是杜牧关心国事著名的代表作。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本来就是一个红袖凭栏、酒家林立、脂粉含香、纸醉金迷的“销金窝”,杜诗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暮霭迷茫、冷清人寂的朦胧夜景,极富诗情画意。当诗人听到隔江传出后庭花的靡靡之音,想到了鲜廉寡耻不知亡国的商女,诗人的愤懑与忧国忧民的情结,呼之而出。这首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都令人拍手叫绝。
  在唐人的印象中,杜牧是个标准的风流浪子,特别是他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麾下任书记官时,夜夜醉卧花丛,放浪形骸,以宴游狎妓为事,过着日复一日的销魂人生。但是,忧国忧民的杜牧,他的心灵深处是痛苦的,他离开扬州时,写下七绝诗《遣怀》,诗云: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是诗人对自己在扬州“落魄江湖,薄幸浪子”的风月生活的深刻直白和自我谴责,写出了落魄后醒悟和醒悟中的悔恨。将两首诗结合起来,我们方看出作者较为充实的思想内涵和他的忧国忧民的情结,也进一步看出了诗人思想深处的苦衷和不安。魏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形成的孤独、傲岸、耿介、自责的社会责任与良知,都在杜牧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杜牧对唐室表现了最大的深爱,他“胸中存块垒,笔下风雷生”。借古喻今,针贬时弊,在他的诗作中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还有《登乐游原》,诗云:
  长空澹澹孤鸟没,千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诗人登高远瞩,单单看到了汉代的五座陵墓,即武陵(高祖)、安陵(惠帝)、阳陵(景帝)、茂陵(武帝)、平陵(昭帝),用汉代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反衬出巍巍大唐的衰落。孤鸟悲鸣于汉家陵阙,秋风瑟瑟,昔日辉煌雄伟、松柏森森的五帝陵,而今陵区已光秃秃一片,只留下秋风诉说着历史的无奈。这是诗人向皇帝发出的警示,是晚唐时期的一曲挽歌,充满了诗人的愤慨与不安的心情。
  《新唐书·杜牧传》记:“牧刚直而有奇节。牧以疏直,时无后援者。”“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官终中书舍人。可见杜牧的仕途是不幸的,然而正是仕途上的冷板凳,使杜牧把身心都用在了诗歌文学的创作上,他的人品、文品、诗品在文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升华,从而使他在中国的诗坛上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2008年仲夏,在杜牧仙逝1207周年的日子里,作为杜牧故居邻县的文学爱好者,我们组织了采风团,沿蓝关古道寻觅诗人杜牧那远逝的足迹。阳光无遮拦地倾泻在古道的山路上,蓝小公路平展展地像黑色的巨蟒,穿山过岭,傍着清悠悠的蓝溪河蜿蜒而去。二十余公里的山路瞬息而过,采风团不到一小时行程,便步入了蓝桥镇。这是有名的蓝桥驿的所在地。放眼望去,这里地势开阔,风轻云淡,恬静而悠美。这是适合人居的世外桃源。青松环绕,清溪长流。成仙岭半山腰中道观隐隐再现,这就是有名的道教第五十五福地,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烧茅炼丹羽化成仙的修行之地碧天洞。
  这里曾发生过诗人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那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也产生过诗人崔护与桃花姑娘“人面桃花”的爱情喜剧,也有古道上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尾生抱柱”的凄婉爱情悲剧。然而逝去的历史仿佛秋风吹去,云烟散尽。眼前只有空落落的峡谷,只有尘埃和往昔那远逝的故事在阳光中飞舞,时光带走了人,也带走了那喧嚣的历史。站在21世纪的蓝天白云下,恍惚间也分不清今岁何岁、今夕何夕了。
  我站在蓝溪的桥头,凝视着脚下的潺潺流水,诗人杜牧在蓝桥写下的诗句,不断地浮上心头。
  这是会昌二年(842年),诗人出任黄州刺史时,途经蓝桥驿所写的一首感遇诗。当时正是朝廷“甘露之变”之后,文宗暴卒,武宗李炎即位,唐朝廷上下国事日非,浸润在一片血雨腥风的恐怖之中。
  杜牧离开京城长安,从白鹿原进入蓝武道,他的心情郁闷而沉重。沿途的七盘坡、风门子、六郎关、十二筝坡尽是险途,到蓝桥驿时,此处距京城长安已百余里,诗人担心国家前途,感时伤事,写下了《入商山》的七绝诗,诗云:
  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
  流水旧声入旧耳,此回鸣咽不堪闻。
  诗人面对关山重叠、旅途险塞,又感前途茫茫,想到昔日来到蓝桥驿时,唐帝国尚是一片升平景象,水声叮咚,分外悦耳,而今旧地重游,涛声依旧,触景生情,已国事日非,威震四夷的巍巍大唐已每况愈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蓝溪那潺潺的流水,也像是为大唐衰亡而吹奏的哀曲。惆怅悲伤之情,顿时涌入杜牧心头,他的情感如潮水漫滩,写下了这首看似平淡实则充满着激情的七言绝句诗。
  我们沿蓝溪寻觅诗人走过的路径,凭吊了这位中国文坛上伟大的诗人,然后又沿着杜牧进入蓝武道的路线向商洛奔去。
  当年杜牧离开蓝关驿,一路晓行夜宿进入商州,经龙驹寨到达要隘武关。在武关,诗人不仅漂流了丹江,写下了《丹水》诗,又在武关创作出表现强烈忧国忧民情结的《题武关》诗。
  采风团一行,既然是为寻找杜牧遗踪而来,即按图索骥进入了商山道中。汽车走走停停,先冲出了蓝商交界的牧护关隧道,时而傍着美丽的丹江,时而穿梭于秦岭的崇山峻岭间,起起伏伏、迂回盘旋。桑塔那像一只永远爬不出叶片的小小甲虫。
  傍晚,汽车终于又冲出了另一处长长的隧道,好大的一座山!蓦然回首,洞口“武关”二字赫然在目,我倒吸了一口气,心想这就是历史上雄踞于蓝武道,名震天下的雄关——武关所在地,历代诗人唱呤的“秦头楚尾逐鹿地,骚人墨客雅集乡”,难怪气度不凡。
  相邀的丹凤县一位地域文化同仁,已等在洞口,微笑着伸出双手迎接上来。寒暄之后,他讲,“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唐、蔡等国侵楚,攻陷了郢都。楚臣申包胥从蓝关道入秦,求救于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感动,派秦将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辆、甲士数万出武关援楚。当时,车鳞鳞,马萧萧,秦兵雄师兵出武关而援楚,武关作为历史的见证,目睹了这一盛况空前的军事行动。我的原籍在襄樊,作为楚人的后裔又生长在秦地,听到这个消息尤为感动,这成为了我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永久的记忆了。
  出洞数百米拐道东行,便是古武关城墙的东北角。几户农家青堂瓦舍,袅袅炊烟,山民已开始了晚炊。向导领着我们南行数百米,来到古城的东门,附近只留下了长约二十米、高约十米、厚约三到四米的城墙。一行行的酸枣树上结出了玉米粒大小的酸枣。一块文物保护的碑石,赫然地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时代为“战国至秦汉”。城内的两条街道长约二百米,宽约十米。清一色的长石条、老井台、老碾盘,仿佛又一次将我们引入了历史的隧道之中……
  当年丹江如一条凶猛的黑龙,穿越秦岭时,在这里切开了一条长长的谷地,成为吴楚通往秦地南来北往的通道。君王设关布哨,这里便成为了“吴楚咽喉、三秦屏障”的军事要地,历史也在这里写下极其辉煌的一页。杜牧当年离开蓝桥驿,来到了武关,漫游武关后写下了《题武关》的诗句来。诗云: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妖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从诗中看,当年杜牧也是在夕阳西下、暮霭重重的残照中,诗人在城东凭吊这座历史的雄关。杜牧是中国诗坛的大腕,他写下了许多凭今吊古的诗作,而且诗中总是不断地翻出新意来,一首小诗常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不管是在《题乌江亭》、《赤壁》,还是在《题武关》中,诗人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都蕴含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之情。而在《题武关》中,作者以楚怀王穷途末路被捉回秦廷,而此前正是楚怀王惑于郑袖、子兰,贬谪屈原,被奸佞群小所误,造成国破家亡的结局,武关只留下怀王夕阳残照戌旗长卷的亡国之梦。读这首诗,常令人回忆起古人对杜牧的评价来:“牧之诗含思悲戚,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萎靡,独特拗峭。”这首诗正是杜牧诗作最好的体现。而杜牧诗中抨击腐朽政治、关怀百姓疾苦的精神,更永远值得发扬光大。武关因诗增添了它的文化沉淀,诗因武关而流传千古。
  今天古迹重游,尽管也是残壁断垣,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仍油然而生,这所雄关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芯片,为这块土地平添了崇高与厚重。
  杜牧去了,千百年来他留下的大量诗作,仍然被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传诵着,欣赏着,回味着……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