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风流篇:王禹偁的商山情

行尽两京路,将登六里山。
  全家空洒泪,知是几时还。
  ——王禹偁《阌乡旅夜》
  这首《阌乡旅夜》诗是北宋诗人王禹偁于淳化二年(991年)九月,被朝廷贬任商州团练副使,在赶赴商州上任途中,行至豫西阌乡,写出的一首五言诗。从整个诗中看,诗人深感仕途失意,前程未卜,心情十分复杂。整诗充满了悲凉与消沉的基调。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晚年贬居黄州,人称王黄州。他是北宋改革的先驱之一,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旗手、首开北宋一代文风的重要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史家,敢作敢为的北宋著名直臣贤官,素为宋代学人雅士所推崇。苏东坡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至于三黜以死”。黄庭坚也对王禹偁作了公正的评价,他在《题王黄州墨迹后》(《山谷诗集注》卷二)中云:
  世有斲泥手,或不待郢工。
  往时王黄州,谋国极匪躬。
  朝闻不及夕,百壬避其锋。
  九鼎安磐石,一身转孤蓬。
  这首诗扼要地说明了王禹偁的文学才华、刚直性格和仕途的不幸遭遇,在宋人的品评中颇有代表性。研讨宋代文学,不能忽视王禹偁的历史地位。
  王禹偁出身寒微之家,其家以磨面为生。然而王禹偁自幼即聪颖好学,少年时在文学上就显露出了一定的才华,出语不同凡响。传说济州从事毕士安(后任宰相)写了一句“鹦鹉能言宁比凤”的诗,要求诸子作对,众人皆噤若寒蝉,默无一声。王禹偁恰逢送面粉到州衙,高声答道“蜘蛛虽巧不如蝉”。毕士安叹道:“子精纶满腹,将且名世矣!”
  太平兴国六年(980年),27岁的王禹偁徒步赴汴京应试,直到太平兴国八年(982年),方始中进士,被朝廷授山东成武县主簿,次年授大理事评,移知长洲县(今苏州市辖内)。宋时苏州从吴越王钱氏手中刚刚接管仅5年时间,当时这里田赋重,民力虚,租调失期,流亡继踵,岁一不稔,则鞭楚盈庭。王禹偁就任后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使老百姓的沉重负担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才高志大的王禹偁总感觉县令权力太小,难以有大的建树。因此,他闲暇之余,常与诗友在苏州的灵山秀水之间,寻幽探胜,抒发情怀,写下了不少的诗文,被世人争相传诵。
  太宗赵炅听到王禹偁的文名,擢他为直史馆右拾遗。端拱元年(998年)辽兵略取涿州之地,边关震动。次年王禹偁上《御戎十策》,主张合兵抗辽。三月,太宗命王禹偁当面赋诗,从此王禹偁受到青睐,被升为左司谏知制诰。因京郊天旱,百姓饥馁,王禹偁上疏请削减百官薪俸以救民饥,惹得了许多处世圆滑的权臣的反感。但是总的来看,这个时期正是王禹偁政治上如日中天,仕途上扶摇直上之时。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七十多岁的左散骑常侍徐铉与妻甥姜氏有奸。对这个情理欠通的冤假错案,王禹偁力主严惩诬告的妖尼道安,太宗却公开袒护道安,下令赦免,明令“有诏勿治”。但是,时任大理寺评、左司谏知制诰的王禹偁,却偏偏要一根筋地“抗疏曰诬”,为徐铉辩冤,惹得龙颜大怒,贬王禹偁为商州团练副使,即刻赴任,不得再签书公事。
  商州在宋时,地处秦岭东南奥区,林深菁密,关山重障。五代以后,随着国都东迁,失去了南北要冲之地位,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成为一个安置贬官的地方。
  灾难的降临,使王禹偁如雷轰顶,不知所措,心中充满着无奈与惶恐。“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面对着荒凉的贬谪之地,一个薪俸微薄、无官印、无官署的团练副使闲官——38岁的王禹偁只能携家带口,翻山越岭,千辛万苦来到贬所商州。
  脱离了昏暗污浊的官场,王禹偁闲得无聊,他开始直面自己的人生,开始接触到社会的最底层,并留意贬所商洛周围的灵山秀水。这时,他的文化意识不断复苏,开始与苦难周旋,去寻找生命的底蕴。在游览观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之后,王禹偁一颗疲惫的心,在山水之中得到陶冶,灵魂在山水间得到释放,并写出了大量的诗句。王禹偁几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商洛山中山水的俏丽、民风的淳朴以及商洛如诗如画的靓丽景色。《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在论述王禹偁的文学成就时,曾引用他在商洛所作的《村行》与《畲田词》作为他的代表作。
  王禹偁在《村行》诗中写道: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反映了一种宁静恬淡的田园风光之美。诗中将色彩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尽管作者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但表现出的依然是毫不修饰的原生态的自然之美。从诗中看,金黄的秋菊、雪白的荞麦花、胭脂色的棠梨叶,在群峰掩映的斜阳之下,加上光的透视与照射,使万山千壑顿时辉煌一片,显得生气勃勃,格外壮美。这样就细致入微地描述出千余年前宋时商洛山中那迷人的景色。最后全诗以淡淡的乡愁,抒发了作者苦闷与惆怅的心理。
  作者用同样的描写手法写的诗,是在他来到商州第一个春天(992年)的寒食节,写的《寒食》诗,诗云: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这首诗中,王禹偁选用了具有季节特色的景色,用平俗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商洛寒食节的风习和乐趣,也同时流露出了诗人遭贬后自嘲而自慰的情怀。
  除描写商州的山山水水之外,商洛的农家生活也注入了王禹偁除的笔端,隐居于贬谪之地商州的王禹偁,这样已俨然成为一个与百姓同忧同喜的商州人。难怪他常常将商州称为他的第二故乡。在这方面王禹偁写了大量的诗,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畲田词》,诗云:
  大家齐力劚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箕禾穗满青山。
  杀尽鸡豚唤斯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木树明年似乱麻。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收自种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这是淳化二年(991年)冬,诗人深入到丰阳(今山阳县)、上津(湖北省辖县)等地,观察农民在山岩间刀耕火种、齐心耕作的情况,绘声绘色地记述了畲田的情况,是宋代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资料,具有浓郁的民歌俚语特色。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对商洛山水和商洛人民的深切情怀。
  贬所的生活,使王禹偁放浪形骸于山水间的同时,也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写下了大量的关怀民瘼的政治诗、讽喻诗、抒泻郁愤的谪居诗、流连忘返的景物诗。此时,他的激情、他的诗作,犹如潮水漫滩滚滚而来。著名的诗作《感流亡》,描写了一位农夫流离失所,愁容满面,和他白发苍苍的双亲及三个幼儿逃荒在外,孩子的母亲不久前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留下了一家老小,更加无路可行。这首诗用白描、对话和戏剧式的场景,描绘了一幅荒年流民图,体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心情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极富有典型的意义。这首诗语言平易雅淡,风格质直晓畅,涉时议事,笔墨酣畅不留,确是王禹偁诗作的代表作。
  王禹偁除了吟商州山水风情外,还写了许多篇追寻前贤觅踪文化名人的诗作,主要的有长诗《不见阳城驿》及《游四皓庙》、《仙娥峰》、《五哀诗》、《西晖亭》等代表作。其中《不见阳城驿》一诗云:
  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
  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
  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时亦被斥逐,南荒终一麾。
  题诗改驿名,格力何高奇。乐天在翰林,亦和迁客词。
  遂使道州名,光与日月驰。是后数十年,借问经者谁。
  留题富水驿,始见杜紫微。紫微言驿名,不合轻改移。
  欲遣朝天者,惕然知在兹。一以讳事神,名呼不忍为。
  一以名警众,名存教可施。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
  这首诗是王禹偁对唐代三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因驿名引起的争论的总结。他认为三人两种主张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这是一个十分恰当而公允的结论。
  作家余秋雨说过,“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为贬官文化”。贬官使文化随着遭贬者的漂泊生涯而延续。贬官使头脑发热的官儿,一下子掉在了自己人生的冰点上。但是,政治上的失意,却使他们与山水结缘,与渔樵为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容易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社会的真面目,看清麒麟的皮下露出的马脚来。生活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大起大落,往往使他们激情如火山喷发,以神来之笔写出绝世的佳作来。中国文化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失意文人所创造的文化史。许多文人的压轴之作,正是他们最失意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王禹偁于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十月被贬商州,淳化四年(993年)四月改任晋西南解州团练副使。在商州的五百五十日,是他一生诗作创作数量(约200多首)最多、质量最佳的时期,是商山的穷山僻壤使王禹偁的创作灵感与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这些诗作,一改晚唐五代的浮艳空虚诗风,独树一帜,奠定了宋代尊杜(甫)尊李(李白)尊韩(韩愈)的诗歌倾向。他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宋初文坛势单力薄的形势下,他坚持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无疑如一股清泉、一缕春风,给整个宋代文坛起到了启迪拓荒的作用。王禹偁的诗歌为时、为民、为世,不仅在蓝武道上被争相传诵,而且,在中国的诗坛上占有着重要位置。
  王禹偁去了,尽管他已仙逝了千余年,然而,他矢志不渝继承现实主义创作的顽强精神,他那丰富多彩的讽喻、感伤、怀旧、郊游等诗作,以及他的商山情结,永远值得我们去玩味,去探索,去理解……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