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西北小江南——汉中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多层搭架重叠式]

在陡峭的山崖间,分层凿孔插梁,最上层在平梁上施设木板,构成路面。其下诸层,则与上层平梁立柱相连,形成层层搭架式。这种栈道类型,以四川朝天明月峡栈道及其遗迹最为典型。现在,明月峡栈道已被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阁蜀道风景区”的重要景观。
  一般说来,早期栈道有木栈、石栈之分,以木栈为主,此即“编木为栈”。常见的木栈壁孔见方40厘米,深70厘米左右,每壁孔间距为2~3米。到了后期,则以石栈为主,即李白《蜀道难》所说的“天梯石栈相钩连”。栈道在河流的不同段落,其高度也显不同,在河流下游,约距水面8米左右,中游5米至6米,上游则为2米到3米。不过,每条道路并非全程都由栈道组成,而只是在悬崖峭壁间才有可能出现栈道。如褒斜道,栈道约占一半里程左右。因此,栈道的不同材料、不同类型,均是古人经过无数次踏勘、反复总结的结果,是因地制宜、巧夺天工的伟大创举。
  栈道有利有弊。它是架设在山地中的一种道路设施,便捷于南北的往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但修筑栈道费时费工,工程量巨大,加之栈道容易被水冲毁,被火烧绝,人为破坏因素也造成了栈道的毁绝。为了维系其交通功能,需要长年维护修葺。如《石门颂》所述的:子午道“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输渊,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其“愁苦之状,焉可具言”。《郙阁颂》记载故道:“缘崖凿石,处稳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遭遇聩纳,人物具坠。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及今,莫不创楚”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从唐代以降,栈道开始被碥道替代,明王士性《广志绎》所说的“今之栈道非昔也,联舆并马,足当通衢”,即指碥道而言。随着历史的发展,川陕之间的道路被现代公路和铁路取代,在某些路段尚存一些被废置无用的栈道、碥道遗迹。
西北小江南——汉中/冯岁平 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