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中国商人团体习惯法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后记 传统的启蒙

每次翻看充满理性的学术论著时,我都喜欢先阅读后记,因为那些文字能让人直接体味到作者著文过程的甜酸苦辣,于是阅读就在更多的“同情的理解”中展开。今天终于轮到我筑造这样一条沟通理解的小径。这是一个小雨淅沥的江南三月的夜晚,郁积多日的潮湿和阴冷足以让人怀疑春天是否曾经来过,大多数人都很不喜欢江南的这种乍暖还寒时节,也包括三年之前的我。但此刻我确定春天就在身边,落在窗上的雨珠帮我一道历数三年求学著文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有许多朋友都问我这个地道的南方人,为什么选择山东,选择山大,相关的因缘或许很多,但我无法论证其中的必然性,正是这个偶然的起点带给我学术成长的欣喜和丰富的人生收获。现在想来自己非常有幸能在这片中国文化根基最为深厚的土地上开始学术探寻之旅,能在老夫子的慈眉善目和不诲教导中精进学业。三年中我在齐鲁大地上追寻先师圣贤们留下的足迹,周公庙清冽的晨风,孔林寂静的墓碑,孟庙苍劲的古柏,颜庙陋巷的石坊,尼山书院紧闭的山门,孔子闻韶处的黝黑土砖,稷下学宫处的空旷遗址,齐国古城外的排水通渠,还有象征了中国文化的泰山之巅……一路走来,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和传统在自己体内的鲜活跳动,平生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体认到文化传统给予我的根基。古希腊神殿中的“认识你自己”,让我在山东大地上自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齐鲁求学也成为我的文化自觉之旅。
  山大是一个人文底蕴异常深厚的地方,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次授课和讲演,但山大教授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质朴的学术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弥漫在山大老校里淳朴浓厚的学术氛围给我以最高的精神享受。求学期间我对山大法学专业中的民间法研究方向产生浓厚兴趣,在深入学习和不断体会的过程中,我原本狭隘的部门法视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开始从生活意义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干枯的规则条文,更展现了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的生活画卷,法律承载着人们的理想追求,构织着人类生存的意义之网。透过民间法的研究打通法律与生活之间的隔膜,对法律的探寻变成了寻求自己秩序生活的努力。当法律能够为人们造就一张秩序与自由交织的天网时,我们才能从容地在世间谋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三年之中,我时常如此希冀着,遥想着。行走在法律探幽之路上,就像是在破译生活本身的奥秘,怎能不心生欢喜;环顾四周,前方已经有许多先行者,身边还有更多的同道者,怎能不心生快慰。我曾用一阕长短句记录自己的求学感怀:
  千里求学入齐鲁,稷下日,杏坛雨。冥思苦虑雕文句,夜未尽,织心绪。
  泗水流觞同窗趣,乐尤在,韶光度。南来北往三载路,几多忆,归途暮。
  从南方刚到济南的时候,看到的是这座城市与现代时尚之间的距离。渐渐地,我融入到这座城市,打量起周围的人。正气坦然,诚恳憨实,是流露在多数山东人脸上的神情,远没有在南方城市里时常看到的那种紧张焦虑,机敏狡黠,甚至在黄沙四起的工地上都能看到坦然自若的行人。我开始喜欢这座泰然中飘散着泥腥味的城市,而身边的山东朋友更是给我太多的感动。生活寂寞的时候,他们送上问候和关切,让我远在异地也感受到家的温暖;生活孤单的时候,五朵金花和曲水流觞的聚会常常帮我驱散堆积心头的郁闷;甚至走在大街上,都有陌生的贩瓜大爷拉住我,送一个香瓜给我解渴……朋友们解释说,因为你现在也像个山东人了。融汇在古老而又新鲜的文化脉动中,我感觉到山东人生活的股股暖流和浓浓人情。此刻翻检这温馨的点滴回忆,我思念那些山东的朋友们,在心底大声念出他们的名字:崔霞、魏治勋、李霞、周赟、厉尽国、王宏选、朱峰、徐伟敏、于玉、李川、王斐、朱效平、张晓萍……
  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在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大家庭中熏陶长大,成年后回到家乡,对家乡只有一个地域名称的概念。得益于在山东的“传统启蒙”,极大地促发了我的文化自觉,开始重新体认自己的家乡和乡缘。地处江南海滨的宁波拥有良好的港口优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商业传统文化,因此,我选择了商人团体习惯法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借着实地调查的机会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传统的商业文化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文化基因将怎样在社会的重新整合中发挥作用?当代民间商会组织中还保留了哪些历史的传承?带着这些问题我查找地方资料,走访实际部门,访谈商业人士,取得了许多生动翔实的第一手信息与资料,特别是从省市工商联了解到目前浙江民间商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新态势。现在所完成的这个研究内容还更多是对商人团体习惯法从传统到近代演化过程的一个粗略考察和梳理,面对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家乡,我更坚定了继续课题研究的决心。书稿写作本身是一个智识与心力交织、焦虑与欣喜相伴的艰辛旅程,撰写过程中曾经给自己作了一幅自画像:
  淫雨细纷飞,冬日乍春暖。困蜷楼阁作茧时,天道兀自远。
  微蹙眉心纹,迷眼经书满。浑沌鯈忽七窍开,蛹化乾坤展。
  此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此刻回首整个论文过程,那些清愁郁闷的日子都犹如绿茶留存舌根的淡淡苦涩,而三年来诸多良师益友给予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已然化作萦绕心头的阵阵茶香:记得清华园访学的张铭新老师的热情款待和莘莘学子的高论妙谈;记得周赟对我学术论文的每次书面点评意见;记得眭鸿明教授及时寄来珍贵史料的翻拍照片;记得仅一面之缘的郭杨骞从台湾打来电话讨论我的论题;记得魏敦友不断给我的鼓励短信和真知灼见;记得最手足无措时魏治勋给我的那些简单而又奏效的修改建议;记得我的那些死党密友不时提供的调养心情疗法;记得离开学校后师弟师妹为我所做的各项远程操作;记得法学院研究生办江小荃老师、乔国老师和刘燕老师的周到服务;记得三年里法理导师组谢晖教授、陈金钊教授、林喆教授、范进学教授、齐延平教授、李道军教授给予我的每次指点和辅导……山东是我学术经历的重要起点,一路走来有那么多人曾经帮助过我,有那么多事曾经温暖了我。抚今追昔,我对生命充满感激。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谢晖教授,他以敬业和勤奋让我认识学者的品格与责任,他用智慧和学识引导我对法学的探索,在鼓励与棒喝中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了他所付出的心血。
  最后我还要感谢与我生命最贴近的三位先生,他们或许无法分享我学术成长的欣喜与快乐,却一直最大限度地分担了其中的辛苦焦虑和琐碎家务。感谢我的老父亲李能斌先生,他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让我看到人生七十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那份人生的从容与坦然是我今生努力的境界;感谢我可爱的儿子应子闻,他总带给我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我愿和他一起天天向上;感谢我的丈夫应方强先生陪伴我一路,我想和他在经历人生风雨之后携手去九溪看夕阳。此刻,非常怀念远在天堂的母亲,我正努力地延续着她的生命。
  2007年3月21日拟就于甬城安心小阁
  2008年8月17日修改
中国商人团体习惯法研究/李学兰 著.-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