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秦商发展报告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秦商文化发展报告


摘要:
  没有文化的商人是没有前途的商人。本报告主要阐述了在古代,秦商之所以能创造辉煌的商业业绩,与他们推动和传播了秦腔、陕北民歌、山陕山曲、西北“花儿”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内在的联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新秦商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文化表达方式,他们在学术研究、文化刊物、音乐歌舞、影视媒体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反映了秦商注重文化素养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秦商、秦腔、陕北民歌、学术研究、媒体宣传
  秦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和现代两种形态。在古代,秦商的主要文化形式就是吼秦腔戏,唱信天游和花儿。现代秦商的文化形式则表现为学术研究、影视作品、歌谣歌曲等。
  一、古代秦商的文化形式
  (一)秦商与秦腔
  在传统社会的中国,秦商的全部商业文化是用秦腔吼出来的。秦腔是秦商曾历商海激越高亢的生命动力,是秦商不惧艰险黄钟大吕的历史绝唱,是秦商度过凄然长夜的哀怨慢板,是秦商欢呼把盏的流水高腔。没有秦腔便没有秦商。
  秦腔产生于秦地,它是以秦地方言的语言语调为基础演唱的,故名秦腔。秦腔与陕西的土厚风刚,四塞雄封,千里沃野,天苍地茫的山川景色是相吻合的,它以唱腔的苍凉悲壮、激越高亢而著称。秦腔又是与陕西悠长的历史相吻合的。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寄情于声色,燕有侠士高渐离,善歌,鼓瑟于秦王,趁机行刺,被秦王杀死,秦人从其行而颂其歌,遂成国俗,所以秦腔是燕赵慷慨悲歌的遗响。
  秦腔是秦商的灵魂慰藉和精神动力,是秦商在漫漫商路上的感情伴侣,也是秦商在古代社会主要的娱乐形式。因此,秦商走到哪里就会把秦腔带到哪里,秦商的经商范围就是秦腔的流播疆域,是秦商将秦腔推广到全国各地。
  明代初年,当秦商从塞上撤业扬州,他们在扬州守支业盐,每每唱戏作歌,将扬州的张园、蜀岗、康山别墅都变成秦音的海洋。扬州人多唱得是秦腔,因此《扬州竹技词》中说:“由来河朔饮粗豪,邗上彩歌节节高。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
  清初,秦商弃淮入川,在四川发展时,又将秦腔带入蜀地,使成都唱得都是秦腔。《成都竹枝词》中说:“戏班最怕陕西馆,纸爆三声要出台。算学京都戏园子,通台吹罢两通来。”乾雍年间,秦商将通商贸易赚得的资本投向自贡井盐开发时,又将秦腔带到了川东,使绵阳人唱的还是秦腔。《绵阳竹枝词》中说:“山村社戏赛神童,铁板檀槽柘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
  而当明清秦商赶赴川南,办理川南五属边茶时,使川南各县唱得还是秦腔。《雅安竹枝词》中说:“秦腔迭唱间三弦,荡桨人来望欲仙。喜得一城狂拍手,大家随着采莲船。”
  秦商赴甘肃、宁夏、青海做生意时,又把秦腔带到了西北各省,使西北各省除了唱秦腔外,没有别的腔。青海川口县山陕会馆是川口唯一的娱乐场所,会馆戏台上唱得还是秦腔。青海湟源县西山的秦商义地,仅埋的陕西艺人尸骨就有280人之多。所以,秦商在兰州唱得还是秦腔,《兰州竹枝词》中说:“廛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柳绿似云。夜深灯火人归后,几处琵琶月下闻。”
  入清后,陕西人多赴河南贩布,又将秦腔传到河南。乾隆年间,河南沁阳知县写诗描写当地陕西会馆过庙会是:“摊钱估客居成肆,入市游人浆列行。最是繁华逢九月,开棚九日醉梨觞。”
  当秦商清初入湖北贩运府布时,又将秦腔带到了湖北,《汉口竹枝词》中说:“沈家庙里戏酬神,一节于官二百文。求福人多还愿众,戏台压得一包银。”
  河北是秦商入京经商的必经之道。因而,他们又将秦腔带到了河北。河北阳原县庙会,“所演之腔乃山西路梆子,与蒲陕大调大同小异,偶唱秦腔,声悲音锐”,所以一首《京路杂兴三十律》中说河北是:“夜来花底沐香膏,过市招摇裘马豪。学的秦腔依新样,妆如越女竞兆桃。”
  京城是秦腔最终冲击的归宿。当年李自成率义军攻克北京,不爱听昆曲,“即令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以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而清初以来,山陕商人进京经商,设商号、钱庄,建会馆渐成气候,山陕梆子艺人、戏班随之进入京城。康熙年间,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悲而哀。”当秦腔大师魏长生将秦腔在京师唱红后,秦腔一度成为国剧,张漱石在《梦中缘》传奇序中记载:“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而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清人京城《百戏竹枝词》“秦腔”条中说秦腔在京师的盛况是:“自热歌呼土语真,那须击叩说先秦。鸟之若听函关曙,认是鸡鸣抱折人。”又说秦腔名角花档儿的演技是:“妙令花档十三春,听到边关最怜神。却怪老鹳飞四座,秦楼谁是意中人。”
  戏路即商情。明清之际秦腔之所以取得如此广泛的推广成绩,与秦商的活动有直接关系。这是因为,在商品经济下,商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商人奔走于全国各地,浪迹于天涯海角,在从事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扩大了信息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融通。因此,商人在传统社会往往成为文化交往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加之,商人又是社会最富有的阶层,在士农工商的社会身份等级定位下,商人向其他阶层的移动并不顺畅,也迫使商人在追求声色犬马的娱乐活动中耗散财富,发泄心中的郁闷,从而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商人们爱听戏,爱观剧。秦腔是商人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他们忙乱的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似的;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不仅给了别人以享受,而且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商场上取得了胜利,秦腔被那一瞬间吼起来的时候,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那种感觉就是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和雄壮。
  商人们不仅听戏、观剧,还亲自演戏、写戏,这都有力推动了秦腔的发展。为了化解乡愁,排遣寂寞,许多秦商还组成自乐班,掌柜与伙计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旅居甘陇的陕西商家字号,一般都有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打烊后的业余时间,便吼几声秦腔,故《甘肃竹枝词》作者自注说:“富商大贾聚居旧城南北关,夜市既罢,往往吹竹弹丝,云息劳苦,土俗然也”。
  许多秦商还亲自演戏和写戏。乾隆年间以秦腔名震京华的秦腔大师魏三,本身就是秦商出身。魏三叫魏长生,家贫,13岁到西安西大街一家烟铺当学徒,后因与邻家烟铺学徒斗殴,畏罪潜逃至蒲城,适逢某戏班演社戏,入班学艺,成秦腔名角。魏长生在秦腔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三度带秦腔入京。乾隆四十年(1775)第一次入京,未能遂愿,不久返回西安,又在西安演出五年,结识了三寿官等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二次入京,搭双庆班演出,在秦腔《滚楼》中扮主角黄赛花“名动京师”。他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华,在京城掀起魏三热,使秦腔在京都风靡一时。乾隆五十年(1785),魏长生在北京另组秦腔班社,名永庆部,人称得胜班。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离开北京。嘉庆五年(1800),他第三次入京,下榻于北京西珠市口山陕梨园会馆,在京主演《香联串》(即《秦香莲》)。
  明末清初的著名秦商康海、王九思更是编剧能手。武功富商康海,在扬州经商,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演戏编剧,排遣心中郁闷,每次演戏都亲操琵琶,被称为“琵琶圣手”,清初诗人吴梅村称他是“琵琶声响多秦声,对山慷慨称入神”,后成为秦腔著名剧作家,所编名剧《中山狼》成为秦腔著名剧目。康海通律识吕,在继承宋代的“弹词”“赚词”“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陕西民间流行的小曲小调,制乐度曲,叫作“康王腔”,每成一词一曲,必令家班歌伎演唱,自己则以三弦、琵琶和之,引吭高歌,《碧山续稿序》记载:“客善为秦声,乃取而歌之,酒酣,其乐洋洋,忘其声贫老朽矣!”这种“康王腔”,后来就发展成为秦腔中的“眉户戏”。
  但真正使秦腔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则与秦商供养戏班有直接的关系。秦商经商发财后,往往在家中设戏楼,供养戏班,使堂会戏成为秦腔重要的演出形式。陕西明清以来的富室大户一般都供养有私家戏班。板桥常家有戏班,秦剧名角金叶子长期供养在他家。武功的康海家有戏班,拥有随身四大名家叫“四大帅”,康海死后家徒四壁,唯遗各类乐器300多件。苏州的陕西富商柏小坡为苏州唐市首富,建有占地40多亩的“柏园”,豪华无比,他家所在地被称为“柏家弄”,关中来的琴师咸集于中,“主人每夜张灯开宴,家有男女梨园,按次演剧”。
  在明清众多陕西巨商中,陕西渭南孝义镇的赵家可算是首届一指。清末陕西有一首流传的民谣《荒岁歌》,它的歌词里就有赵家的身影,“孝义镇它本是渭南所管,赵老五也算是关中富汉”,而清末著名小说《官场现形记》,开头就从赵家的一个子孙中状元写起,足见赵家当时在全国的影响。赵家就养有自己专门的戏班子,他们家的大院里有华丽的戏楼,高一丈三尺,陕西著名的秦腔小生王长喜就是在他家的捧场下走红的。渭北焦、常、曹三家都有自己的戏班子。光绪末年,曹家的曹老太太去世,曹家搭台唱戏三日,当时正值光绪皇帝驾崩,国服期间,禁止娱乐,曹家不为所动,照唱不误。此事被人告到同州府衙,曹家搬来陕西巡抚从中调停,家丧国服一起办,戏照唱,鼓照敲,同州府衙也毫无办法。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秦腔朝着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同州梆子的著名戏班“德盛班”就是由蒲城商人陈福儿在光绪初年西安商号德盛堂组建的。社址在西安西大街,为光绪年间关中驰名的班社之一。双翠班(德胜班)角色行当齐全,行头丰富整齐,拥有一大批优秀艺人。陈家在西安开有“德盛堂”商号,财力雄厚,陈福儿酷爱秦腔,他用重金聘请了秦腔名角党金良、李云厅、十八红等组成德盛班,演出《法门寺》《火焰驹》《黑叮本》,名噪一时,声震长安。
  西府秦腔四大名班之一的“永顺班”,也是由陕西岐山富商高玢所办。高玢酷爱戏曲,光绪四年他出巨资购得全新戏箱,聘请四方名角,以自家的商号“永顺号”为班号,组成家庭戏班,长期活跃在陕西西府和甘肃陇东一带,很有影响。高家为了支持戏班专门拨出50亩稻田,收入供戏班开支,还专门修了三间大房,供艺人们居住,这个戏班一直唱到20世纪50年代,后来被政府接管,就是今天的岐山县人民剧团。
  明末到清中叶,秦腔日臻成熟,发展到了盛期,仅西安一地就有36家戏班子。乾隆年间(1776—1780),西安的双赛班、秦来班等在西安骡马市路西与街东药王庙戏楼相望修了“梨园会馆”,俗称“老郎庙”,作为秦腔艺人敬奉戏神集会之地。当时演秦腔戏成风:“于广阔之地搭台演唱,日唱不足,继以彻夜,男女奔赴,数十百里之内,人人若狂”。
  会馆戏是推动秦腔在全国流播的重要形式。会馆的一个功能就是演家乡戏,因此各地的陕西会馆或山陕会馆都建有豪华的大戏楼。将会馆与戏楼结合起来,是明清秦晋商人对中国建筑史的一个创造。一般情况下,会馆与戏楼是分开的,士子会馆,禁止喧哗;戏楼是唱戏舞台,不提供食宿。由于秦晋商人酷爱秦腔,看戏观剧成为他们联络乡谊、商场交易、调节商业矛盾、化解乡愁的基本手段。因此,秦晋商人率先将戏楼搬进了会馆,并将戏楼建造得华丽无比,成为会馆的一个标志,如安徽亳州山陕会馆就称为“花戏楼”。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有大戏楼,为三层三间歇山式建筑,前面有遮雨楼,雕梁画栋,上面刻有《三结义》《三顾茅庐》《灞桥挑袍》《夜读春秋》等秦腔戏文。洛阳山陕会馆戏楼宽11米,长5米,高14米,远看宏伟壮丽,近看富丽堂皇。河南周口的山陕会馆本身就叫“花戏楼”,戏楼长40米,宽10米,高3米,戏楼中间悬有“声震云霄”的四字横匾。
  戏楼成为会馆的主体建筑,戏楼前边的天井就是看台。四川自贡西秦会馆的看台可以容纳上千人,两旁的看楼是女眷们看戏的地方。河南社旗的山陕会馆更有意思,戏楼前面的看台是男人们看戏的地方,看台后三层高的石阶拜殿上是女眷们看戏的地方,中间还要用木栅栏将他们隔开,以防止男女混杂,有伤风化。汉口山陕会馆更在后院建有两个小戏台,是会首与他的家眷看戏的地方,防止一般商人偷窥其家人。一个小小的戏楼生动地展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
  在山陕会馆戏楼建设上,最具特色的是陕西山阳县漫川关山陕会馆的“双戏楼”,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葩。清代初年,从汉江到小月河贸易的繁盛,使山阳漫川关成为秦楚贸易的水陆码头,是西部与东部地区贸易连接的通道。陕西商人率先到漫川关建立会馆,建造戏楼,唱戏招徕,设廛贸易。不久,山西商人也来到漫川关,精明善算的山西商人见到陕西商人已经建造有会馆,便提出在陕西会馆的基础上再搭建一座山西戏楼,以壮观瞻。这样,一个会馆就出现了两个戏楼,统称为“双戏楼会馆”。每到逢年过节,两个戏楼开台锣鼓,对台唱戏,一边是陕西戏楼的秦腔,一边是山西戏楼的蒲剧,山阳人坐在台下左顾右盼,摇头晃脑,看得脖筋酸疼,堪称为中国戏剧史上少有的趣话。
  会馆有戏楼就必然唱戏。会馆祭祀过会的时候都要演秦腔戏,每年五月十三日是关公的诞辰,会馆便要请来家乡有名戏班演三天大戏,以宣扬关公的忠诚义气,巩固山陕商人的团结,并祈祷关公的神灵保佑生意兴隆,发财添富,这叫“会馆戏”。商人们年关算账的时候要唱秦腔戏。当时山陕商人业务上讲究四季表,三月底为一季表,六月底为二季表,九月底为三季表,腊月为四季表。这腊月对各商号都很重要,他们要盘点货物,回收赊欠,清理业务上的瓜葛,算清总账,这时候商号总有一些为难的事情,需要拖欠账务,这个时候就需要请客唱戏,借以联络感情,解决问题,这叫作“写桌子”,就是由欠账的商家出钱请戏班子场秦腔戏,作为酬谢。商人们入会的时候要唱戏,违犯行规要罚戏,社旗山陕会馆的行规就有凡违犯本行规者,罚请唱戏一台的规定,使唱秦腔戏、看秦腔戏成为秦商们最基本的文化活动。
  商情即戏路,生活是源泉。秦腔戏剧演得就是秦人的悲欢离合。它是俚剧,作为梆子戏反映了陕西一般劳苦民众的生活遭遇和价值追求。商人和戏子都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常常有共同的生活遭遇,戏子常常借秦腔歌唱商人的悲欢离合,而商人也常常通过秦腔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渴望。许多秦腔正是反映了秦商的实际生活,唱出了商人的期盼和精神追求,所以商人对秦腔充满了热望,百看不厌。在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秦腔剧本精选》69卷844出秦腔剧中,有87出秦腔剧与秦商有关。其中比较著名的如:
  《贩马记》又名《奇双会》、《褒城狱》。就是说的陕西汉中商人李奇去四川贩马,其继室姚三春不甘寂寞,与地保田旺私通,虐待前妻子女,使姐弟二人逃离家门。李奇归来,不见儿女,拷问丫鬟春花,春花不敢说出实情,悬梁自尽,姚三春与田旺贿赂知县,诬陷李奇,逼陷春花致死,李奇被屈打成招,判为死刑。
  《三滴血》是秦腔的王牌戏。取材于清人纪昀《阅微堂笔记》。说的是山西商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经商,娶妻生子。后因妻子病故,生意亏本,携子归乡,其弟周仁祥怀疑哥哥收养外姓之人,谋占家产,告于官府,县官晋信书昏庸,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可靠,从而活生生地诉散了人家亲生父子,又使一对将要结为夫妇的异姓姐弟负屈含冤。最后,这个县官为了压服和反驳受害者的强烈控拆和翻案,进一步再证明自己“滴血认亲”的办法准确无误,又把另外一对明落眼见的亲父子叫来当堂滴血试验,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承认滴血认亲实属荒谬,坑害了良民百姓。
  《汗衫记》是说咸阳商人余宽出门经商,客商陈士武见其妻周兰英貌美,贿通阎婆,灌醉周兰英,窃取周家祖传宝物珍珠衫,给陈士武,陈回家的路上,与余宽在客栈相遇,闲谈中拿出珍珠衫炫耀他与周兰英的私情,余宽未查详情,回家将周兰英休弃,后陈病故,其妻唐氏改嫁余宽,对余宽讲出盗衫事情,余宽痛悔不及,这时周兰英已许配千岁李芳文为妻,余宽赴兰州寻妻认错,误伤门卫,周兰英为此求情,千岁知道详情后,令其夫妻团圆。
  《双刁传》写秦商杜德,外出做生意数年后回乡,不幸遇无赖李横同行,李见民女水莲貌美,欲逼奸被杜劝阻,李怒,将杜打死。
  《新金玉缘》写秦商廉洁由四川经商归乡,途中被土匪抢劫一空事。
  《平乐国》写同州书生李尔德弃学经商,数年后得家书回乡与未婚妻冯荇采成亲,途中遭陕西巡抚追捕罪犯,李助阵立功受封,婚期即至,冯荇采不见婿归,随母至铁尾庙烧香问讯,途中巧遇李尔德归来,喜出望外,大摆宴席。
  (二)秦商与陕北民歌和山陕山曲
  产生秦商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清峻刚毅,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塑造了苍凉、忧郁的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信天游的随意性极强,是一种兴致而作,信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信天游名称多样,神木、府谷邻近山西一带叫“山曲”,靠近内蒙古一带叫“爬山调”,定边、靖边叫“信天游”。信天游主要流传于绥德、米脂一带,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话儿哎呀招一招个手。
  瞭得见那村呦村瞭不见个人,
  我泪蛋蛋泡在哎呀沙蒿蒿个林。
  而在陕北《信天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咏叹明清秦商“走西口”,赴河套、甘陇、内蒙古的生活遭遇与人生感受。既有走口外经商的秦商对家中妻儿老小的牵挂,又有家中妻儿对远方商人的眷恋和怀念;既有真知大胆的感情表白,又有细腻真实的生活白描。如果抽去当时秦商走西口经商的内容,陕北民歌就不会唱得那么深情凄美,委婉动人。
  在陕北民歌中,有大量的内容是描写家中亲人对秦商远离家乡赴口外经商前途未卜生活的担忧。如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走西口》:
  正月里娶过奴,
  二月里走西口。
  ……
  手拉着哥哥的手,
  两眼泪长流。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难留,
  双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再如《赶牲灵》: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
  朝南得的那个呀,
  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
  噢,过呀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儿哥儿哟,
  招一招那你个的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哟,
  你就走你的那个路。
  也有走西口的商人们对自己抛妻别子无奈心态的表白和对妻子担心的回报。如一首《信天游》所唱的那样:
  常言说树挪死来人挪活,
  又不是哥哥一人走西口,
  啊亲亲!
  我挣上七斗八斗就往回走。
  另一首《信天游》唱道:
  走遍了千山万水才知道妹最美,
  跨遍了七州八县才知道妹的情最贵。
  我要像兔子一样回到妹身边,
  搂着妹妹美美地睡一回。
  而流传于晋陕黄河两岸的山曲,在叙事和寄情方面有更大的伸展余地和发展空间,更是秦商及其妻女抒情的普遍方式。而在这些山曲中有不少是商人夫妇之间的对答抒怀,听起来让人伤感和动容:
  富人有钱不离家,
  穷汉没钱到处刮。
  辈辈坟墓里不埋男,
  穷骨头撒在了河套川。
  万般出在无其奈,
  扔下妹妹走口外。
  算盘一响捆铺盖,
  两眼眼流泪哭回来。
  更有商人妻子对丈夫离去独守空房的哀怨和痛彻心脾的思念:
  前三天过门后四天走,
  你叫妹妹把谁守?
  井水头清水浇白菜,
  白手手拉住哥哥红腰带。
  叫声哥哥你朝后瞭,
  妹妹唱得尽是想你的调。
  山在水在石头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山高路高云头高,
  人家都在你走了。
  人头前想你哈哈笑,
  背后想你泪蛋蛋掉。
  爬山虎碰上了红豆蔓,
  你缠我绕永不断。
  更有不少山陕山曲是诉说走口外商人们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听之亦让人动容:
  十冬腊月数九天,
  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
  破衣烂衫我跑回滩。
  一拨沙蒿它随风走,
  受苦的人儿遍地游。
  青杨柳树十八根椽,
  出门容易回家难。
  二绺绺麻绳卷铺盖,
  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
  格英英天上起白雾,
  没钱才把个人难住。
  在陕北《陕北民歌》和《山曲》中,青年男女的情歌占很大比重。这些情歌中有不少是咏叹年青商人的爱情故事,让人听之酸鼻,同时亦感受到秦商忠贞不渝的爱情历程,窥探年青商人的内心世界。如那一首《清水水玻璃隔着镜子照》:
  耳听哥哥唱着歌儿来,
  热身子趴在冷窗台。
  脚站上石头手攀上墙,
  眼泪儿滴在红鞋上。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咱二人天生一对对,
  掏出良心爱妹妹。
  青杨柳树活剥皮,
  什么人留下了活分离?
  走一回娘家看一回你,
  撂下地方撂不下你。
  照不见哥哥照山梁,
  怀揣油糕往哥哥家里跑。
  只要咱二人搭对对,
  铡刀剁头不后悔。
  了解了这些信天游、山曲对生活深沉的咏叹,便能读懂秦商丰富的“艺术人生”,便能读懂秦商深情似海的内心世界,便能知道是什么样的感情暖流支撑着秦商在毛乌素沙漠里足足走了整整三个多世纪。
  (三)秦商与西北《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明清时期秦商大量赴甘、青、宁经商贸易,使甘、青、宁的贸易几乎垄断在秦商手中,他们深入到甘、青、宁各地,推销百货,收购毛皮,在西北各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洮、岷汉族创造的花儿与临夏回、汉、东乡、保安等民族创造的花儿便多有反映秦商生活的内容。如,《十八马站》就具体吟唱了秦商在甘、青、宁的经营过程。那时从西安到兰州要经过18个驿站,所以,《十八马站》就吟唱了商人们对“花儿”的思念:
  十八马站三座店,
  那个店口里站哩?
  十个指头掐着算,
  哪个日子上见哩。
  十八马站的起点是泾阳,要经过千阳、陇州到固关峡,再趋甘肃静宁到兰州,故《出门人之歌》吟唱道:
  十八条骡子走泾阳,
  二细的草帽(啦)驮上。
  千阳陇州固关峡,
  黄牛把街道过了。
  到兰州并不是最终目标,还得往前走,甘、凉诸州又留下了商人们的歌声:
  走罢凉州走甘州,
  嘉峪关靠的是肃州。
  挣得钱儿回家走,
  心上的尕妹(啦)看走。
  甘凉诸州并没有阻止秦商们经营的脚步,他们的目标在更西的远方,所以,一首《走西口》唱出了秦商和花儿的共同心声:
  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
  十三省好不过兰州。
  跟上个阿哥西口外走,
  新疆的生活(哈)过走。
  进入清代后,清军用兵新疆,征剿西域,大量秦商“赶大营”,进行随军贸易,并在新疆各地开店设廛,流寓经商。《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载:“本土除土著汉民及川陕流寓外,多新旧汉回,皆自关内西安、河湟来者。”《精河乡土志》也记载说:“查本境回民,光绪初年先后自内地出关,居本城南关,耕种者十之二三,贸易者十之八九,而永集湖、大河沿亦间有之,陕西籍居其半。”所以《脚户歌》就反映了他们的这种生活。
  甘肃凉州十八站,
  嘉峪关续上者两站。
  日头它落在了戈壁滩,
  穷脚户啥时候到站。
  头一帮骡子走远了,
  二一帮骡子撵了。
  一步比一步走远了,
  一阵比一阵想了。
  到了新疆,要与当地民众进行交易,还要捎回当地的土特产。《记关外经商》记述了这一过程:
  波斯老贾度年华,
  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旁青石子,
  收回东国贸桑麻。
  秦商们到口外经商去了,花儿们不免有对亲人的思念,《八米歌》唱出了这种思念:
  白纸上写一个黑字来,
  黄表上拓一个印来。
  有钱了带一匹绸子来,
  没钱带一匹布来。
  有心了看一回尕妹来,
  没心了辞一回路来。
  活着了捎一封信来,
  死了时托一回梦来。
  多么质朴直白的表白,多么纯真情深的思念。秦商们怎能辜负花儿们的一往情深,《河州花儿》唱出了秦商们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青石头根里的药水泉,
  担子担,
  桦木的勺勺几滔干,
  若叫我俩的婚姻散,
  三九天,青水上开一朵牡丹。
  山高高不过博格达山,
  山连山,
  九枝叶叶的牡丹,
  若要我俩的婚姻散,
  石头烂,
  玛纳斯河里水干。
  读懂了这些来自下层秦商们的歌声,读懂了这些原汁原味来自生活的吟唱,我们就能读懂秦商在质朴粗犷的外表下面,为什么会深藏着一颗炽热的心和面对西部的苍凉能够释放出那么巨大的历史创造能量。
  二、现代秦商的文化发展
  现代秦商的文化发展,较之于古代有着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和更加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主要有学术研究、小说创作、影视剧以及文艺表演等。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一)秦商学术研究
  秦商的学术研究,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创始人厦门大学教授傅衣凌出版了他的名著《明清时期的商人资本与商人》,(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在其“第7节”专门写了《陕西商人》,为秦商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后,1996年黄山书社出版《中国十大商帮》,特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泾阳人田培东教授写了其中的《运粮大军——陕西商帮》一节,开了秦商研究的先河。田培东先生对故乡充满了感情,不顾70岁的高龄,不断从事秦商研究,2007年出版了《明清陕西社会经济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专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后,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李刚教授致力于陕西商帮史研究,他潜心研究陕西商帮30余年,出版有关秦商方面的专著20余部,发表秦商方面的论文200余篇,终于使秦商及其历史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21世纪初掀起了一个不小的秦商研究高潮,李刚教授也因之被称为“秦商研究第一人”。
  2007年在李刚教授倡议下,由西北大学批准成立“西北大学陕商文化研究中心”(后改为秦商文化研究中心),由李刚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秦商研究机构。中心聘请了一大批学者参与工作,并吸收了一批热爱秦商的有志青年,如寇骞、赵西斌、薛平、王芳闻同志等从事秦商宣传推广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秦商研究及其推广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陕西省委原书记赵乐际,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悦,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维隆,时任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第十届陕西省政协常委、秦商联合会长刘阿津,西安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等都专门批示重视秦商的研究推广工作。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发改委等主管部门都先后发文,支持秦商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秦商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风生水起,对秦商的宣传和推广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如2009年在曲江会议中心主办了“陕西商帮与市场经济萌芽理论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学者与会,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原宣传部部长胡悦同志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提出“秦商研究是一个富矿,要重视对秦商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与会的专家学者对秦商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广泛讨论,扩大了秦商在全国的影响力。
  2010年,在周至县宾馆与周至县政协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全国正财神理论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和周至县文化学者与会,对“赵公明的中华正财神现象”进行历史考察和讨论,为周至的“道教文化展示区”建设进行了理论论证。
  2011年,又与陕西省紫阳县宣传部联合主办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理论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陕甘茶马古道进行考察和讨论,并在紫阳瓦房店山陕会馆揭幕了“陕甘茶马古道起点碑”,为确立陕西在陕甘茶马古道上的历史作用做了学术方面的准备。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秦商的研究工作。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泾阳人钞晓红教授,在21世纪初,发表了不少有关秦商的研究论文,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的张萍教授,也对秦商研究做了不少工作,发表了这一方面的论文并出版了相关著作。近期宝鸡文理学院蔡文辉博士,在陕南秦商会馆的研究方面,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
  (二)秦商的报刊与博物馆宣传
  2009年首届秦商大会召开后,即开始出现秦商的宣传刊物,它们在秦商的宣传方面,做了不少的开创性的工作。直到2012年秦商联合会筹备会成立后,刘阿津会长高度重视秦商的宣传工作,报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秦商联合会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刊物《秦商》,并成立了编辑部,负责编辑发行工作,成为距今最具权威的秦商研究宣传刊物。《秦商》自创立发行第1期以来,至今已经发行了24期。《秦商》采取双月刊的发行模式,成为宣传秦商联合会工作安排、报道全球各地秦商商会活动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秦商》杂志由于工作务实,传达信息准确、快速,而受到广大秦商的喜爱。为了更快捷的传播秦商信息,秦商联合会还于2012年4月开通了“全球新秦商网”,并不断更新网页内容,使点击量不断上升。自2014年7月始,每日点击量达2万人次,点击国别和地区达70多个。目前微信、微博均已开通,成为宣传秦商最现代的形式。
  除《秦商》杂志外,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厚实的各地陕西商会,也纷纷办有自己的工作刊物,表现了各地秦商对秦商宣传工作的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陕西企业商会主办的《秦商汇》、广东陕西商会举办的《秦国人》、湖南陕西商会主办的《湖南秦商》、青海陕西商会主办的《青海秦商》、山东陕西商会举办的《齐鲁秦商》、甘肃陕西商会举办的《秦商》、宁夏陕西商会举办的《陕西人》、新疆陕西商会举办的《新疆秦商》、深圳振兴陕西促进会主办的《大秦商》、新疆喀什陕西商会举办的《西域秦商》以及陕西安徽商会主办的《微苑》和西安榆林商会主办的《榆商》等,使秦商宣传报道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2012年,西咸新区泾河新区管委会联合西北大学秦商文化研究中心,在陕西泾阳永乐店崇文塔下,开办了秦商的第一个博览馆“陕商文化博览馆”。该馆占地4000平方米,以“秦商崛起”“秦商八大产业”“秦商八个第一”“秦商四大贡献”“秦商八大精神”为主题,用大量实物和雕塑、图标表现了明清时期陕西商帮是“天下第一商帮”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运用现代化声光电手段再现了泾阳商人周莹资助清廷渡过难关的历史故事。成为至今秦商唯一的博览馆。2012年8月开馆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每天接待参观人数400多人,成为泾河新区最具亮点的文化景点。与之同时,一些明清时期的陕西渭北秦商大院也开始进行修整,作为文化景点开放。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陕西泾阳孟店镇周家大院、泾阳安吴堡吴家大院、旬邑唐家大院、长安王曲郭家大院、韩城县王庄党家大院、米脂杨家沟马家大院和米脂杨家沟姜家大院等。以实物遗存的形式再现了明清以来秦商的辉煌。
  (三)秦商文学创作
  “陕军”文学创作群体,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支生力军,在西部文化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绩。进入21世纪,不少文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秦商题材的写作,出版了数部有关秦商的小说,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主要有:
  2010年,由李文德、王芳闻创作的小说《安吴商妇》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晚清秦商的著名代表泾阳安吴堡大商人周莹的事迹为主线,描写了晚清秦商的发展面貌和历史功勋。开了秦商文学创作的先河。
  2012年李友斌创作的小说《凤鸣安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依然是以泾阳安吴堡大商人周莹的事迹为主线,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对晚清民国秦商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文学艺术的表现,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2012年,著名作家叶广芩创作的小说《青木川》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青木川镇进行历史考察,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青木川大商人魏辅唐的历史事迹为背景,全景式地描写了清末民初陕西商业的发展,是一部成功宣传秦商的文学作品,为扩大秦商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2012年,周至文化馆任升创作的小说《趟古道》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历史上秦岭的几条通往全国的古道入手,描写了明清秦商在全国的发展,成为普及秦商知识的有益读物。
  (四)秦商影视创作
  秦商的影视创作与全国的其他商帮相比,处于落后的状态。2009年由李刚教授撰稿、西安世经文化公司出品了一部30分钟的秦商影视宣传片《被掩藏的商业军团》,这是秦商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在省市领导等小范围播放后,得到了普遍的好评。2010年,在上部作品的基础上,由陕西省电视台编辑播出了2集历史纪录片《陕商》,长达80分钟,这是第一部公开播放的秦商历史纪录片,播放后对扩大秦商的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2013年,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电视台联合摄制了4集电视纪录片《陕西故事》,其中第4集《秦商崛起》集中表现了秦商的内容。后来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重播时,改名为《大风歌——陕西叙事》,这是第一部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有关秦商内容的历史纪录片,播放后收到了很好的宣传秦商的效果。但这依然是片段性和碎片化的,仍没有一部完整表现秦商内容的高品质的电视片。与全国风起云涌的商业电视纪录片和影视剧相比,秦商的影视创作显得比较落寂。
  2009年秦商联合会成立后,刘阿津会长下大气力抓秦商影视作品的创作,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于2013年在第四届全球秦商大会上,省委常委姚引良、副省长王莉霞同冯仑一起,共同擂响了拍摄六集专题历史纪录片《大秦商》的战鼓。该片被省委宣传部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此后,秦商联合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使该片进入了紧张的筹备和前期剧本的创作。尤其是2014年9月,在宁夏召开的“全球秦商机构联席会”首届会议上,各地陕西商会群情激奋,慷慨解囊,联合斥资支持《大秦商》的创作,表达了秦商抱团发展,急起直追的心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秦商》专题电视片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全部拍摄任务进入后期制作,可望在2015年内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展播。
  没有一部反映秦商历史和精神的电视剧作品,始终是秦商宣传中的一个短板。2013年,由陕西省信马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由国家一级编剧杨争光执笔、李刚教授为历史顾问的40集电视连续剧《下扬州》,开始进入了筹备和前期准备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剧剧本已经完成,目前已进入开机拍摄的阶段,填补了秦商宣传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秦商影视创作中心创作的电视剧《秦商魂》已与臻尚广告文化传播公司签约。以反映泾阳女商人周颖传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大义秦商》,也被广电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而由秦商榆林分会支持拍摄的反映陕北商人崛起的电视剧《榆阳秋》,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这些都表现了秦商影视宣传方面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五)秦商音乐创作
  秦商喜欢音乐,秦商的发展离不开音乐。2014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厚重质直、忠义仁勇”的秦商精神,第五届全球秦商大会和西洽会举办期间,由陕西华山论剑品牌运营公司赞助,西北大学秦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教授发起,著名导演王立会策划,秦商联合会、陕西秦商国乐团联合承办的“丝路寻根·秦商国乐”民族管弦乐主题音乐会,于5月24日晚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隆重举行。
  音乐会以“丝路万里秦商泪,一曲国乐故乡情”为主题,以陕西籍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的作品《庆典序曲》拉开帷幕,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我省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梅,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得主、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东桥等艺术家登台亮嗓,整场音乐会大气磅礴、细腻委婉,充满浓郁的秦风秦韵。秦腔、唢呐、竹笛、板胡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为现场460名观众献上了一台精美的文化大餐。
  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秦商联合会会长刘阿津、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副秘书长崔鹏飞,陕西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安平、省委统战部机关党委副书记魏华荣、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协会主席徐光明、陕西省参事室副主任高松岩、华山论剑品牌运营公司董事长董小军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来自全省各界群众及部分西洽会代表观看了演出。“陕西旅游形象大使”、西安广播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孙维担任主持。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张廷武担任乐队指挥,著名二胡演奏家苟小兰担任乐队首席。“丝路寻根·秦商国乐”音乐会对于进一步宣传秦商文化,促进“秦乐”等陕西本土音乐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商发展报告(2014)/刘阿津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