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关西重镇——眉县齐镇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三、辉煌未来





齐镇从秦、汉、隋、唐、宋、明、清以来直至20世纪50年代,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向为南北东西贸易物资集散之地,名扬西北的水陆码头,陕西的商业重镇。以山货土特产、大米、药材、生漆和太白酒之交易最为有名。齐镇的工业可追溯到唐、宋时的造船厂和冶铁厂及木材、竹器加工,家具制造等。到民国时期,有了眉县第一家股份制矿业企业,眉县唯一一家现代银行——农业银行,唯一一家信用合作社,唯一一家邮电局,县税务局、县商会都在齐镇。
  齐镇自古为兵家必争、商家必到之地。人文荟萃,英雄竞武,商者怀智,多少历史悲喜剧,在此启幕落幕。从《诗经》《史记》《汉书》《三国志》《北史》《隋书》《唐书》《宋史》《水经注》《天工开物》《陕西通志》《陕西通史》,诸正史典籍到《三国演义》等小说、野史中皆有所记,至于民间传说则不能胜数。秦始皇、白起、李冰、董卓、吕布、诸葛亮、法正、北周武帝宇文邕、张载、包拯、李柏、孔天鉴、梅惠、芬茨尔、李达、徐海东等历史名人的足迹印在了这块土地上。最近的半个多世纪来,一代承前启后的齐镇人从齐镇走向全县、全省、全国以至世界。
  纵观齐镇工商业发展的历史,两汉时是第一个繁荣期,隋唐时是第二个繁荣期。在这两个繁荣期,整个关中都处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齐镇又处在南北、东西交通的要塞,商业的繁荣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北宋时为第三个繁荣期,齐镇虽然已经远离了政治、经济中心,但这个时期工业、商业的规模却达到了一个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特别是造船业、水运业、冶铁业和造纸业的发达以及当铺的兴起、纸币“交子”的流通,可视为齐镇工商业活动发展水平的几个最重要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大的工业门类都属宋朝政府直接或委托省、州、府管理,用现在的话说均属“国有企业”。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这是北宋时齐镇经济的一个特点。明清两代是第四个繁荣期,但这个时期齐镇的造船业、水运业、冶铁业、造纸业已基本衰败,水路交通已完全废弃,其中有复杂的政治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关中所能保持的优势就是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重要的军事地位及当地丰富的木竹山货矿产资源。由于进一步远离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商业活动已边缘化。清末民初以至20世纪50年代末,齐镇的工商业活动出现了最近一次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工业门类的增加、机器的使用。如有了机器碾米、机器造纸、机器轧花、电池制造等,出现了眉县第一个私营股份制企业——眉山笔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镇已经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已趋向成熟。表现在:一是完全的自由竞争。二是专业市场发育较快。许多街巷的名字都与专业市场有关。三是行业公会、商会机构健全,实行商人自治。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行业公会已达到18个,商会通过行业公会来调节和管理市场,因此商会、行业公会在市场活动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政府除了收税和摊派军饷、军粮外,不直接干预市场商业活动。商会和行会都有明确、细致的章程和公约,商会和行会负责人的产生均依据章程和公约约定的程序经推举或选举产生。对于违背章程和公约而危害本行业声誉和共同利益的行为均规定了相应的惩罚办法,较好地维持了市场运行秩序。这些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机构、机制看似幼稚,实际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四是人气聚集。齐镇作为久负盛名的古镇,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有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及两湖、两广的商人。特别是抗战以后,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商人西迁逃亡关中,不少人来到齐镇,给齐镇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商人的智慧。1949年眉县解放,广大穷苦农民和中小商人由翻身而焕发出巨大的发展生产和经济的热情,这些都为齐镇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时间街道扩展、商铺增加,市面空前繁荣,交易十分活跃。以1952年的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为例,参加交易的人员达到40万之多。随着市场的繁荣,民间文化活动和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是1956年的急风暴雨式的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公私合营”,对齐镇的私营工商业是一次沉重打击。一年内全镇大小店铺、工厂全部经合营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新模式,许多行业由原来的十几家合营后减少至一两家,如齐镇的八家酒厂,合营后迁住金渠成立国营太白酒厂,齐镇发达的酒行业不复存在。市场上流通的主要物资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换和自由竞争被禁止,所经营的商品种类和商品价格均由政府统一规定。行业组织被统一取消。商人中一部分人继续从业变为店员,另一部分人下放农村改造,由商人变为农民。从此整个经济逐步进入一个长达近30年的商品物资短缺年代,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根本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才得以逐步恢复。今天研究城镇经济发展的历史,这一段的历史事实是不应回避的。
  一个地方的发展与繁荣,除了地域优势、政府政策扶持,人民群众的勤劳奋斗,工商界的资金和智力投入等因素外,还需要历史文化之水的浇灌。凡千年的古镇,其历史沧桑中,总是曾经创造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形成一个地方、一个古镇所独具的特色。如果漠视、抛弃、湮灭了这种特色的文化因素,持续发展和繁荣便会成为无本之木,很容易枯萎、颓败。千百年来,饱经战乱天灾摧残而保持延续和发展的古镇,其历史文化必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生命力。伴随古镇工商活动的历程,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有心人”记录、研究、传承着地域文化,从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正史、野史、志书、文人笔记、信札、馆存档案及民间传说的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历史信息中,足以使我们今天能够了解一个地方曾经的辉煌。
  2000年来,齐镇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及商业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齐镇人。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智慧培育了现在志在四方的齐镇人。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后人会从这种资源中获得财富。历史的繁华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中蕴涵着人的精神和智慧,反过来,又推动着社会走向新的繁华和辉煌。
  在古镇的大地上,如今就有这么一批新时期的工商业精英人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奋发而起,为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拼搏。在他们身上既有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商业智慧,又有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才干,因此他们既是现实业绩的开创者,更是齐镇乃至全县今后再建辉煌的希望,王保仓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一。
  王保仓,1961年生于齐镇,工程师、工商管理硕士,现任眉县恒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眉县沁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并兼任陕西省建筑协会副会长、宝鸡市建筑协会副会长,眉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眉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1995年,王保仓由水电建筑设计室主任岗位上接手了一个已倒闭的集体建筑企业,从零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公司由十几人发展到近200人,年收入达2.4亿元,由欠税大户一变而为纳税大户。他不仅是一个勤于奋斗的创业者,更是一个勤于学习的思想者;他注重财富的积累,更注重财富积累过程中的精神文化和智慧;他坚持义利并重,以义领利,既研究企业和社会当前的问题,也研究儒、释、道先贤留给后人的遗训;既有广及国际的眼光,又有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
  王保仓对家乡齐镇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对齐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比同龄人深刻许多的理解,对古镇工商历史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认识。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引领。而先进的特色文化的建立完全来源于最前沿的企业发展理论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而地域历史文化中则饱含2000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在西北大学MBA硕士班,王保仓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现代先进理论的营养,从老一辈人那里、从相关史料中,王保仓领略了齐镇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辉煌和成功工商业者的智慧。二者在王保仓头脑中碰撞、融合并迸发出了一种新的想法和愿望——下工夫把齐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出来,以增加企业和家乡今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对家乡父老的一种有意义的回报。他所追求的是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对禅的“觉”、对道的“悟”。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
  1995年春节刚过,眉县水利局水电勘测设计室主任王保仓就迎来了他的新工作,此时此刻所有人都知道等待王保仓的将是什么,有些好心的人曾劝说:你放着好好的“老爷”不做,为什么非要跳二建那个“火坑”?面对这些,王保仓一笑而过。这丝毫没有夸张,由于历史原因,眉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此时已经剩下了一个空壳,设备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加之此时建筑市场疲软,常年揽不到工程,外有巨额债务,内部人员流失严重,剩下的人也是朝秦暮楚;加之体制的原因,从1994年开始乡镇企业的发展急速减缓,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同步减弱。可谓内忧外患俱存。
  面对企业这种状况,跳进“火坑”的王保仓励精图治,不等、不靠、不要,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企业短期发展规划,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对外积极联系招揽工程,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对内整顿员工思想,建立完整的公司制度,恢复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感。这些新举措的推行,为企业扭亏脱困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企业以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2008年公司实现产值2.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近千万元。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局属企业先进单位,连续八年被评为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物业管理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房地产开发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集中供热先进单位。
  2007年底,王保仓又提出了投资800万元筹建眉县城南供热中心的战略方针。消息一经传出,与10年前一样,他立刻就成为风暴的中心,饱受非议。与10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的风暴来得异常的强大,也异常的猛烈。全县都在为供热中心的建与不建激烈地争论着。供热中心建设面临巨额的投资、全新设备的操作、资金短缺、员工的不理解、技术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压力重重。面对非议,面对压力,开拓者再次以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包容了这一切。2008年6月1日,眉县城南供热中心筹建处成立。王保仓亲自选址、亲自设计规划,调集精兵强将,召开工程动员大会。王保仓亲自担任筹建处处长,筹建处其他的人全是公司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他在工程开工动员大会上神色凝重地宣布:12月31号供热中心必须建成供暖。他用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把开拓者的勇气传递给身边的人。工程开工后困难重重,自有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他就一次一次地跑西安请专家;资金周转不畅,他就到处联系资金,压缩开支,使建设供热中心的资金有了保障;施工中碰到技术难题,他就召开现场工作会议,现场解决。从工程开始的酷暑到工程结束时的严寒,经过六个月的紧张施工,城南供热中心在12月31日晚8点开始向花园小区东、西区正式供暖。王保仓再一次实践了他的诺言。
  王保仓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经常给年轻人讲一些人生、工作中的感悟与体会,他深知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储备大量的人才。而人才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发现和培养内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对外他积极联系培训公司定期培训中层管理者,利用西安高校林立的资源优势,架通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通道,先后与长安大学、西北大学建立了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充分利用西安的资源优势,拓宽了员工再教育的渠道。对内他定期培训青年骨干,从做人、做事到企业管理教导年轻员工,利用曾仕强、彼得·德鲁克系列书籍和光碟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与体会,增强实际应用能力。这一系列举措的施行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素质,提高了管理效率。
  像王保仓这样走出家乡,满怀理想在更大的舞台上拼搏创业、展现才华、事业有成的人士是一个不断延续扩展的群体。这一拨人以全国农民企业家林纪功、陕西省劳动模范郭宽义为领军人物,使建材机械制造行业在眉县大放异彩,眉县真正成为全国砖瓦机械制造的最大基地,号称“中国第一砖机城”,成立了行业协会——眉县机械制造业协会,会员企业近百家,带动配件生产厂商近百家。这些企业老板有85%是齐镇人,从业工人有5000余人。特别是宝深、皇城、玉全等企业办事机构遍布全国各省,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其规模和气势远非齐镇前辈商人可比,与王保仓同期崛起的如程玉全、姜志广等新一代企业接班人也已崭露头角。近年,齐镇还涌现出了立足农业的工商业人士,如张晓文,其推广和经营大樱桃,产品空运销往四川、广东等地,享有盛名。至于在外省创业有成的齐镇籍人士更是数以百计,难以一一列举。
  王保仓所代表的这一群体,既缘于齐镇这块热土的滋养,也预示着齐镇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辉煌。
  历史的活剧剧情总是因跌宕起伏而格外生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齐镇这个舞台上将由新人诠释更新的剧情,工商业活动必将更加活跃,人民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关西重镇——眉县齐镇/卢文远,王新秦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