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五节 清代汉中、兴安两府商品市场的基本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的基本相同和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逐渐融为一体便形成了区域经济体,从而使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来进行分析。我们在对清代汉中、兴安两府的商品生产与市场流通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后,两府也因趋同的商品与市场便形成了汉江上游区域经济体,并呈现出区域经济的特征。与其他区域经济体相比,两府的商品市场体系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两府地区的市场等级体系是与其行政等级体系相重合的
  中国传统经济与政治相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使政治中心并不一定兼有经济中心职能。这种分离的趋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得到强化,明清时期名扬全国的四大巨镇便是明证。而我们考察汉中、兴安两府的市场,在基层市场体系中没有出现大的集镇能够超越县城成为本县或更大区域内的经济贸易中心,它们都是作为县城的下属市场而发挥作用的;再观县城,也没有出现哪个县城在其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上能够取代府治,即使是规模最大的县城——城固县也将其产品运往汉中汇总转口销往他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府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商品生产缺乏明显分工,也就是说没有形成以地域为主的专门化生产,笔者在翻阅各县志时发现,在“物产”的记载里,各县几乎相同,因此在土特产品的生产上,没有一个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只有产量上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并不是十分巨大。另一方面由于两府的自然环境相同,种植性商品的生产在品种与质量上差别并不大,都被统称为山货,对全国的商品生产与流通影响并不是很大。再从商品生产的目的来考察,农民生产土特产品的主要目的是补贴家用,是作为粮食生产之余而存在,缺乏为市场而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动力,虽然出现了一些资源耗竭型的专业化手工产品生产,但其衰落迅速,在经济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不能为本地商品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具有交通之便的府治顺理成为大规模农产品集散的市场中心。当然这还与各等级市场交通发达有关。两府这种与行政等级重合的市场体系从清代一直延续至今。
  二、市场体系的分布以交通优先为主,这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市场分布的主导原则之一
  具体到两府主要是沿汉江的干、支流分布。集镇方面我们以砖坪厅为例,清末砖坪厅共有集市23处,沿岚河流域分布的有:孟氏岭、化鲤墟、蔺河口、溢家坝、尚忠镇、太平坝、麦溪沟、方家垭、花坝、火石沟、佐龙沟,大道河流域有:横溪沟、铁佛寺、榨溪沟、明珠坝、铁炉坝、大道河,洞河流域有:官员、斑鸠关、洄水湾、安康嘴,晓道河流域有:晓道河、碥子集,基本上是沿汉江的支流分布的。其他各县的集镇也如此,紫阳瓦房店处在任河边,离汉江不过十来里;蜀河口北通西安,西通安康,东下直达湖北老河口。不临河的也沿其他交通线分布,例如宁羌阳平关为联通川、陕、甘的交通要道。县府基本上是沿汉江两岸分布,两府有15个县府是沿汉江分布的(包括清代的褒城,今已并入勉县)。白河上通川汉,下接郧襄,为陕南东部进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紫阳汉水横贯,为汉中之扼塞,居金州之上游,东南界接川巴;白河县北临汉江,上通汉中,下接郧襄;沔县西通栈道接川陕驿路,南过汉江可达四川广元、南江等县。汉中、兴安两府的府治也处在汉江边。市场的这种分布是与当时两府的交通状况密切相关,清代的汉中、兴安驿路不是很发达,两地仅有陕安道的官马支路相连,与其他地方联系主要靠小路,路途曲折,不便于大规模商品运输。作为商品流通渠道的考虑,运输成本是主要因素,采用水运不但运输成本较陆运便宜,而且可顺流直下,无频频靠岸之烦。沿河贸易的兴盛,自然带动了沿河市场的发展,这样就在沿汉江于支流两岸兴起了一批农副产品集市和商品集散中心,最明显的是安康县城地位的变化,安康在清前期原只是兴安府6县的政治中心,至清中叶,不仅成为兴安府粮食和土产的输出地,而且成为陕南、鄂西堪称首位的商品集散中心市场,为全国著名的四大初级市场之一。
  三、清代汉中、兴安两府市场的局限性
  清代两府的市场有两大局限:一是市场规模狭小,两府地区面积不大,人口密度不高,清中叶汉中府的人口密度为51.67每平方公里,兴安府的人口密度为52.36每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导致消费需求量不大,因而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运输受到局限。二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层次不高,清代两府输出的商品基本为土特产品,虽然有一部分手工业品,但由于都是资源消耗型的产品,在资源耗竭后,就急剧衰落,输入的基本为民生日用品,由于两府并不是富庶地区,需求的奢侈品并不多,这使得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为满足温饱的初级产品,因而市场层次不高。这两个局限,使绝大部分农民仍被牢固地拴在土地上,进行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只将剩余产品供给市场,商品性的经济作物种植也一直停留在补贴家用的初始阶段。因此,陕南尚处于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①阶段,这严重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小生产者的分化。清代汉中、兴安两府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手工业的遽然兴起与急剧衰落。据许多专家考证,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内生性资本主义萌芽。笔者认为此对清代两府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应作过高的评价,一是因为它发展的不可持久性,在时间上影响力有限;二是它影响的范围有限,基本上局限在本地区以及关中、甘肃一带,对全国产生的影响范围有限,更不可能成为影响全国的制造中心。简言之,清代汉中、兴安两府的商品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商品流通的规模、层次以及市场的容量、辐射度等方面仍然有限,因而对全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些致命的局限,延缓了其近代化的步伐,也使两地的经济在近代没有长足的发展,这种局面直到建国后才有所改观。
  ① 丁长清:《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载《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李刚 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