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蓝关古道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沧桑篇 古道追风: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古长安从东南方穿越秦岭通往宛(南阳)、洛(洛阳)、荆、襄、古吴、楚(今江南、岭南)的驿道,有“三秦屏障、吴楚咽喉”之美誉。因途经蓝田关、武关,故名蓝武道或武关道,俗称“蓝关古道”。唐时又名商山路。蓝武道开辟于商末周初,时荆楚部首领名曰鬻熊,其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以师礼而待之,他因辅佐周室有功而受封于楚,在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开辟此道。周、秦、汉时古道位置显赫,得到充分利用,秦时为帝国驰道东南干道。唐时它在诸驿道中的地位仅次于潼关道。唐时的经行路线为:自京都长安东行,过灞桥后折向东南,到蓝田县城后再向东南,经坡底村上七盘岭,过乱石岔、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衣胞石,下十二筝坡,绕芦山南侧过蓝桥河到蓝桥驿(今蓝桥镇),后继续溯蓝桥河而上,经唐时蓝田关(今牧护关)翻越秦岭梁,顺丹水支流七盘河至黑龙口,再沿丹江河谷而下,经麻街至商州,又东南行经丹凤县城后,离丹江河谷,穿越丹江北丘陵地区,经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又东经商南富水镇出陕西境,入河南省淅川县老城至南阳,以至于到江淮岭南等地区。
  除以上主要路线外,蓝田县境内还有几条支线,主要有:
  一、是由西安东上白鹿原,经辋川河下游与七盘干道相接。即清光绪《蓝田县志》记载,由咸宁城经段村、苟家咀、鹿走镇,至蓝田县城。
  二、是由蓝田县城南沿灞水东行到水陆庵,再南溯蓝桥水而行经南石河,又南行东至蓝桥,与干线相接。
  三、是从蓝田县城东行,溯灞水右侧,经普化、马楼、玉山,后又溯灞水两支流东去之路,史称“玉山路”。由玉山路溯流峪河而东南,经柿园子、上石家、张家坪、魏家沟越秦岭,沿丹江支流至黑龙口与牧护关入商州干线相接;或由玉山溯道沟峪东南行,经冯家湾、曹家山、南石门沟口,再折南偏西行,与流峪河支流汇于张家坪,此线由南石门沟东经万军回,灞源可到达洛南县。至今流峪河谷、蓝桥河谷仍残存的大量古栈道遗迹尚清晰可见。
  陕西关隘很多,蓝关古道更以雄险而著名,它是三秦通往东南方的主要交通干道,其中武关和蓝田关尤为著名。武关位于今丹凤县武关河的北岸,是关中的东南大门。它南临深涧,北接山原,“险要之势,得之天成”。现存武关遗址,城墙略呈方形,东西两侧开砖卷门洞,东门“武关”二字赫然在望,西门题有“三秦要塞”等字样。历史上多为兵家常争之地,出奇制胜者多出武关,经武关、蓝田关直通长安。蓝关古道东接熊耳山,西连终南山,大山长谷,长达数千里,最容易隐匿逃亡,最为难攻,故有“一夫当关,千夫沉滞”之说,其雄险之势,至今仍历历在目。
  蓝田关唐时雄踞于牧护关山顶上,四周围群山逶迤,关下仅有一道相通,十分险峻。当年诗人韩愈正是在风雪满天的蓝关道上,站在山巅之上,望见白雪皑皑、群山迷蒙、山势陡峭险绝、道路曲折迂回,想起自己因逆鳞直谏皇帝,被朝廷贬向了千里之外的潮州,他老泪纵横地发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叹诗句。牧护关岭自唐后被称为韩愈岭,岭南之人自韩愈殁后,即奉韩愈为当地土地神,此是后话。蓝武道上自开辟以来即遗存了大量的古栈道遗址和摩崖石刻。仅蓝田境内的古道段,栈道遗址今仍然集中分布在蓝桥河谷与流峪河谷。蓝桥河谷栈道遗址在清水河口至甘塘一带,蓝桥河西岸约3500米长的崖壁上,有栈道遗迹10处、55处壁孔、26处底孔;流峪河谷栈道遗址从张家坪以东魏家沟口起,行经上石家、大岔口、栗村坪至柿园子之间尤为密集。
  蓝关古道出武关后,又形成了水陆两路向吴楚地的经行路线。陆路行经路线是出武关后,经丹水(今河南省浙川县老县城)至南阳郡治宛县,复向南行,至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北),这是关中通往江南的孔道。水路即从武关沿丹水至襄阳再至江陵。水陆两路会合江陵后,即由江陵浮江而下,在丹阳(今安徽省当涂县)登岸,再东南行至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再折北行达吴县,后又北行至琅琊。也可由长江入湘水,通过灵渠联系入漓水转珠江,最后到达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这条水陆相接的大通道,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成为一体,网络了大半个中国。这条路线,在秦代主要用于政治上联系长江以南诸郡,军事上用以攻伐岭南百越等。
  秦代武关道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被誉为秦楚交通之咽喉。而豫之宛(今南阳市),则是秦汉时关中、中南与江南商业转运之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即由东方大道至山东半岛及江淮一带归来,“过彭州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折北经武关道由蓝田返回咸阳”。
  秦汉武关道(即蓝关古道)到了盛唐时,发展成为沟通长安、商州、邓州、荆襄的主要道路。中唐以后,江淮粮食主要由此道漕转关中。由于此驿道是长安去江南的捷径,江南名士至京都长安谋取功名,长安名人宦游江南,多取此道,因之,此道又被称为“名利路”。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