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非遗”手工挂面

陕西日报

  5月17日5时,李长满一如既往来到他在洛南县保安镇西坝村的手工挂面作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李长满今年61岁,40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每天做50斤挂面的节奏。和面、搓条、盘条、缠筷子,他总是娴熟而细心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经过他的手,挂面也从碗口粗变成指头粗,再变成筷子粗、钢针细。

  洛南的手工挂面非常有名,2011年,洛南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该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之一,李长满是从他爷爷和父亲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从16岁开始,他便每天起早贪黑做挂面。也正是从那时起,只要不下雨,他家的小院从没闲置过,总会被一排排高高挂起的挂面占满。

  2016年,老李参加了当年的杨凌农高会,在大开眼界之余,他也感悟了不少。“参展第一天,就有很多人来买我做的纯手工挂面。有人买了一次,没过两天又来买。”老李说,当时他就后悔带的挂面太少了。那时候,他突然意识到,闷着头在大山深处做挂面是不会被人所熟知的,只有名气打出去,走出大山,才会有更多的顾客。

  老李家居住的西坝村位于阳虚山下,这里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老李给自家挂面注册商标时,便选择了“仓颉老李家”这个名字。通过注册商标、成立合作社,老李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长。除了做挂面,他又尝试着学习经营和管理。目前,合作社已吸纳社员30余人。“传统手艺不能丢。合作社的建立一方面能让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也能让手工挂面这门流传千年的老手艺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李长满说。

  曾经,老李也面临着无人传承手艺的尴尬,因为对年轻人来说,做挂面实在是太苦了。老李的3个子女中,儿子李念平虽然掌握了制作挂面的技艺,但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公办教师。大女儿远嫁福建,小女儿则在北京工作。在老李的再三劝说下,小女儿李惠利和丈夫辞掉北京的工作回来帮父亲打理挂面生意。对于如何做好手工挂面,在外打拼多年的李惠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看上了一块场地,正在跟对方谈,如果顺利,他们家的手工挂面合作社将会升级为有规模的企业。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