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石泉:用“非遗”做出乡村游“大餐”

安康日报

  经过20多年打拼,在西安、安康、汉中等地已有7家公司的陈国盛决定重回乡村。

  科技发展迅速,许多珍贵的传统手工艺正在被遗忘。陈国盛希望把它们找回来、传下去。

  5月8日,记者慕名来到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专程采访陈国盛和他经营的中坝作坊小镇。

  寻找七十二行

  今年48岁的陈国盛是当地的创业能人。2016年,后柳镇准备将中坝村打造成美丽乡村,镇上干部找到了陈国盛。中坝村地处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个景区之间,但一直没有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你是咱后柳镇的能人,在家乡创业,带着乡亲们致富,行不行?

  陈国盛的老家柏桥村紧挨着中坝村,他对当地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也很想为家乡的发展出把力,当即答应了下来。

  中坝村有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72户群众住的都是上下两层住房,分布在4条街上。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里刚刚好72户,一楼的房子又大多闲置,不如就建成传统手工作坊吧。陈国盛对中坝村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构想。

  中坝作坊小镇的命名由此诞生。之后,他采取租赁的方式,把农户闲置的一层房屋利用起来,并对4条街道进行统一改造。现在的中坝作坊小镇,每条街之间由长廊和窄巷相连,被植物装点成翠绿色,白色和青灰色相间的民居、精致的木雕花窗,显得古朴而典雅。

  在乡村旅游火热的今天,手工作坊并不罕见,怎样才能做出新意?陈国盛前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古村古镇考察,一路看,一路思索。

  这趟行程给了陈国盛两个灵感,一是让中坝作坊小镇手工作坊的定位更加准确,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项目;二是让中坝作坊小镇的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游客不只能看到手工艺品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陈国盛一边查阅资料、拜访非遗传承人,一边寻找有意在中坝作坊小镇发展手工艺项目的群众,让非遗手工艺在当地落地生根。油坊、酒坊、茶坊、糖坊、豆腐坊、铁匠坊、草鞋坊一个个非遗手工作坊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坝村的村民有的本身就是手艺人,有的虽然常年务农但希望在中坝作坊小镇工作,陈国盛请来了老手艺人对他们进行技能教授。在石泉鼓气馍作坊里工作的村民,为了掌握制作鼓气馍的要领,和老师傅学了两个月。陈国盛回忆说。

  陈国盛要求各个作坊内的操作流程尽可能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操作过程。为了找到老式木制油榨,陈国盛找遍了安康市1区9县。宁陕县皇冠镇有个油坊坪村,我从名字猜测这个村和油坊有关,但是并没有在那儿找到老式木制油榨。没想到,油榨最后竟然是在中坝村找到的。在一个已经倒塌一半的屋子里,油榨半截在外面,半截在里面。陈国盛把这个油榨带回了中坝作坊小镇,但由于它已被损坏无法使用,陈国盛自己画了图纸,找木匠做了个新的,放在阮小二油坊里。

  中坝作坊小镇里的不少老物件,都是陈国盛对照着《天工开物》仿制的。主要是供游客参观、体验。他说,还有很多食品作坊,我们首先要保证食品安全,有一些设备也是比较现代化的。

  如今,陈国盛规划中的七十二作坊有近一半已经开张。配合传统手工艺的内容,作坊里展示着相关背景知识和老照片,作坊外随处可见家风家训等传统文化以及鎏金铜蚕等当地历史文化的展示。

  重拾质朴匠心

  站在圆盘形的石磨旁,古永凤将木盆里泡着的黄豆一点点加入石磨。她的搭档用手推磨,豆汁随即从石磨下慢慢流出。经过除渣、取汁、加水、煮透、盛出加碱、搅拌起花,她们将豆花舀入纱布,滤出水分,放入磨具,等待豆腐制成。

  这样的过程,古永凤已经重复了20多年。原先,她常年在后柳镇上卖石磨豆腐,有了中坝作坊小镇后,她成了石磨豆腐作坊的员工。每天早晨6时,她和搭档便开始忙活,到了9时左右,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就能品尝到嫩软可口的豆腐及其他豆制品。

  这和我记忆中的味道一模一样。5月8日下午,四川游客王淑会一边品尝石磨豆腐一边说,我生在石泉,结婚后去了四川生活。我一直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给家人做的豆腐就是这个味道,可是我在市场上一直找不到,今天终于尝到了。说完,她兴致勃勃地去推磨,古永凤在旁边指导。

  一种味道成了母亲烙在儿女们心头的印记。陈国盛盼望着,把那些曾经长期陪伴人们却在科技迅速发展过程中被忽视的传统手工艺及其情感记忆找回来。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行当日渐式微,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机器代替手工,很多事情变得省时省力,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陈国盛说,相对现代工艺,传统手工艺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更多的时间成本,如今他所做的,就是让珍贵的非遗手工艺被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手工艺的质朴匠心。

  作坊小镇富一方

  社区变景区、村民变员工,也让中坝村村民的脱贫致富路走得更快。中坝作坊小镇内的72户村民可以获得租金和分红,被我们雇用为作坊员工的村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通过流转村民土地,我们建成了茶叶、林果、蔬菜等园区,让村民参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各个作坊采购原材料时,我们会首先考虑当地的贫困户,采用订单农业模式进行收购。陈国盛说,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带动一方发展,回报我的父老乡亲。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