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柞水渔鼓

柞水渔鼓的主要价值

柞水县剧团

    柞水以迁徙到此的两湖、两广人居多,以南部方言为基本语言腔调,有一里乡音九不同之说。柞水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汉江流域,而柞水境内又有从关中迁往而至的客籍,南北方言长期杂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形成了如今极富特色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

    柞水渔鼓有别于南方各类渔鼓,是基于它南北交合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接楚纳秦,融秦蓄楚,取南北之长,扬当地之风,形成了独有的渔鼓腔调、渔鼓内容。柞水自古交通经济文化落后,古文化落脚当地后保持着少有的古朴与原始,可以说很多唱腔调,均应为清朝时代传过来后与当时民歌结合而生的原生态曲艺,非其它地方可比,原始、古朴、不失当年韵与致。

    从渔鼓唱腔我们可以研磨并获得几百年前先人们说话的语调以及文化、经济、生活背景、社会现状等信息。从渔鼓曲、词、表现形式来看,由于柞水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流不畅,它的曲调、曲目保留了很多原生态东西,实为研究清以及以前各朝代曲、词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记录,是研究这一地域音乐文化史、社会发展史、思想道德史最好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做为典型的山区地域环境,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存在必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喜爱的基础上得以传承的。柞水渔鼓存留发展数百年,它植根于民间,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呵护培植才有今天依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凝聚了一方人民的思想、智慧。这种说唱形式走村入巷把人民群众的喜好爱恶都表现无遗。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发展、壮大必然有坚定的社会群众基础。柞水渔鼓由最初的道士传道布经到艺人的传唱谋生是由中国几千年儒、道思想做为基本内容的一种主流思想的宣扬,是为“正道”。它的主题和主流是和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相一致的,有助于统治阶级的施政。渔鼓进入柞水后虽然加入了柞水民歌、小调等形式多样的唱腔、唱词,丰富发展了渔鼓艺术,但他的宣讲主题依然不变。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没有一种思想使其凝聚,必估会导致众多社会问题,渔鼓恰恰在当地就起到了这种纽带作用。

    做为打节奏的渔鼓鼓点敲法,难度不是很大,但做为唱腔却有相当难度,没有当地语言基础,对方言没有掌握的人很难在发音吐字上过关。唱腔丰富,有古代传下来的各种声腔调式,也有结合当地民歌小调衍变而来的杂腔。渔鼓曲没有存流曲谱,几百年间只是靠艺人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唱本亦是如此。因之,正宗的唱腔唱本尤为难得。

    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道情最初做为道教文化形式在全国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南北渔鼓风格。做为汉江流域文化一支的柞水渔鼓,更多继承发扬的是南渔鼓特点,但又有别于其它地域的渔鼓。柞水有南来迁徙至此安居的两湖、两广、江西等南方诸省人,也有从秦地及其以北区域迁徙居住的北人,语言杂汇、文化交融,在柞水的渔鼓曲中也存留有关中道情腔调的影子。因此,柞水渔鼓绝不能简单的定为南渔鼓,它的特色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丰富性,多样性。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