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汉中曲子

汉中曲子的历史渊源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汉中曲子,是由古人念曲子发展而来的。是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秦曲在汉中的演变,是地方乡风民俗、民间文艺的最合适的载体,是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文艺形式和自娱自乐的方式。通过研究,其渊源如下:

    一、汉中曲子是古老的戏剧剧种之一。
    上古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歌舞艺术。西周以后,民间歌舞有了更广泛的发展,诗歌说唱也应运而生。汉代出现了百戏(各种民间杂技、舞蹈的总称),在百戏的影响中,戏曲集歌舞、说唱的要素,加入了情节故事,而形成戏曲独特的综合艺术。“念曲子”即是这个时期的最原始的形式。

    二、汉中曲子在汉中形成时间应在宋之前。
    汉中远古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戏剧或与戏剧相关的活动难于详考,从文献和出土文物中略可发现端倪。1976年城固县苏村出土的青铜器面具,证明早在殷沃甲时代,这儿就有了类似戏剧人物脸谱化妆的祭祀用的跳傩面具。西汉时,出生于城固县的外交家张骞,从西域诸国带回的胡笳、琵琶等乐器以及鼓吹乐横吹“摩诃兜勒”曲等,为丰富后来的戏曲音乐提供了借鉴。北宋时,洋洲知洲韩亿写有记载民间戏剧(音乐)活动的诗句:“夜月人家奏管弦”、“喧阗鼓吹迎神社”。另一位洋洲知洲蔡交任职时,亦有:“郡官设幔张乐与民同欢”的记载,宋、元、明三代,今略阳县城的老庙、财神庙、王爷庙、紫云宫,白水江镇的山庙、新庙、洋县城隍庙、关帝庙等地,均有修建戏楼、乐楼的记载。由此可见,汉中自11世纪起即有近似戏剧演出活动,到元明两代,戏剧即形成并逐步发展。

    三、汉中曲子有据可查的班社在清末已有。
    汉中曲子最有名的戏班班底即是由城固县原公镇人姜尚志、吴金榜于大清光绪四年(1878年)组建的的城固曲子戏班。
    在民国27年(1938年),在城固县的董家营村也成立了一个城固曲子班。
    解放初期,城固、洋县等地纷纷成立了曲艺社,以城固为主向周边辐射。这个时期,汉中曲子再度繁荣。现在仍健在的城固曲子的老艺人,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学有所成的。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