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南郑县春倌说春

春倌说春的历史渊源

南郑县文化馆

    春倌说春是陕南民间独特的说唱艺术之一,也是较为古老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推测,基本可以判断:“春倌”的由来应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王室中的“春官”。“春倌”本是“春官”在各地民间的派生、演化和流传,再结合本地方言土语、音乐歌谣及乡风民俗,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说唱形式。

    “春官”最早为春秋时鲁国王室所设置,主要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据战国《周礼》记载,当时王室官制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种官职。到战国时,此设置被诸国王室广为引用,已成为一种特定官职,春官亦称“宗伯”,为辅佐天子,掌管宗室典礼之事的官员。又据《中国古代史》考证:唐朝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倌,旋复旧称。后世亦以春倌为礼部通称。从唐朝至宋、明、清期间,给春倌又增添了新的职权:主管天文历法之官,有“春官正”、“夏官正”等。

    而陕南民间的春倌说春,是指在每年的农历十月至春节期间,说春艺人手执木雕春牛,肩背褡裢,内装春帖,走乡串户,每至一家门前,即唱歌报春。歌词多为五言、七言句,见景生情,即兴说唱。内容大多为祝贺吉祥、节气时令的农事、宣扬礼仪廉耻及孝道等。如《说孝道》、《说鲁班》、《说药王》、《说二十四节气》等等。唱后赠春帖(一种自制的板印帖子)。春帖的内容主要有天象历法、黄道吉日、节令气候、十二生肖等。主人多以钱、米相酬。

    春倌说春所表现的内容特征均有报“吉祥”、送“祝贺”、示“天象历法”等主要功能、效用。与古代王室中的“春官宗伯”同出一辙,极其相似。战国时的春官掌典礼,是祝王室“吉祥”而行“大贺”;民间春倌说春报喜,是祝百姓“吉祥”而行“小贺”也。唐代后的春官掌管天文历法,而民间春倌却以说春词、送春帖的形式将其传给百姓,究其功效,都是向人们传递历法节令信息的。由此可以说:民间春倌是对唐代以前王室春官的仿效,是从春官演化而来的。区别他们的主要不同之处有两点:其一是地位不同,一个是官一个是倌;其二是服务的对象不同,一个服务于王室宫廷,一个服务于平民百姓。

    因民间春倌是以师带徒,口授身教,师传徒承或父传子承,故史料和文字记载的东西较少,询问老艺人向上追溯不到几辈人,便再也查不出根底了。但在民间春倌老艺人之中,却流传着一些有关春倌由来的口头传说。据老艺人毛玉堂、杨昌荣等人讲述:春倌说春“起于隋、兴于唐”。相传在上古时代,农夫因不知道准确的农时节令,耕田种地十分盲目,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常常是收获甚少或有种无收。到了隋唐时期,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推演出了较为准确的历法节令,离皇城较近的农夫按照新历法耕耘播种,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喜讯传回朝庭,唐王十分高兴。如何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新的历法节令,按季节耕种,收获更多的粮食呢?唐王想出了让专人报信的方式,走村串户,游说百姓。于是,在一次岁末朝廷盛大的喜庆之日,差王丞相(王怀恩)率手下宫廷艺人,去民间送春报喜,让天下百姓也同庆共乐。王丞相根据唐王旨意,撰写了祝贺吉祥、报喜事由,以及农时历法和宣扬礼教等为内容的春词,让宫廷艺人以说唱的方法传给百姓,使其在娱乐中欣然接受。并将天象历法、季节气候印制成帖,取名“春帖”,一并赐给民间百姓,以提醒按时节耕耘播种。奉命来到民间的王丞相等人从此便以说唱形式和赠予春帖为天下百姓送春报喜,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爱戴。百姓们设坛庆典,焚香点蜡,跪拜接受春帖,如迎皇帝圣旨一般。王丞相一行人见这美差能造福百姓,还比在宫廷逍遥自在,于是都不想再回朝廷了,便串通一气,隐匿民间,收徒传艺。唐王长久不见王丞相回朝,便差宫廷厨官手持泥人,以给民间“送子”为名,查访王丞相踪迹。而深藏于民间的王丞相等人,所传徒弟们因不是朝廷命名的春官,便在“官”字左边加了个“亻”旁,此后便有了民间“春倌”说春这个称呼和行当。至今,南郑民间仍把学艺当春倌的人称作“走相路去了(指王丞相所走之路)”!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帝王为了鼓励百姓农耕,将朝廷礼部(春官)掌握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浓缩成“天象历法”的小知识,再制成小帖,让其传给天下百姓,提醒他们勿忘农时,按节气耕播田地或抢收粮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担负这个使命的必定就是民间的“春倌”。更何况唐代春倌(礼部)是掌管天文历法之官,是研究或主管者;民间春倌将这方面的知识传给百姓,是传播者。从这些脉络上可以大体分辨出:王室的春倌起源于春秋时代;民间的春倌说春兴于唐代以后。

    陕南民间的春倌艺人数南郑县最多,流传最广泛、久远。新中国成立后,南郑民间的春倌艺人依然十分活跃,在他们说唱的春词和编印的春帖中,增添了宣传党的时政方针和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郑民间春倌说春又兴盛起来,他们在春词和春帖中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宣传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宣传婚姻法、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勤劳致富和科学种田等等。据《南郑县志》记载,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每年都召开春倌会议,审阅所编唱词,提高春帖排印质量。又于1983年起,成立了南郑县说春宣传管理委员会,1986年全县春倌交由新集文化站管理,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定期举办春倌培训会,统一颁发由管委会审核印制的春帖,确保内容健康。此时想做一名春倌亦非易事,需经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乡政府同意盖章,再由县文化馆审批后发给《宣传证》,方可按划分地域说春。当时全县发给《宣传证》的民间春倌艺人有62名。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科技成果的突飞猛进,交通道路的四通八达,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的普及,使得民间春倌说春受到巨大冲击,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再难成为春倌谋求生计之路,呈逐步衰退趋势。部分老春倌多已作古,年轻的徒弟们也看不上收入微薄的行业。于是大多都放弃此行,另谋他业去了。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