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清涧道情

清涧道情的传承谱系

清涧县人民政府

1、寨沟道情班谱系

1)班主黄金鏊 

黄金鏊,男,生于1899919日,是本村农民。黄金鏊一九三四年入党,曾担任过自卫军营长。他从小就接触道情,二十岁左右就成为演唱道情的“好把式”。

他在家境十分贫困的情况下,始终热爱道情,他谦虚好学,肯动脑子钻研,他自创的拉四音“三指握弓法”,大大加强了用指的灵活性和对道情曲调的充分表现。他自创口诀(即汉字代谱法),传受乐队人员,解决了复杂乐段难以记忆的问题。最难得的是,他率先打破旧封建礼教中“女子不唱戏”的戒规,让其女黄清兰登台唱戏,成为当时独有的女演员和清涧第一代女道情艺人。

在乡邻的拥戴支持下,他于一九三六年创办了寨沟第一个道情剧团。从一九三六年至四二年这个剧团唱遍了绥德东南区和清涧全县。1935年秋,他的剧团为正在休整的、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将士连续演唱了三天三夜。一九四二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进攻与封锁,革命处于低潮,黄金鏊直接投身革命战斗,该剧团宣布解散。

解放后,黄金鏊个人投资,购买箱担,于一九五四开始再次创班,几年内剧团活跃在绥清方圆百里的庙会上。六十年代初,国家开始限制私人剧团演出,该剧团停办。

寨沟道情是全县传承体系较大、道情艺人较多、实力较强、延续时间较长的体系。

从解放初至九十年代这个体系的成员分别组建道情剧团五个,前后演出近二十年。其中有全县有名的道情四大名角:王家坬王印山、寨沟黄金鏊、南沟里黄巨、解家沟白峰忠,省、地、县曲艺专家多次对他们进行重点采访。

在器乐演奏方面:刘登周的三弦、刘存华的管子、黄金鏊的四音都是有名的高手,五、六十年代他们曾几次应邀赴榆林和省城表演,扬名古城,誉满全县。

 

2、学武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王宗梅

王宗梅,男,1869年生于清涧县解家沟镇学武村。他一生务农他自幼受父辈之影响,就爱上道情,并掌握道情的主要曲调。12岁就开始学拉四音、学吹管子,二十岁左右就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情艺人。

为了使自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提高,他多次外出访名师、求新艺,并四处找剧本,排演节目。三十岁出头就成了集吹、拉、弹、唱、导于一身的“好把式”。

后来,他有了组建道情班子愿望。首先从自己五个儿子中选出三个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在村里选出与儿子们年龄相仿的五位条件较好者,无报酬进行集中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首批学员基本达到能登台演出水平。他就导演了《合凤群》、《二女子游花园》、《降香》三本戏,所用的服装道具除少量购买外,大都是自制,1921年春节,学武村道情剧第一次在本村春节秧歌中登台亮相,演出之后,获得了周围群众的高度评价,也提高了本村青年对道情的学习信心,又一批青年加入了道情演唱行列。

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这十年中,在王宗梅的带领下学武村道情班发展非常兴盛,先后排练演出了《十万金》、《合凤群》、《日月图》、《李大开店》、《刘秀烧窑》、《湘子出家》、《家庭图》等近二十本大戏,分别在座华山、各各塬、石榴寺等庙会演出,名噪一时。

解放战争时期,一部分年轻人参军入伍,战事不断,本村的道情演唱就被搁置。解放后,农业合作化对人们农作方式的改变、文革期间极“左”思想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大潮的冲击,导致今天,学武村道情只成了个别人偶尔的享受。

3、乐堂堡道情班谱系

(1)班主惠万年

惠万年,1927年出生于乐堂堡乡乐堂堡村。早年,该村就有在正腊月闹秧歌唱道情的习俗,他在其父辈的影响下,14岁就开始学艺,而且长进很快,到十八、九岁,已成了唱道情的好把式。同时他在本村和周边村组织人员,置办服装、道具,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了业余道情班子,成为班首。为了发展和提高道情演唱艺术,他曾多次去寨沟,解家沟一带交流学习老道情唱腔,也曾去子州老君殿一带(原属清涧所辖)学访东路调(新道情唱腔),随着他的演唱技艺的提高,后来有陈家坪、李家沟等好多村庄请他当师傅、教道情。他对清涧道情传播、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

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十分钻研。闹秧歌期间,他既是班首,又是编剧导演。除教演古典戏曲《十万金》、《闹书馆》、《牡丹亭》等剧目外,还结合当时形势编演了《纺沙》、《做军鞋》、《劝子归队》、《玉米丰收》等三十多部现代小戏。

在他的努力下,1977年,县上命名该道情班子为清涧县第一个业余道情团。该团多年来上定靖,到内蒙,下延川到甘泉,过山西,走安塞,唱红陕北大地。为村里和周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情艺人。他本人多次赴地、市汇演、受奖。也曾于1953年、1957年两次赴省上汇演、获奖,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1992年德国艺术博士李秀琴女士在白秉权的陪同下,到该村采风考察,寻访了惠万年。2005年春,惠万年病逝,但他对清涧道情的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将永远留在道情爱好者和全县人民的心中。

4、陈家坪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陈世泽

陈世泽,男,1923年出生于折家坪镇陈家坪村,农民。本村在1919年就由卢四等老一代艺人,开始组织闹秧歌、唱道情。由于他嗓音好,动作优美,不多年就成为骨干演员,尤擅唱旦角。在《二女子游花园》一戏中演王兰英打膑揌翠,动作柔软,引人入胜。在他的带动下,本村还吸引了邻近村庄的一些爱好者,不仅班子得到了壮大,演艺也有了很大提高。1953年,他和本班子白树木等人去省上汇演,受到了好评。50年代末,延安歌舞团派演员专门到该村学道情。1959年他亲自去该团传授道情曲调,后该团专程到该村做了回访演出,表示对师傅的慰问。该班子在他们带领下,活跃了好多年。现在老陈虽然已经83岁高龄了,但一提起唱道情,他还精神十足,说唱就唱,说讲就讲,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道情老艺人。

5、马家沟道情谱系

1)班主肖春阳

肖春阳,男,于19515月出生于马家沟村农民家庭,小学文化。马家沟村在1920年开始,就有老一辈闹秧歌,唱道情。不仅在本村唱,在正月里还和外村互唱交流,基本年年不断。春阳自小就十分喜爱道情,十四岁开始,除了学习演唱外,还学拉胡胡,逐渐变为行家里手。后来被推荐为业余班首。

1986年,他把本村一些道情好把式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道情团。当时没有戏箱,他贷款购买;没有市场,他就低价演唱。他决心要把祖传的道情继承下来,宣传出去。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几经波折,终于巩固、壮大了班子,而且不断提高了演艺,班子越唱越红火。

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其弟肖李阳也于1994年组建了一个专业班子,坚持至今。他儿子肖明明跟他演了十几年,结婚后,也于2000年另建立了专业班子。他一家共七人,都以此谋生。这在清涧全县来说,一个村子父子三人组织三个专业道情班子还是第一村。现在这个四百多人口的村子,就有男女老少二十三人参加道情班子,常年外出演出,以此为业,这也是全县第一村。多年来,他们过黄河,走山西,上内蒙,下延安,跑过好多县城,无数个村庄。不仅有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提高了道情艺术,宣传了清涧道情,同时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情艺人。使道情演唱艺术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6、安家畔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白怀义

白怀义,男,出生于1908年,清涧县双庙河乡安家畔村人。从小受父辈白雄业、白雄池等老艺人的熏陶,对道情演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对道情各腔调、各曲牌及制作各乐器的学习。他生性聪明,悟性极高,十二、三岁时,就能熟练地演唱道情的各腔各调,到十七、八岁时能自制三弦、四音、管子、渔鼓简板等演奏器具,成了集吹、拉、弹、唱、制、演为一体的“满场转”。

三十年代初,由于安家畔村的道情班子在每年正月里都外出演出,在方圆百里影响很大。1935年,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开辟了清涧延川一带,要求各县组建剧团,宣传革命思想。县政府直接点名,委任白怀义为团长,组建了县“新剧团”。他,行政上是团长,业务上是导演,既排演传统道情的经典曲目,更注重编排有进步思想的新剧目,如《李良回头》、《当红军》等,到各地宣传演出。19361月,陕北红军“东征”,组织船工,因白怀义等多数剧团成员生活在黄河边,水性好、会搬船,所以被抽去为东渡服务,宣布“新剧团”临时解散,但由于当时的战争原因,新剧团从此再未重组运作。

回到村里后,他便在每年的正腊月,一直从事道情人才的培养及道情节目的编排演出,使安家畔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道情窝子”。

7、小岔则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马万里

马万里,亦名惠世温,1904年出生于师家园则镇小岔则村。该村在1906年就已经通过村与村互相下贴开始闹红火(唱道情)。他在十五、六岁时就跟上大人们闹秧歌唱道情,演唱技艺逐步提高,成了好把式。

1927年,23岁的他就加入了共产党。这时他被推荐为村里道情班子的班首。在本村及外村活动,名义上唱道情,暗地里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1930年夏,他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后,更加重视唱道情,并结合开展革命活动,不仅使本村道情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掩护了革命工作。1932年升任红九支队党支部书记,19335月,受特委指示,他以唱道情作掩护,北上神木、府谷,组建了红三支队。自此后,他离开了家乡,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任省革命委员会视察专员。于1972年病逝。

在马万里的培育影响下,小岔则村的道情一直传至今的第八代,对清涧文化,特别是清涧道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作出了显著贡献。

8、八斗岔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贺子厚

贺子厚,,1940年出生于下廿铺乡八斗岔村。该村在1905年就有贺朋,贺德奎等老一辈人演唱道情,演唱的是整本的古典戏,如《合凤裙》,《李大开店》等,贺子厚从小就十分喜爱道情,十三、四岁便跟上学唱。由于他有点文化,尤其在这方面的天赋颇高,不多年就成为好演员,同时他还会弹三弦,拉板胡,也是一位好乐器手。所以在他的带动、努力下、该村道情班子有了新的提高、发展。而且本村爱唱道情的姑娘惠玉梅和他志同道合,结成良缘。

后来,贺子厚虽然参加了工作,但春节回家,正月里经常组织班子出外唱道情,一个正月不歇不散。特别是这一带传唱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唱腔,即扎腔,贺子厚唱的非常入味,动听。2001年,中央电视台综艺三台,专程来清涧,采录了贺子厚等人演唱的清涧道情。

贺子厚现已虽然退休住在县城,但他和老伴在县城岔口新城组织了自乐道情班,经常活动在街头巷尾,饭店门市,广场凉亭,路灯底下。既传承了清涧道情,也活跃了城市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夸奖。

9、崖头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贺宏阁

贺宏阁,男,生于1920年,故于一九九五年,崖头村人,农民。幼名“马信”,是周围乡村的知名人,提起闹秧歌,唱道情,方圆三五十里内人人皆知,每逢那个庙会上写了崖头的道情戏,人们都要专程赶来观看马信唱道情。

贺宏阁是革命先驱者谢子长的亲表侄,他从小就参加了少年儿童团,送信、放哨,年纪很轻就当了一村之长,催粮要款送军鞋,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

崖头村一直是闹秧歌、唱道情的传统村,而贺宏阁又是那里的排头兵,领班人,他从小酷爱道情艺术,脑子灵,记心好,十一、二岁就把崖头所有的秧歌、道情剧通通装进了脑海里,一九四零年左右又从寨沟抄来了许多道情大本戏,正式成立了“道情班子”大约有二十多人参加。他脑了里装有三十多本古装戏和现代戏。如:《小姑贤》、《划金簪》、《十万金》、《柜中缘》、《婚姻法》、《兄妹开荒》、《家庭图》等。他多才多艺,不仅是好领班,还是好导演,好演员,崖头村的秧歌差不多都是他排的,他耐心细致,有问必答,遇到高难动作,亲自示范。不但村里当导演,还经常去周边村子当导演,可以说是他“桃梨满天下,弟子遍周村”。

他的演唱,风格独特,演技高超,形象生动,动作规范。生、旦、净、丑、唱、念、作、打样样精通,一旦出场掌声雷动,喝彩不止,深受观众好评。

贺宏阁的一生,是为道情艺术奉献的一生,他演唱过的一些老秧歌,老道情已经失传,这是清涧道情的重大损失。

10、坡家沟村道情班谱系

1)班主师向有

师向有,男,1948年出生于坡家沟村。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1991年开始担任本村村长,1996年冬,他自愿组织本村男女20多人,在原有业余班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专业道情班子,以此为业,演唱至今。

坡家沟村道情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第三代传人周兆祥,师向军等人对道情十分热心,勤学苦练,演艺较高,有时还去外村当师傅,而且在五十年代还创办戏装作坊,制作纱帽、蟒袍、髯口、玉带、披肩等戏衣。还制作三弦、四音、胡胡等乐器,为道情的发展,提供了一些难得的物质条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师向有生在这样的环境,而且又自幼喜爱道情,所以自然就“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他不仅会闹能唱,而且会拉四音伴奏。并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为了继承,提高道情艺术,他思来想去,最后下了决心,组建起了专业班子。

班子建立后,经费十分困难,他一次性贷款6千多元购置了戏装行头,开始在周边乡镇、村庄演唱,后来逐渐就在外县、外地,还去外省演唱。他不但会唱古典戏,也唱现代戏,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师向有还十分重视培养年青演员,他带领本村一些十四、五岁的小青年,边学边演,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成才。

11、白吉厚道情班谱系

1)班主白吉厚

白吉厚,男,生于1936年,清涧县二郎山乡二郎山村人,清涧道情工作者协会会员。

白吉厚是白家道情第四代传人,从小喜好文艺,14岁开始随祖父白义章学艺,在村里秧歌演出时扮演过各种角色,上绥师后,他的三弦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旦有空,就弹唱起来了。他自乐自唱的道情曲调有[平调]、[十字调]、[一支梅]、[二流水]等等。1998年白吉厚退休后开始组建“夕阳红秧歌队”演唱道情,1999年又改组为清涧县老龄委“夕阳红文艺团”。

白吉厚一生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掌握道情各种曲调、曲牌演奏,是清涧县很有名望的老艺人,曾演出过古现代剧目二十多本,像他演的古剧《李清秀休妻》、《吹鼓手招亲》、《兰衫计》、现代剧《梁秋燕》、《男到女家》、《憨憨丑丑》等,颇受群众喜爱和好评。

精湛的演艺和独特的韵味,他多次被山西省三交县、柳林县、延川县、子长县及各乡镇邀请去演出节目。1996年,中央四套节目对他作了专题报道,更加增进了他对道情演唱艺术的感情,使“夕阳红道情剧团”成为清涧县城深受青睐的一个闪亮符号。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