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的基本内容

户县蒋村镇蒋村村民委员会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结束,历时一月;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程序环环相扣,繁而有序。整个活动以两方对垒的方式进行,对垒双方互相争胜,气氛紧张热烈。

    (一)对垒方式
    蒋村按历史习惯分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居住群落,村民也按居住方位分为相应的四个群体。正月民俗活动是在四门之间以对垒的方式展开的。按照世代沿袭的规矩,东门和西门对垒,南门和北门对垒。但四门不能同时对垒。两方对垒时另外两方作为对垒双方的盟友各助一方。历史约定东门和北门是盟友,西门和南门是盟友,在活动中,对垒双方有自己的图腾标志,西门南门为龙,东门北门为虎。四门也有各自的称谓,东门称东府,西门称西府,南门称南府,北门称北府。

    (二)活动内容和程序
    正月初一至初七、八,对垒双方蛮鼓挑战。
    正月初八至十三,蛮鼓板对征逐表演。
    正月十四,对垒双方报歪官。
    正月十四、十五晚,对垒双方分别出歪官,进行歪官戏表演。
    正月十六、十七,双方游高照、栽高照。
    正月十七、十八,双方先后报春官。
    正月十七、十八至二十一,双方游春官。春官每日早晚在永宁寺高照和佛像前降香两次。
    正月二十一,作为盟友的双方绑好亭子抬至永宁寺前安放。
    正月二十二、二十三早晨,双方春官在永宁寺高照和佛像前上香念祭文。双方各耍社火一天。
    二月初二,双方在永宁寺前各演一天大戏,以谢诸神并卸春官。

    1、蛮鼓挑战
    蛮鼓,也叫催战鼓。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清军征南名将蒋村人张起凤带回家乡的战鼓鼓调。据《周至县至》记载,张起凤,字仪庭,从军击台湾残明政权,屡立战功,迁提督诰封怀远将军。蛮鼓鼓调紧凑激昂,振奋人心,是对垒双方的主要鼓调。这一鼓调在户县乃至关中地区仅此一家。
    打蛮鼓也叫杀蛮鼓,是整个活动的发起阶段。对垒双方直接到对方街区打鼓挑战,队伍可大可小,甚至可单鼓独铙挑战对方,双方你来我往队伍越来越大,直至配上车拉堂鼓、军号、喇叭,摆出强大阵容,不分昼夜,连续鏖战。至初七、八,双方各设公署,推选鼓头,统一指挥,对垒表演正式开始了。

    2、蛮鼓板对征逐表演
    正式的对垒表演开始后,双方都要组织本门族的文人学究撰对联,写在专制的木板上,高举于表演队伍之中。乡人称这种对联叫板对子。板对以攻击对方弘扬正气为宗旨,或用历史典故,或用嵌名指事形式,想方设法抬高自己,贬低挖苦讽刺对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愈演愈烈。双方板对数目从开始的每次数副逐次增加,最多时多达50副。由于对联内容不能重复,双方文人异常紧张忙碌,为了及时应对对方出联,各方都有专人在对方打探消息,抄录对联,快速通报本方文人。随着对抗的激烈,双方的表演次数也由每日两次增加到三次四次,直至下半夜。
    夜晚表演时双方都要制做一副灯对子,高举于表演对伍前端,其内容也是抬高自己,压倒对方。对子是用木条制成比对联稍大的方框,正面用红纸写对子糊上,两侧和后面糊白纸,中间点蜡烛;再配备一个摺扇形横额,中间点蜡烛,下装长柄以便手举。其它板对每副前都有专人打上金瓜灯笼照明,对联内容一目了然。
    蛮鼓板对征逐队伍,要按固定路线在四门上表演,其阵容强大壮观。前面是数十面旌旗组成的仪杖,后面是蛮鼓队伍,板对灯笼居中。解放前仪杖旌旗为三角形,白布心子,蓝火焰边子,旗上画有典故。东西南北内容不同,以抬高自己,压倒对方的内容为主。如东门旗上画的是《薛丁山征西》、《郭子仪单骑退回纥》;西门画的是《刘备东吴招亲》、《薛仁贵征东》;南门上画《霍去病赶鞑子》、《罗通扫北》;北门画的是《马援征交趾》、《诸葛亮征南蛮七擒孟获》等。九三年仪杖已演变成各色彩旗。板对征逐期间的鼓队阵容比挑战阶段更加壮观,最前面以堂鼓领军,两面铜锣、十几面盘鼓、数十副铙紧紧相随,两边有军号,喇叭伴奏。中间高举的板对虽无声色,却是最激烈的智慧较量,常常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以至数年后还有人津津乐道。
    蛮鼓板对征逐表演有着严格的规则,一是双方不能面对面对垒。一方队伍来到对方后,对方不能立刻回应,必须等到表演方表演完毕回到本门方可出发。二是无论板对内容多么尖刻,双方不能当面质问,只能用板对还击。

    3、报歪官
    歪官是群众创造的戏剧人物,号称三军总司令,是一个正面的军事统帅形象,代表着本方的威武气势。在清代称兵马大元帅。由于在时代更替中,军队形象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形象,所以歪官的形象总是随着时代而相应变化,清代是清军将领形象,民国是国民军将领形象,解放后是解放军将领形象,称谓也随时代而不同。
    歪官是由群众推选的有威望有口才的人担任。双方选定歪官后首先要报歪官。先由报马在村中主要街道骑马跑三圈,通报群众要报歪官了(报马是一个反穿皮袄,头带盔帽的古代军事信使形象)。然后由群众扮演由6人组成的全副武装的特派“部队”赠送报单、任命状和歪官将军装。当天下午,旌旗前导,板对随后,对垒的一方和帮助的一方组成强大的鼓队助威,前呼后拥着特派“部队”向歪官府进发,全部仪杖达500米以上。到达歪官府贴上任命状,送上报单,返回公署。

    4、出歪官、歪官戏
    报过官,当晚出歪官。出歪官是对垒双方以戏剧化的军事方式对对方进行征讨。歪官出发前要召开誓师大会,宣读声讨檄文。檄文往往戏称对方为蛮贼倭寇,己方为正义之师,要大加讨之,气势凌人。歪官出场后,身边有参谋长相陪,身后有卫队紧随,全部骑高头大马(清代歪官骑牛,护卫步行)威武不可一世。歪官出征时协助着一方要出鼓队助阵。歪官队伍仍按蛮鼓板对的表演路线行进。板对、灯对、锣鼓、仪杖,围绕前后,灯笼火炬数以千计,游行队伍迤逦前进,真是万家灯火,不夜春光,使元宵倍增色彩。
    歪官队伍每到一个什字口,都要停下来表演一段歪官戏。歪官戏的表演人物有三个:总司令(歪官)、参谋长、小丑。其表演模式是:总司令问话——来到什么地方?参谋长答——来到×××什字(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虚构名称)。总司令——宣当地领导或代表来见;参谋长传话。然后小丑扮领导或代表上;参谋长问话(故意引导小丑自曝家丑);小丑根据本门各类丑闻丑事,改头换面编成顺口溜,快板或戏曲唱段或念白进行表演(民国以前小丑出来当场表演,解放后小丑隐蔽在车上,用麦克风表演)丑角表演完毕,参谋长先对其斥责一番,然后请总司令训话。总司令最后对当地民风进行批评指导。指导完毕,参谋长宣布鸣锣开道,进入下一个什字表演。歪官戏以农村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素材进行艺术创造和表演,极尽讽刺之能事,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歪官每到一个什字,群众总是围得人山人海。它对生活中的丑人丑事不道德行为以及干部不正之风的辛辣讽刺入木三分,真正达到了斥恶习、正村风的作用。
    歪官在村中游行一圈后,返回公署,当晚歪官即宣告退职。歪官戏有严格的规矩。一是对垒双方只能各出一晚,特别是先出一方不能为了回击后出一方的过分讽刺而第二次出官。二是无论如何挖苦讽刺,双方都不能当面起哄和责问。

    5、游高照栽高照
    高照是伐一株直经20厘米以上,高20米的杨树,最上端用人造柳絮装饰起来,下边是个方斗子,上口径120厘米,下口径90厘米,书写“风调雨顺”四个大字(每面一个字)。再下边是个大方斗,上口径200厘米,下口径160厘米,书写“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两层斗子,四角都插上各色彩旗,缀上纸花,画上龙和虎(西南画龙,东北画虎)。
    高照做好后,由二十多个青年人抬起来,在村内游行,仍旧佐以旌旗,锣鼓,板对。游行结束,出东门,按照划定的原始路线抬到村子东北角的永宁寺,栽在寺前。东西门对垒西门栽西边,东门栽东边;南北门对垒,南门栽西边,北门栽东边。
    从栽高照开始,锣鼓表演就不再打蛮鼓了,而变成了鼓调昂扬祥和的什样景了。板对、旌旗坚持到底。板对的数目明显减少,内容则针对不同阶段的节目作出相应变化,不再揶揄奚落对方,而以夸耀自己,壮大声势为主。

    6、报春官、游春官
    正月十七、十八上午,双方各放报马三趟,下午报春官。其仪式程序和报歪官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报歪官是“部队”,报春官是由群众扮演的文职官员进行。
    春官是由群众按严格的标准推选出来的。其标准是:一德行好;二身体健康,相貌端庄;三家境富裕。春宫就职后,设春官府,旌旗伞扇,全副执事,全部仪杖一应俱全,完全模仿古代官府形制。相传在清代,春官在任期间有全权处理村内事务的权力,当地乡绅官员也要前来拜见。春官府的执事,仪杖轿夫一应人员及前来拜见的乡绅官员的招待费用全由春官本人承担。
    春官的主要职责是去永宁寺前的高照祭风,祈求风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正月二十二、三不要刮风,保证社火顺利举行;同时要在永宁寺正殿的佛像前降香,祈求诸佛保佑一方百姓如意安康。从上任之日起,春官每日早晚要去永宁寺降香祷告两次。 
    降香前先要在村中游行一周,叫游春官(村民称夸官)春官出游坐轿,前有“肃静”“迴避”威风牌,金瓜、钺斧朝天镫,旗锣伞扇威仪俱全。后有锣鼓队伍壮威,与古代朝庭一品大员相比,其气势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双方春官除了降香,还要在高照和佛像前诵念祭文祈求神灵保佑,表诚敬感恩之心。

    7、亭子
    对垒双方在正月二十二、三永宁寺庙会期间耍社火。相助的两方要绑亭子,赶至庙会以前抬到永宁寺,安置于寺前空地,以壮声威。据蒋村巩乐芳老先生回忆,1945年东西门对垒打锣鼓,南北门绑亭子。当年的亭子是先做一个正方形每面四米的架子,用六米多长的圆木四根,扎在架子四角上,再接四个六米多长的圆木,再接四条丈四椽,达十五米高,再用竹竿扎顶子,出扬角,就超过十五米了。里边分三层,上层坐玉皇,中层福禄寿三星,下层八仙。外围彩绸围绕,花镜高悬。四角用鳔粘着青器(羊盘、碟子、碗、酒盅)倒悬垂下,长达三米以上。顶上系八条大绳,四面八方拽住,防止抬时发生倾斜现象。
    亭子重量六千斤左右,因为太高,上面过重,须在底层再压一个碾盘子镇住,总计约有八千斤。抬的时候,每面八个大炮杆,共是三十二个大炮杆,每个大炮杆两个杠子四个人,总计一百二十八个人,每人负担重量约六十斤。
    1985年、1986年、1993年的亭子与1945年相比形制小了。

    8、社火
    对垒的两个门上,在正月二十二、三两天,都要扮社火、抬社火,争奇斗胜。层出不穷。双方社火队伍连同前后旗帜、锣鼓、报马、对子、巨幅标语……接连起来长达数千米以上。出东门按照原始路线,经过永宁寺前,徐徐西行,进北门回村。 
    在永宁寺前的两边,东西搭两个高台棚。双方春官各在自己一方的高台棚上,陈设座位,观赏社火,并摆设糖果钞票,赏赐给扮演社火的小孩和抬社火、抬亭子以及全部游行服务人员,光麻花一天就需三千多条。
    据村中老人巩乐芳回忆,1945年耍社火期间数天之内,东至西安、咸阳,西至眉县、岐山,南至深山,北至兴平、武功,前来看社火、看亭子、看春官、看高照的,每天都有十万人左右。因为这是难逢的盛况,人们争先一睹为快,简直是纷至沓来、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到处食摊饭馆、肩挑小贩,连赶车的脚户,都是生意生隆,大发其财。

    9、谢神卸春官
    农历二月初二,对垒双方要在永宁寺前各唱一台大戏,以谢诸神保佑,同时感谢春官,并宣告卸任。卸春官的理由在于,村里人的观念认为,春官的待遇和威仪过于隆重,当春官的人作为一个村民承受不起这样的隆遇,春官虽是一个戏剧色彩浓厚的表演角色,但必须卸掉它,才能保证当春官者的平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