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延安黄帝陵祭典

黄帝陵地貌新考

《延安文学》1993年4月5日

   黄帝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崩,葬桥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桥山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

轩辕黄帝

   古文献载有三皇五帝,黄帝则为五帝之首(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生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即今黄陵县,亦长于黄陵,葬于黄陵桥山。

   黄帝是人,不是神。亦是精血而成,父母所生;其有血有肉,受天地育养。《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帝王世纪》:“母曰附宝,观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路史·疏仡纪·黄帝》:黄帝“生而紫气充房,身俞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隆颡,日角龙颜”。

   黄帝以黄相称,是其取五色青、红、黄、白、黑之黄;取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土,合谓黄土,乃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崇尚之色;土,五行之尊,万物之本,土气惟脏,以土德王。黄土,有生植陶菽之利而旺于四季;黄土,祥萃地脉,有土德之瑞。故轩辕天下号日黄帝。

   自遥遥的远古以来,人们以黄为尊,以黄为荣。东汉《释名·释采帛》云:“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黄色比像太阳,意为光明。在这里——黄帝的这片土地上——天下之中部,天,谓之“黄土在上”;地,谓之黄土地;河,谓之黄河水;人,谓之黄河人;黄帝子孙则称之为黄种人。人们数记着古老的黄帝历法(黄历),种黄土地,吃黄米饭,喝黄泥水,住黄土窑洞,日复日,年复年,历经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漫长岁月……所有这些,全都是与黄帝有关。

   黄土地,造就了5000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黄河水,哺育了千万代华夏儿女;黄河人——我们的先民们,告别了茹毛饮血,开创了人类文明。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我们是同祖同宗,我们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我们聚族而居,同心同德,任其是在海角天涯,则永远也忘不了始祖轩辕黄帝——中国根,并以此相互认同,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

黄帝崩  葬桥山

   轩辕黄帝一统天下,仁民爱物,以广德泽。“黄帝治天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轩辕黄帝大业已竟,天帝遣巨龙前往桥山,于农历九月九日迎黄帝上天宫。黄帝上骑龙背之上,桥国(黄陵上古之称)的臣民们不让其走,扯其衣冠,拽其靴子,紧握龙须,搂抱龙爪……人们百感交集,泪流化成沮水河。天下鸟兽相聚,依依惜别,白虎伏卧于南,凤鸣翔游于东,神龟滞留于西……时刻到,天门开,巨龙腾空桥山起,黄帝驭龙徐徐升天去。龙虎龟凤仙化为山,留在人间,终守黄陵。“桥山龙驭”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美好传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们勃勃生机的口碑,溶化在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表达了人们对始祖轩辕黄帝的尊敬与仰慕。“黄帝崩,葬桥山”,我们中华民族后裔亘古之根,从此就扎在了桥山。

   每年九九重阳节,龙乡的人们及海内外同胞,则要隆重举行轩辕黄帝逸仙纪念活动,以表示人们对始祖的怀念之情。

   轩辕黄帝“并谋兼智,明法天明,以使民心一,四国顺之”,凡经五十二战,天下一统而安之。“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故黄帝谓之“天”。黄帝居位百年,于农历九月九日而崩(人的寿终之时,亦视为升天仙化之日。此种说法亦流传至今),年111岁,葬于黄陵桥山。

   “黄帝崩,葬桥山”,是取其五色之黄,五行之土,土贯木、火、金、水,其位居五方东、南、西、北之中央,乃黄帝则以黄土(黄土高原)为安而居天下之中部(即中部县,今黄陵县);“黄帝崩,葬桥山”,黄帝而成“仙”,故重阳节则“黄帝已仙上天”“黄帝崩,葬桥山”,黄帝而成“神”,故称其为“国族之神”“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巨龙)”,黄帝而成“龙”,故黄帝子孙皆称其为龙子龙孙、龙的传人;黄帝时,教民耕田播谷,植桑养蚕;画野分州,缝衣造房;始制舟车,以济不通;发明文字,创制典章;作甲子,造律吕;定历数,建医学;创造指南车……悠悠5000年中华文明史即从黄帝纪元这个年代拉开了帷幕,故黄帝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陵便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谒陵祭祖的圣地。黄帝——“天”——“仙”——“神”——“龙”——“人文始祖”,一次次的演变,一次次的被炎黄子孙所共认。上下五千年,被中华民族顶礼膜拜,黄帝当其受之无愧。

   黄帝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泽恩于黄土地,桥山——美丽的黄土地,便成为他永久安息的地方,“黄帝崩,葬桥山”。

 神奇的桥山

   桥山,山势拱起,高阜如梁,自山巅左右望之,似沮水穿山而行,亦是轩辕黄帝驭龙逸仙之“天桥”,故因此而得名。桥山,总面积5800余亩,植古柏面积1337.5亩,共有古柏82000余株,除天然生长之外,自汉、唐至北宋以来,大部分皆为人工栽植,且株距行距,排列有序,多数树龄均在千年以上。

   桥山脚下有沮水河,源自西北子午岭,绕陵而过向东南,注入洛河,全长128公里。

   桥山,三面环水,五带(沮水河)绕金城(即黄帝城,在黄陵桥山之上);琼瑶仙岛,古柏茂苍穹。

   黄帝陵深藏于桥山古柏林中,居于海拔944米的桥山龙脉之上。北有太平山、盘龙岗为背靠;南有沮水河彼岸的印台山、长寿山为屏障;东有龙湾;西有凤岭。相传轩辕之时,有美丽的凤凰从遥远的北草地飘然而至,栖鸣于此岭高枝,舒展其彩色羽屏,顷刻间,一片祥光瑞气,弥漫谷中……凤岭由此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中部县凤岭,在城西郭外,世传轩辕截嶰谷竹成律吕,凤鸣于此。又据《黄陵志》:陕西中部县城西郭外有‘凤岭”。)

   黄帝陵居北面南偏东,东、西、北三面地势高耸,东南方向地域开阔、视野宽广。其周围众山拱戴,沮水环抱。群山参差重叠,东西对称,山山把头回;左卫右护,天衣无缝,鼎鼎名华夏。其山形水势,地貌格局,乃天下称奇,亦为土肥水美、景物天成的山川形胜之地。

   古称山脉为“龙”,桥山是一条巨龙,长约4500米(约9华里),来自于万山之祖,名曰昆仑。

                  ●  桥  山   宛如巨龙盘空而游
                  ●  黄帝陵   恰似龙口所含珍珠
                  ●  汉武仙台  犹如龙舌卷曲向上

                   
   清·刘尔*(忄旁举)民《桥陵古柏赋》诗云:

     昆仑西来,奠桥陵兮

   清·充讷《谒轩辕庙》诗云:

     衮冕桥陵万古存,灵根地脉接昆仑。

   王捷三《桥山怀古》诗云:

     桥陵高耸接昆仑,松柏参天万古春,

     身后河山留胜迹,生前金鼓见经纶。

   明·张举《仰龙山》诗云:

     沮水纡回龙尾湾,蒙蒙晓雾绾春山。

     千山豹隐人应出,漫酌村醪纵大观。

   龙尾起自石山村的龙尾湾,龙脊于桥山半腰呈波浪状,七沟八梁忽隐忽现向上直至黄帝陵后,自西往东盘绕六周,凌空陡起数十丈而成峰,海拔1021米,即“盘龙岗”。盘龙岗是桥山的最高点,亦是“龙头”之所在。“桥山巨龙”昂首于其中而窥天,下颔沿地面北高南低略为倾斜而向前伸出,其长约210米,前颔宽约55米,中颔东西各距黄帝陵约38米,颔掌宽约90米。龙口大张,汉武仙台犹如龙舌卷曲向上,舌长约125米,宽约30米。黄帝陵高3.6米,周长48米,北有五谷六峰,南有七沟八梁,其地理位置巧处龙舌中心,恰是龙口所含珍珠,其一半外露于天,一半掩埋黄土之中,即“龙珠在颔”。“珠”在龙首之口,“珠”耀水中之宫,欲问天柱之远近,亦与广寒之可通。

   在高仰的“龙头”(盘龙岗)两侧,各有一棵躯干刚劲、有力的无叶古柏,“干亭亭以直立,枝丝丝而旋纹”。其状酷似“龙角”,直刺苍穹,故称其为“龙角柏”。右侧一棵高7.4米,下围1.6米;左侧一棵高9米许,下围1.9米,树
肌呈螺旋状,有规律地、错位地急骤左旋而向上至末梢,其纹络犹如虬龙缠绕。凭着人们的灵感,用手去触摸柏身,顿觉有冰凉之感,亦见曾有柏液流出之痕迹。龙角柏周围的其他古柏皆枝繁叶茂,唯独它无叶,龙角柏千年不朽,活像树的化石,永驻人间,真乃神奇至极!观者无不惊叹叫绝!两棵龙角柏相距约27.5米,中心点在龙头,黄帝陵及汉武仙台的中心线上。由古柏所形成的中心线,则为一条“风水”轴线,呈南偏东32度,直指对面海拔942.6米高的印台山顶,并延伸至长寿山。龙头前两边,各有空地一片,如龙睛。龙湾、凤岭形成龙的前肢,分别向东西方向伸展。这些则与整个龙的形象浑然一体。桥山,宛如巨龙,腾空而起,盘空而游。桥山巨龙,其色苍苍,冬春之交而赤,雪至而又白,经回风翻而又黯,色屡变而复黄,一年四季,变幻神奇。其间“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

   桥山,这便是原始龙文化的形态!

   桥山,这便是龙文化形成的渊源!

   公孙轩辕文功武治,统一了各氏族部落,平息了战争,建立起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四海归黄大一统,其宏绩伟业,被“诸侯咸尊为天子”,成为华夏第一帝——轩辕黄帝。黄帝取其各氏族部落图腾之特长,蛇形、鹿角、鹰爪、蜈蚣尾、虎头、虾目、马齿、雄羊须……于是便产生了“龙”,并以“龙”作为黄帝华夏氏族部落的图腾,天下方得以太平。龙,升则腾云于宇宙之间,隐则藏伏于波涛之内。《说文解字》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中说龙“欲小则如蚕蠋,欲大则涵天地,欲上则凌云,欲沉则伏泉”。龙被人们尊为最神秘的、变幻莫测的神物,受到人们的敬仰与崇拜。

   龙,是中国上古时代图腾的产物,由悠久的传统文化史所形成。龙是人类初创文明的徽记;龙是各族人民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标志;龙是古老中国及中华民族的象征;龙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美德于一身,寄托着人们永恒的、最质朴的信念与愿望,坚韧不拔,威武不屈,奋进向上,永无止境。龙的腾飞则是起始于煌煌华夏的中部——黄陵县(旧称中部,是为天下之中而得名。自汉设中部都尉,后置中部县,延用几千年,1944年改称黄陵县)。

   广袤的神州大地之上,中部黄陵被殊誉为龙的故乡。龙!历史……中华民族文明之路,即由此开端……

神秘的环境地貌

   混沌世界,宇宙洪荒。自盘古开天地,随万物皆生成。乾,谓之天,天空有日月星辰、云雨露霜;坤,谓之地,地上有山川草木、江河湖海。天时备,地利兴,人生其中。物之初,本其无名,古之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实践及需要,加之特有的、美妙的、丰富的想象,依托于人类无限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巧妙地、形象地反映大自然与人类发展、与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赋予感情与意义给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可感知的环境形象,于是,便赋予其美丽而又含蓄的美名……

   印台山——因其山形而得名。传为轩辕黄帝的玉玺大印。此山以东有暖泉沟(传说古时此处有一温水泉,清澈、温热),南城塔以西有黄花沟(黄花谷:入秋时节,金菊芬芳),其间共有九条沟渠,形似九条龙,名曰“九龙沟”。传说“龙生九子,其生性各不同”。九条龙,俯首长饮沮河流水,抬头仰望桥山巨龙,乃称其为“九龙朝圣”。

   登上黄陵桥山之巅——盘龙岗,环绕四周,极目眺望,南山形状似“虎头”。两只虎眼,注视前方而面向桥山。虎的前肢成拱抱状并120度角而平分,其右爪为印台山,左爪为南城塔。南山整体,如卧虎伏身,曲身连绵10余公里而平卧回视,有一山脊呈虎尾状居黄帝陵西五公里处的老虎尾巴村。真乃是:天连地通接昆仑,龙盘虎踞黄帝陵。

   黄帝陵以东阳洼山(凤凰山),此山似凤。头俯地,尾迤拖,展翅长鸣欲待飞。凤嘴处,有一土丘,长满古柏,四季苍翠,颇似凤之冠,故称其为“凤冠柏”。长鸣凤,双翅开展成翔游姿态,其尾弯曲延伸10余公里迤拖于刘家川山。

   黄帝陵西有张寨山(玉仙山),其形犹似万年龟。亘千秋,历沧桑,回首翘望盘龙岗。山前土丘如龟头伸出,其山顶呈扁圆状,似龟背隆起,龟纹、龟爪亦清晰可辨。志载:时有仙人往来于此。

                ●  黄陵圣地,山环水抱,形如八卦,犹似太极,
                  谓之“天下之中部”。
                ●  黄帝陵区,负阴抱阳,阴阳均衡则居中,居中
                  则四通八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桥山拱起,气势轩昂,环境地貌,奇特异常,
                  堪称“华夏地貌一绝”。

   古人称龙为四灵之长,虎为百兽之王,龟为甲虫之首,凤为百鸟之冠。黄帝陵背靠桥山巨龙腾飞,面对南山卧虎回头,西邻万年神龟水驻,东有栖凤长鸣翔游。龙虎龟凤,瑞祥之物,形神兼备,四周而围,其天然布局骤然对称,形象逼真,甚为壮观。大自然的造化,巧夺天工,圣境之美,美在其中,气势恢弘,天下绝无仅有。

   龙虎龟风,乃为人间最为推崇之神物,其象征着高贵、和谐、长寿、祥瑞,被称为吉祥之兆。

   长鸣凤,低头俯地;南山虎,曲身平卧;万年龟,回首翘望,唯独桥山巨龙则昂首腾飞,被世间万物所敬仰崇拜。
   在黄帝陵的西南方向,隔沮水有马山。“马”,即龙马也。其山形似龙马腾空,跃沮水而出,神情激昂,凶猛异常。

   上古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背上负有五十五阴阳点字,谓之河图,伏羲仰观象于天,伏观法于地,中观物于人,始画八卦以定阴阳。是轩辕时才成八卦之体而能明其义”。

   黄陵圣境,山环水抱,形如八卦,犹似太极,谓之天下之中部。黄帝陵区负阴抱阳,阴阳均衡则居中,居中者为尊,居中则四通八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部黄陵,龙的故乡,地灵人杰,人文荟萃。

桥山览胜  天下奇观

   桥山在陕西省黄陵县,居于黄土高原之上。

   古老神奇而又圣洁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斑斓的中华古代文化的摇篮。黄土高原以其固有的雄奇之韵,养育了众多的中华儿女,孕育了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

   远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开创的“黄土文化”,以其恒久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绵延而不绝,连贯而不断,更加显示出黄土文化的广博内涵,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巨大影响。

   情系桥山,只因为这里有民族魂,中国根。

   桥山,有8.2万余株古柏,一年四季,苍翠如碧,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国魂。

   桥山,是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一部龙文化教科书;是“五行学说”“黄帝阴阳学”“传统风水学”“古代地理学”“环境美学”诸学说相结合选择陵寝“风水”的完美典范,为我们研究古老的人文地学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桥山,形全势就,遍布神韵,独有的地脉、精气及“人文内涵”是其灵魂所在。桥山“群峰列戟,一水环绕,千松沐雨,万壑含烟”。桥山钟灵,沮水毓秀,桥山览胜,天下奇观。桥山拱起,气势轩昂,环境地貌,奇特异常,堪称“华夏地貌一绝”。

   黄陵圣境,驰名中外,桥山览胜,意境无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名人游览、谒陵者则络绎不绝。

   我们站在桥山之上,看到的岂止是黄陵圣地境,乃是纵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

中国龙之乡

   泱泱黄河孕育了中国龙,轩辕黄帝故里——陕西省黄陵县被殊誉为龙的故乡。千百年来,龙乡的人们对龙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人们喜欢龙、崇拜龙、赞美龙,无一不把龙作为一种最高贵、最圣洁的神灵,映现于人们的心灵深处。观龙之后,给人以至高无上、神圣至尊之感,然又给人以勇往直前、奋斗不息之精神。在这里,龙,无处不有处处有,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龙,人们的言谈举止在讲龙,人们写龙,画龙,描龙,绣龙,从远古至今而代代相传。每每逢年过节,掛龙旗,骑龙车,划龙船,群龙共舞升腾,以庆盛世丰年;建筑物上雕梁画栋,巨龙腾空,二龙戏珠,神龙绕柱,龙凤呈祥,龙的图案,比比皆是;人们所用的床头被面、茶具碗碟、项链指环、衣着服饰、工艺制品等物件上皆有龙的形象,用此以表示雍容富有与华贵;龙的传人则以龙为名,龙飞、龙泉、金龙、云龙……似示吉祥;以龙贯名的商号及商品则更是不胜枚举:龙腾餐厅、秦龙饭店、聚龙宾馆、龙宴酒、龙眼矿泉水……中国之龙,永与吉祥如意相伴。

   中部黄陵,龙的故乡。历史上至今还留下子许多和龙相关的村名、地名:双龙、龙首、龙(隆)坊、元龙咀、龙耳寨、龙凤咀(神夫咀)、龙首川、龙首山、仰龙山、九龙沟、黑龙沟、龙湾、龙尾湾……以及新发现和命名的桥山巨龙,盘龙岗、龙角柏、龙尾柏、龙尾道……这里是龙的天地,龙的世界,龙是从这里——华夏之中部(黄陵)腾飞,遨游于神州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龙的神话、龙的故事则是从这里传何四面八方、山南海北于民众之中。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桥山龙——中国龙——东方巨龙。黄陵——龙之故乡——龙乡。真可谓:龙山龙水龙的故乡,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世人皆有祖,中华炎黄孙,
   岁岁祭黄陵,拳拳念祖心。
   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国根,
   寻根在黄陵,黄陵盼您归。
   龙的传人归来兮!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