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延安黄帝陵祭典

黄帝陵地理考辨

《中华文化》1993年第4期

   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乃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初祖古墓,它早已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共同景仰,已被中央人民政府列入在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内。最近,国务院已拨专款,着手对它进行重修,竣工之后,它必将以其庄严宏伟的形象,体现中华民族最早统一团结的光荣历史,必将成为全世界华裔敬祖寻根的象征。

   由于黄帝活动在远古的传说时期,再加中国的土地广阔,而各地的人民群众又都思慕这位传说是最早统一了中国的伟人,所以关于黄帝陵墓,也就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幸的是,我国的丰富史籍里,保留下来若干可贵记录,凭据它们,足可以从学术角度,澄清几种不实的传说,也可以对黄陵地址的变迁作出考证,笔者在此,就是凭依自己所检索到的史料,进行了下述考证。

平谷县鱼子山说

   今北京市的平谷县境内,传说也是有黄帝陵墓的遗址。去冬北京的几位专家对它进行过考察与鉴定,《北京日报》且发表文章对它作过论证。

   查,关于平谷县黄陵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大明一统志》里。《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全国总志,成于天顺五年(1461),并于当年刻版出书。其卷一、顺天府山川门、鱼子山条下记:

   鱼子山,在平谷县东北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

   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谓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

   其后,几种北京古志书都有同样的记载,如:万历年间蒋一葵的《长安客话》卷五平谷县黄帝陵条。明末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卷七十陵园门第一条。《天府广记》卷四十、陵园门第一条。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八、延祥观柏条,等等都是。逮至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北京志书《日下旧闻考》卷一四二、京畿平谷县内,也收有这条传说。

   稍后,《嘉庆重修一统志》在其卷七、顺天府山川门的鱼子山条内也记:“山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上有大冢,俗传为黄帝陵”,但是,编者在同卷的陵墓门内并不记平谷有黄帝陵,而在祠庙门内才记:“黄帝庙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鱼子山上”。这反映出,《嘉庆重修一统志》的编者只承认平谷县有黄帝庙,并不承认该地有黄帝陵。

   纵观各书,平谷鱼子山有黄陵之记,始见于《大明一统志》,其后各书都沿袭旧志,各记之间文字虽稍有出入,内容则基本一致。然则就须要研究一下《大明一统志》的记载,看看它是否可信,是否属实。

   首先,《大明一统志》的记载,在同书之内就前后自相矛盾。它在卷一、顺天府山川门内既作了上引的记载,而在卷三十六、延安府陵墓门内的桥陵条内却又记:“桥陵在中部县以北,世传轩辕黄帝生坊州,后葬衣冠于此。本朝载在祀典”。兹姑不论其轩辕黄帝生于坊州之误,也不论其葬衣冠之误,仅就其在中部县(今黄陵县)有黄陵,而且被明朝载入祀典这两条记载而论,就显然是与鱼子山之记相矛盾,显然,是自己抵消、否认了鱼子山之记。

   其次,《大明一统志》的编者,在鱼子山条内,举出了陈子昂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且说“疑即谓此山”。后来的北京志书则愈传愈讹,《长安客话》的黄帝陵条,省去了“疑即谓此山”一句,直接把陈诗与鱼子山联系了起来;而《春明梦余录》在鱼子山条内且附记:“黄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内。旧云在桥山,又曰在宁州,非也”。这就肯定了鱼子山之说,支持了《大明一统志》之记。至于桥山、宁州之说,请看本稿后文。然则陈子昂诗所咏的“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云云,到底是否指鱼子山而言?

   查《陈子昂集》及《全唐诗》卷三十八,此诗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处士藏用七首,有序”,按诗序及《唐书·陈子昂传》,当时的陈子昂从武攸宜军伐契丹,驻在唐幽州城。同时作的诗还有“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以及“登幽州台歌”等。查唐之幽州城,原是汉、魏时期的蓟城。故陈子昂称之灾蓟城。幽州城至辽代为辽之南京析津府城,至金代为中都城,至元代为大都的旧城,其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隅、宣武区内。诗中所咏的蓟丘,在幽州城西北角,据《水经注》卷十三、漯(tà)水注:“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蓟丘邑在蓟城西北隅,也即在幽州城西北隅,故址应在今宣武区、海淀区东南部一带。而今之平谷县,在唐代为檀州所属的大王镇,它远在幽州城东北约150里。那么,陈子昂登上蓟丘,怎么能向一百五十多里的远处去眺求古轩辕台?对此,有人认为古蓟城指今天津市蓟县的旧城,因为今蓟县距今平谷县直距不过五十里,所以能够登高眺求。殊不知,今之蓟县在唐为蓟州的治所渔阳县,它在唐幽州城东北一百五十多里,二者根本不是一地;蓟州渔阳县城内当然也没有蓟丘。把天津市的蓟县城比定为古蓟城、唐幽州城,乃是地理的错误。关于这个问题,顾炎武在其《京东考古录》的“考蓟”条内早已指出:“唐书的理志,幽州范阳郡治蓟。开元十八年(730),析置蓟州渔阳郡,治渔阳。及辽改蓟为析津县,因此,蓟之名遂没于此而存于彼。今人乃以渔阳为蓟,而忘其本矣”。

   基于上述,可见《大明一统志》引用陈子昂诗,并疑陈诗所说的蓟丘为鱼子山,是站不住脚的,不可信的。那么,陈子昂所要眺求的轩辕台,又指何处?查得《析津志辑佚》,古迹门有一条记载:“轩辕台在京西,世传黄帝筑此台,李白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入轩辕台,即此也”。《析津志》成于元末,比《大明一统志》早得多,所记的轩辕台在大都之西,不知在今何处。其地既在大都之西,那么,陈子昂登蓟城西北隅蓟丘而眺求的,应该就是它。笔者尚未找到它的地址,也未查到有关这处轩辕台的其他记载。

   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倘若平谷县鱼子山的大冢果为轩辕陵,那么,在历代的地理书岂能无记?为此,就须查检一下明代以前的地理书。今之平谷县,在两汉均为渔阳郡的平谷县,但在《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里,在渔阳郡的平谷县条下却都无任何注记。要指出的是,《汉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县下却明记:“桥山在南,有黄帝冢,此记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崩,葬桥山”相符。这就证明了两汉平谷县内,既无桥山,也无黄陵。北魏时期,平谷县并入潞县、渔阳县。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四、鲍丘水支流泃水(今平谷县泃河)和洳水(今平谷县错河》条下,虽然记到了汉平谷故城,但在两水流载内却并无关于轩辕台的注记。这里也须注意的是,《水经注》在卷三、奢延水(今陕北无定河)支流走马水条下却明记了阳周、桥山、黄帝冢等地物和地名。这又证明了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也是不承认平谷有黄陵的。关于阳周桥山问题,请看后文。

   在唐代的地理书里,不论《括地志辑校》或《新、旧唐书·地理志》,或《通典·州郡典》,在檀州密云县境内(包括今平谷县)都未记有黄帝冢;相对,《通典》和《元和郡县图志》在唐宁州却都记有桥山黄帝冢。唐宁州桥山问题请看后文。

   在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里,其卷七十、蓟州境内(包括今平谷县)也无黄陵之记;而在卷三十五、坊州中部县(今黄陵县)境内则记有黄帝陵和庙。遗憾的是,《大元大一统志》已经散佚,今辑本内查不到有关的记载;《析津志》新印者也是辑佚之本,其中也缺有关的部分。
  
   纵观自汉迄宋的历代地理诸书,其相当于今平谷县的记载中都无黄陵之记,而黄陵之记又都在今陕西境内,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今之平谷县境并无黄陵;从明代开始的记载,不过是出于当地群众景仰黄帝的传说。

涿鹿县桥山说

   《日下旧闻考》卷142,平谷县鱼子山条下有[朱彝尊原按]一段,其后又有朱昆田的[补]一大段。朱彝尊原按有云:史记,黄帝崩,葬桥山。魏王象、缪袭等撰皇览,云在上郡。地理志谓是上郡阳周县。括地志谓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朱昆田在[补]中引《读史折衷》云:

   “轩辕陵在桥山,载纪所同。特桥山匪一,上都、妫州皆有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此上郡之桥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卯,南次石亭,幸上台。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祀黄帝,遂至广宁。泰常七年九丹,幸漯南,遂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祀黄帝,因东幸幽州。太武帝神鹿元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此妫州之桥山也……”

   朱彝尊父子在上举两段文字里,援引古引,提出了三处桥山,即上郡桥山、妫州桥山和宁州桥山。似乎桥山既然非一,既有三处,那么,黄陵到底在哪座桥山之下,也就无法确定了。然而,史实终归是史实,只要对它们作一翻清理,作一番研究,真相自可大白。以下就先论妫州桥山,丽后再逐步考证上郡桥山与宁州桥山。

   所谓妫州桥山,是指唐代妫州境内的桥山而言。唐之妫州,早期治在怀戎县,故址即今河北省涿鹿县城南西方的保岱乡古城。妫州辖境包括今涿鹿、怀来、延庆三县。妫州桥山之记,始见于《水经注》,在北魏时期,该区为广宁郡,所以应按北魏的政区,称之为广宁桥山才是。

   《水经注》卷13,漯水支流温泉水条下记:

   “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漯水”。

   水指今桑乾河,下洛城为广宁郡治,其址为今涿鹿县城。依《魏土地记》,今涿鹿县城东南方,横亘在今温泉乡以南,小矾山乡以北的一片土地,即古之桥山温泉应在桥山北坡脚下,温泉水大概在今温泉屯一带注入桑乾河,泉与水早已湮没难寻,唯有温泉屯这个地名,聊以暗示泉与水在该地区。从《水经注》的注文看,山虽名为桥山,但山下的温泉上则只有黄帝的祭堂,并无黄帝陵墓。

   北魏诸帝巡视广宁,观温泉,祭黄帝,都是事实,载在《魏书》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高宗文成帝各纪中。北魏君主自称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在从首都平城(今大同市东北古城)东巡的途中,都要取道桑乾河岸,经广宁而趋幽州,在路经广宁之时,也都要登桥山,观温泉,祭祀黄帝。但遍查《魏书》各帝纪的史文,只有祭祀黄帝之句,绝无祭祀黄陵之句。《魏书》的史文与《水经注》的注文,都只说明广宁桥山有黄帝祭堂,并不说明其地有黄帝陵墓。有山名为桥山是史实,广宁桥山有黄帝墓则不是史实。 
 
   顺便还须指出,广宁桥山北坡有温泉,泉上有黄帝祭堂这个现象,显然和涿鹿县有阪泉,阪泉上有黄帝祠的现象有关。按《水经注》同卷,漯水支流涿水条下的注记,在涿水(当地今名北沙河)中游沿岸,有黄帝的史迹涿鹿古城和阪泉、阪泉上有黄帝祠。目前涿鹿古城遗址仍在,阪泉仍长年涌水,史载的黄帝祠早已无存;两处古迹都在县城东南的矾山乡境内,北距温泉乡不过15公里。看来,广宁桥山北坡温泉上之早有黄帝祭堂,很可能是受到阪泉黄帝祠影响的结果。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