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延安黄帝陵祭典

黄帝陵祭典的传承谱系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

    一、上古三代对黄帝的祭祀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由于黄帝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开启了中华文明,他仙逝后一直受到人们崇敬。
    据《绎史》卷五引《纪年》及《博物志》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说明黄帝逝世之初,就受到了先民们的祭祀。
    在尧、舜、禹时代,黄帝也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崇敬。据《国语》所记: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也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从商代开始,黄帝祭祀有一些变化,由于父系制的高度发展,人们计算祖先祭祀时,更加关注直接的血缘关系,因此殷人就“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礼祀·祭法》)。但黄帝作为帝喾的祖先仍然被它的子孙们祭祀。

    二、春秋战国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祭祀仍然盛行不衰。当时人们对于黄帝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主要的思想背景是诸子百家宣传自己的学说,都言必称先王,都从古代历史传说中找根据,从而导致人们对上古历史产生兴趣。黄帝的功绩和黄帝时代的特征也不断为人们所认识,人们纷纷研究黄帝、研究黄帝时代的政治文化特色,学术史上也出现了一个重要学派——“黄学”。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战国时期出现的“黄帝之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共十二类二十六种。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黄学的主要思想是文武并用,刑德并行,以法为符,皆断于法,无处无执,无为而治,保民而王等。这些思想无疑为结束战争局面,促进大统一指明了方向,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族的谱系,该谱系的显著的特点是把五帝三王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种谱系的出现是和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黄帝已逐渐由华夏族的血缘意义上的祖先变为中华民族统一的精神领袖。
    今天文献上能够见到这一时期推行黄帝祭祀的帝王是秦灵公,他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三、秦汉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黄帝可能按照秦国的传统在雍四畤进行祭祀。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政治上以黄帝为榜样。汉初的官方学说就是黄学,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西汉中期,对于黄帝的认识又有一些新变化,随着汉代统治思想转变为儒学,黄帝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在元封元年冬十月(前110),汉武帝刘彻领兵18万,征朔方,还,途径桥山,筑台祭告,修祈仙台。黄帝被抬高为天帝之一,分别以不同礼典对黄帝进行祭祀,成为封建国家的常规祭典,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名正言顺,自称是黄帝的后代,他在诏书中说:托于皇祖黄帝的后代,帝的苗裔和太皇太后的亲属………,王莽登上皇位后,仍将轩辕黄帝之祭奉为国祭,并颁布政令要普天下黎民百姓祭祀轩辕黄帝,他还派人重修轩辕庙,并广征通晓祭典礼制的人,筹办祭祀黄帝典礼。王莽以黄帝为九庙之初祖,并对黄帝进行禘祭,也有向黄帝学习,继承黄帝事业的意思。

    四、魏晋南北朝时对黄帝的祭祀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黄帝的祭祀仍未中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按照西汉,特别是东汉所形成的惯例在南郊祭天的同时设五帝神位,加以祭祀,有时还专门举行“黄郊”以迎季夏之气。而郊天时黄帝也必然受到祭祀,据《文献通考》卷十七记载,这个时期举行过郊天大典的帝王有十九位之多。第二种情形是在明堂中祭祀五帝,明堂就是太庙,五帝(包括黄帝)被这一时期的帝王放在太庙里面祭祀,表明当时人们仍然以黄帝、炎帝、太皞、少皞、颛顼作为始祖。这一做法继承和深化了秦汉时期祭祀五帝的传统。第三种情形是个别帝王到黄帝曾经活动过的遗址进行祭祀。如《魏书?太宗纪》记载:神瑞二年(415)六月壬申,北魏拓跋嗣“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魏书?礼志》记载,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元年(460),“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虽然这些帝王致祭的桥山黄帝庙在河北而不在陕西,但他们遵循了汉武帝陵祭黄帝遗迹的先例。

    五、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多沿袭南北朝,并且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从黄帝陵庙致祭来看,唐代宗大历五年(770),“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方享祭,列于祀典”(《册府元龟》),唐代宗批准了这一请求,从此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唐代国家常规祭典,而黄帝陵庙自此确定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至此黄帝陵被纳入帝王陵寝致祭礼典。隋唐时期对黄帝祭祀还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中央开始设立专门的三皇庙和五帝庙,它演变为世的帝王庙和帝王祭祀。按时致祭。

    六、宋元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宋元时期对黄帝的祭祀又有一些小的变化。从整体布局来看,黄帝的祭祀主要有三大项。一是仍然是南郊祭天时天帝附祭和四时迎气之黄郊。二是历代帝王庙中黄帝作为五帝之一受到祭祀。三是黄帝陵庙祭祀,在这一布局中,原来的明堂报享五帝的制度逐渐消失,而历代帝王祭祀的地位上升。
    在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礼中,黄帝陵陵庙致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按《宋李昉黄帝庙碑序》中记载,在开宝五年(972)时,赵匡胤降旨:凡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人民者,都应崇奉,不得使其庙貌荒废。当时轩辕黄帝庙被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同时规定中央政府对轩辕黄帝庙的祭祀应当每3年祭祀1次。为了祭祀方便,把唐代宗大历中设置的黄帝庙从桥山西麓移到今天黄帝庙所在地。
    宗仁宗赵祯,在嘉祐六年(1061)正月二十八日派遣大臣前来桥山祭扫黄帝陵墓,大臣祭陵后回去向仁宗皇帝报告:桥山柏树栽得多,成活少,损失很大。皇帝听后即降旨:整旧栽新,并派人看护。
    元朝祭祀轩辕黄帝沿袭宋代。按《元典章》中规定:伏羲、神农、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但是祭祀不再由皇帝亲祭,而改由十大医师主祭。
    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泰定二年(1352)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建筑均被毁坏,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盛怒之下,写下一道圣旨,并用蒙语和汉语刻成碑文存放在庙内,这篇碑文已保存660多年,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法令。宋元时期,祭祀黄帝的不但有帝王,还有儒生、道士。黄帝越来越成为人们可以亲近的历史人物,成为人们怀念的远古英灵。范仲淹、张三丰等名流志士专程来黄帝陵祭祀,并流传下来不少唱和之作。

    七、明代对黄帝的祭祀
    明代对黄帝的祭祀有较大变化,首先是取消了郊天礼中的五方帝从祀做法。其次,明代发展了在中央设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的做法。再次,明代对黄帝陵寝也非常重视。朱元璋即位之初,就认为轩辕黄帝不仅是医家祖师,也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他在洪武三年(1370)派遣使臣到全国各地调查先帝陵寝,同时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对桥山黄帝陵庙进行勘察,当他得知黄帝陵庙年久失修损坏很大后,即拨出银两,进行修葺,同时筹备祭祀仪式。在祭祀时,明太祖亲自写了祭文。这篇“御制祝文”至今还保存在碑亭内。洪武四年(1317)朱元璋降旨规定祭祀黄帝由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都要将祭祀日期、祭祀名称、数量和参加主祭陪祭的文武官员刻于石碑上。为了保护祭祖圣地,使其不致遭到破坏,还特地降旨黄帝陵庙设立护陵官二人,官封五品。三年一大祭,大祭时由皇帝亲自写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携带香帛、贡品前来桥山祭祀。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轩辕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坐像一尊,以利后世瞻仰和祭奠。此后,明朝每代皇帝均派专官赴黄帝陵祭祀。

    八、清代对黄帝的祭祀
    清代对于黄帝的祭祀沿袭明代,集中在两大项。一是中央历代帝王庙展祭,多由皇帝主祭,春秋二次祭祀。二是黄帝陵庙致祭,多由皇帝派专员致祭,由中央派员致祭一般是每三年一次,但也有临时祭者,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员操办。
    清朝对黄帝陵庙祭祀活动,从清世祖到溥仪皇帝(1644—1911)的260年间祭陵26次。
    清朝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除常规之祭外,在皇帝登基,太后寿辰,国家庆典,平息叛乱,水旱灾害,五谷丰登,大功告成等重大事件时,特别是需要团结御敌,或获重大成功需要祭告祖先在天之灵时,也常由皇帝决定祭祀。
    清朝晚期黄帝逐渐转化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黄帝的祭祀也逐渐成为表达人们救亡图存的方式。这些祭祀活动多由爱国志士们举行。

    九、中华民国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中国社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列强的侵略面前,为了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大声呼唤改革中国社会。在这种民族、民主思潮的激荡之下,原有的种种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他们认为国家的象征决非一姓之私,它应该是全体国民共同认可的精神领袖,是中华各族的凝聚力的核心,他们认为黄帝就是中国民族的:“始祖公公”。
    很明显,辛亥革命前后学者们眼里的黄帝实质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念。辛亥革命以后,黄帝精神召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致力于民主和科学建设。中华民国时期,黄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建设民主与科学的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早在1908年农历9月,陕西同盟会决定重阳节祭扫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表示要复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3月,孙中山委派代表团赴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
    1918年爱国志士于右任先生于清明节拜谒黄陵,并对先秦以来的有关史籍记载的黄帝事迹和传说进行搜集整理,辑成《黄帝功德纪》。
    1935年4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推举张继、邵元冲,国民政府派邓家彦,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陕西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公推邵力子、郭英夫等,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并确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岁岁举行仪式。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共祭仪式,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各自携带祭文到桥山列队致祭,并各宣读祭文。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于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8年4月5日,国共两党又一次共祭黄帝陵。蒋鼎文以国民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黄帝陵参加祭礼。嗣后,程潜题写了“人文初祖”,蒋鼎文题写“轩辕庙”匾额。
    1939年—1943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均派官员到黄帝陵祭祀,蒋中正亲笔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

    十、现代对黄帝的祭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举办了第1次黄帝陵祭祀活动,中间隔断5年。1955年至1961年均为每年一祭。"文革"期间中断,1980年正式恢复祭陵至今,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公祭黄帝陵典礼活动。1988年,黄陵县还恢复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民祭活动,使此前没有固定仪程的重阳民祭活动显得正规而有秩序,热烈而淳朴。
    每年的公祭活动由陕西省领导人主持,自1980年以来的每年清明节,尤其是随着整修一期二期工程的完工,黄帝陵祭祀愈来愈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拳拳赤子情,悠悠报国心,人们通过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形式,来渴望民族昌盛,祖国统一。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