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东庄神楼

韩城东庄神楼的基本特征

韩城市文化馆

    韩城东庄神楼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其一,历史悠久。法王神楼源起于宋,祈雨的武神楼极有可能源于周代,是雩舞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体现的是中华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的一种关系,是早期先民战胜自然、顽强图求生存的生动再现与缩影。

    其二,服饰简单。因为传说中法王乃西庄镇井溢村人,因而唯井溢村抬神楼者黄衣、黄巾,如皇宫武士打扮。上庙不摆不耍,最先到庙。其他村均为干净着装,随兴摆耍,并无规程。但每年盘道川祭菩萨时,抬者头上扎白手巾,腰上系白腰带,据说是对神的敬重。

    其三,队伍可长可短。抬神楼是在村巷、道路、广场上的祭祀性表演,因而队伍可随地形而定,长短、人数并无严格限制。一般有16人抬的法王神楼,4人抬的武神楼。锣鼓、花杆、小乐器等若干。

    其四,舞步与鼓点相配相谐。随着鼓点的|××|×××|×× ××|××× ,剽悍的黄河汉子以统一的步履,对称的“耍架式”舞步,或轻踏慢进,或疾行快冲,与神楼一起起伏摇摆。神楼周身的铜环和抬手们佩戴在手足上的铜铃与之相鸣相谐,铿锵壮美。踏步时如小舟待航,慢行时如轻船荡漾, 快冲时则如烈马脱缰,又好似战舰疾行巨浪之上,势不可遏。观者心情也会随之澎湃飞升,与舞者一起达到一种美的极境。

    其五,耍神娱神,朴素本真,非同凡响。在人力有限的古代,神在人们的眼里是至高无上而令人敬畏的,而韩城却把抬神楼叫做“耍神楼”、“耍爷架”、“趔爷架”等,(爷,韩城方言读ya,即神的意思,架,即神楼),它其实反映了老百姓对神的一种朴素本真的情感,寄人之情于神身。韩城老百姓或因久旱不雨,对神产生不满情绪,因而抬其戏耍之,摇来晃去以示惩罚;或因对“恶人”有权有势,不仁不义,欺压乡里之徒抬着神楼冲撞之,闯其门户以促其改邪归正;或因自己娱之、与神同乐之的心理等等体现出老百姓耍神楼的本真意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