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宝鸡陈仓区宝鸡社火脸谱

宝鸡社火的传承谱系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

    1、天王村高跷社火

    高跷社火即跷腿社火,又叫柳木腿,是天王村社火会一种很有特点的社火类型。它妆扮简单,不用其它交通工具,仅用木头作成假腿,人足蹬在假腿的半截杈上,上半截用绳子绑扎在表演者的小腿上便可行走。这种表演方法要求要有腿功,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所扮演的内容多为民间小戏和爱情故事,如《断桥》、《拾玉镯》、《小姑贤》、《李彦贵卖水》、《打渔杀家》、《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亭相会》等。宝鸡社火在赴德国、泰国演出时,将高跷社火《赶犟驴》经过专家指导和加工改良,使它成为一个十分精典有趣的保留节目。所选演员要有腾、挪、翻、转的特技功夫。表演内容为一新婚夫妻回娘家时,新娘子腰扎一假毛驴,新郎手持鞭子或拉或打,或倒地翻滚或鱼跃而立,幽默风趣,逗人发笑,忍俊不禁。近年来经常被邀参加国家及省、市大型活动演出。

    走高跷是逢年过节宝鸡社火表演的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原始社会长期生活中积累的一种游戏活动。列国时代就已有记载,据《列子·说符》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左足,右驿字右边),并趋并驰。”,即描写了走高跷的技法特征。秦汉唐宋已作为百戏和跷伎演出。《武林旧事》载有:元夕舞队有踏跷。说明踏跷已是当时十分普遍的广场演出形式,可见历史已很悠久。

 

    2、天王镇天王村车社火会

    (1)社火会会长:王省娃、王世世

    王省娃,男,1935年出生,天王村村民,自幼爱好民间社火艺术,师承五组孙杰(已于1975年去世,享年80多岁)学艺,一直组织本村社火会每年开展活动。解放前就发动村民集资捐款,置办社火服装、道具,到建国初已初具规模,由原来的马社火、担社火发展到现代的车社火(拖拉机、农用车等)。有时服装不够用,就自借村上新媳妇的彩裙、袍子衣服顶替。锣鼓队由起初的20多面鼓发展到60多面。最多时号称百面锣鼓。文革中将社火服装道具作为破四旧全部化为灰烬。但社火还在妆演,妆扮的大都是现代样板戏及农业生产、新人新事等内容。

    改革开放后,王省娃、王世世在村委会领导的支持下,全体村民的迫切要求和殷切希望下,重新组织和振兴社火会工作。又不辞劳累挨家挨户捐助资金,村上也先后投资十多万元,购置了服装设备。使天王村社火会又恢复了正常演出。为了节省资金,他先是聘请外村艺人自制头饰、把杖,不但自己学会了技术,也在本村培养出了一批能工巧匠。近年来为社火会自制头帽、小服饰道具王冠、凤冠、纱帽等30多件,把杖刀、枪、棍、棒、剑、铜锤、方天戟、混元镗、黑虎鞭等100多件。为了防虫和保鲜,每年社火游演完毕,王省娃、王世世都要组织人将头帽、把子用布和塑料袋等全部包装管护,存放于村上提供的专用仓库。其热爱社火会工作的热情和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王世世担任副会长,他年轻能干,爱跑腿,热爱社火艺术,长期以来配合王省娃作了大量工作。

    (2)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孙杰

1890

不详

不详

不详

天王镇天王村

第二代

张营儿

1896

不详

不详

不详

天王镇天王村

唐志魁

1921

不详

师传

不详

天王镇天王村

第三代

王省娃

1935

小学

师传

1948

天王镇天王村

王世世

1950

初中

师传

1965

天王镇天王村

张长蛮

1945

小学

师传

1951

天王镇天王村

张春堂

1946

小学

师传

1978

天王镇天王村

张云

1943

初中

师传

1976

天王镇天王村

王彩傲

1953

高中

师传

1980

天王镇天王村

李广财

1949

小学

师传

1980

天王镇天王村

杨长财

1950

小学

师传

1983

天王镇天王村

唐文礼

1956

初中

师传

1984

天王镇天王村

雷平平

1962

初中

师传

1985

天王镇天王村

                          

 

    3、天王镇曹家沟村马社火会

    (1)会长:曹三信,画脸师:曹彦云(小名蛮儿)

    曹三信,男,1931年生,小学文化。

    曹家沟村从解放前至今,一直擅长妆演马社火。由于本村靠近秦岭坡下,渭河南岸,过去种地稍为殷实一点的人家都要看养大牲口骡马等。曹三信及师傅们根据这一优势,经常在正月调用全村各户,主动牵来大牲口为妆演社火服务。以求人畜平安、大吉大利。

    解放前曹家沟社火会有三个自然村,所以有三个分会,分别为东会、南会、北会。师傅曹兴帮是三会总谋师。妆扮时由他给三会分故事,然后各自妆扮,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可分散节省开资。到出外演出时,三会合一,融为一集,统一以曹家沟村马社火会名誉游演各村。体现了有分有聚、团结协作的精神。

    曹家沟马社火的画脸技法在当地实为一绝,曹彦云继承了师傅曹兴帮、曹凤的绝技,画脸时根据天气温度高低,调配颜料和搭配,熬制蜂蜜水的浓度。用蜂蜜作底,既能保养皮肤,又能消除铅粉等化工颜料的毒蚀作用,而且画出来脸谱光鲜明亮,无论是汗浇雨淋从不掉色,也不印染。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一绝活只传本会、不对外人。属于密传。曹彦云因此也经常被邻村外乡邀请去画脸。他还具有一手画匠的好手艺,常年出外为人画寿材、柜箱、庙院神像壁画等,因而画出来的人物脸谱线条细腻,形象逼真,很受行家及观众赞许。

    解放后曹家沟马社会三会合一,曹三信担任总会长,曹彦云任画妆师,两人配合默契,为社火艺术发展壮大做出较大贡献。特别是1979年因村上舞台失火将服装导具付之一炬后,配合村上多方募捐集资,购置服装,自制小件导具刀枪把杖,恢复了社火箱底,并沿续至今。

    社火画脸步骤十分繁杂,先选好特形演员,然后根据人物需要一是用粉白打底(打初粉),二是用黑色采墨子(打墨),三是镗土(打浮粉),四是启粉笔(打轮廓),五是填色(装色),六是开眉笔(分格线)。还分正窍和反窍画法。反窍是将正面人物反面化,用苟纸粘上蛋亮然后装色,实为绝技。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曹兴帮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天王镇曹家沟村

第二代

曹凤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天王镇曹家沟村

第三代

曹三信

1931

初小

师传

不详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彦云

1936

小学

师传

1948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衡

1935

小学

师传

1948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生贵

1945

小学

师传

1953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进财

1948

小学

师传

1959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小军

1971

高中

师传

1989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春

1956

小学

师传

1976

天王镇曹家沟村

刘曹录

1955

初小

师传

1983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车

1957

初小

师传

1983

天王镇曹家沟村

曹风强

1986

高中

师传

1998

天王镇曹家沟村

 

    4、磻溪镇双基堡村芯子社火会

    (1)会长:高军礼,58岁,闫周岐,82

    高军礼,男,生于1947年,住磻溪镇双基堡村。最早跟随高有仝、高武亭、闫周岐学艺,参与村上的芯子社火妆演。1980年高有仝去世后,接任社火会会长至今。

双基堡村的芯子社火分单芯和高芯两种。最早发展于明代、清代。其中单芯社火是用钢筋铁管折制成架子,然后将社火人物绑扎其上,显得玄妙有趣。如《观音施福》,中制一朵莲花座站立观音,两边有两个叶蕾上站立两童儿;再如《关羽保皇嫂》中的关公肩扛青龙偃月刀,甘、縻二大人站在刀尖和刀柄之上,显得十分玄妙,且韵味高雅,趣味无穷。

 

    5、磻溪镇双基堡村高芯山社火会

    磻溪双基堡村更具盛名的高芯要数山社火,因其扮演的社火形态高达三丈,底座宽三丈有余,整个框架用钢筋及木料绑扎而成,中心用一大车木轮树一10公分粗的铁柱,上铸十多个四方眼,眼中制各种形式的铁芯子模型,再用麻纸裱糊成一座小山包,芯子上妆扮故事人物都是选10岁左右的小孩,山包的各个部位分别装点有草木、小溪、曲径、庙宇、楼台、亭阁等;还有龙、狮、虎、蛇各种动物。各色社火故事少则三转,多则五至六转,其中有《三肖洞》、《甘露寺》、《孙宾坐洞》等。人物各拿刀、枪、剑、戟,或金鸡独立,或腾云驾雾,悬吊半空。其设计宏大气派、雄伟壮观,技艺精巧绝妙,典雅别致,惟妙惟肖。像《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青儿分别站立在两条蛇头上等,充分体现了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在游演时,要选一个大空麦场,山下要集中4050个青壮小伙排列集体抬行转圈,令人叹为观止。现记得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只妆演过三次,由于观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曾两度发生观众拥挤失控踩踏死人现象,再加耗资费力颇大,一度被禁,面临失传。

    高军礼、闫周岐属磻溪镇双基堡村芯子社火会的第三代传人。民国23年由第一代高有仝会长谋社火(策划),高武亭、孙定帮(保长)等人组织,高福才、孙召等裱糊山型、装扮芯子社火内容搞过一次大型游演。解放后五社之中的伐鱼村、王家堡村都分别妆演过一次。双基堡村的芯子铁架曾于58年大炼钢铁时被收缴炼了钢,此后又在高宗礼、闫周岐及村长高珠科等人多方努力下筹资恢复。现有芯子架子经改良后可妆演16个车芯子社火,一直保留至今。

    (2)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高有仝

1880

不详

师传

不详

磻溪双基堡村

高武亭

1886

不详

师传

不详

磻溪双基堡村

第二代

孙定帮

1920

小学

师传

不详

磻溪双基堡村

高风岐

1922

小学

师传

不详

磻溪双基堡村

高福才

1924

小学

师传

不详

磻溪双基堡村

孙召

1906

小学

师传

不详

磻溪双基堡村

第三代

高军礼

1945

初小

师传

1978

磻溪双基堡村

闫周岐

1923

小学

师传

1946

磻溪双基堡村

孙正英

1948

初小

师传

1968

曹家沟村

韩双喜

1953

小学

师传

1969

曹家沟村

高珠科

1955

小学

师传

1978

曹家沟村

高刘勤

1951

高中

师传

1969

曹家沟村

柏金珠

1950

初中

师传

1978

曹家沟村

高林平

1952

初中

师传

1980

曹家沟村

柏文礼

1948

小学

师传

1968

曹家沟村

韩军权

1953

小学

师传

1978

曹家沟村

 

1954

小学

师传

1979

曹家沟村

肖书秋

1954

小学

师传

1980

曹家沟村

王列侠

1956

初中

师传

1983

曹家沟村

肖录梅

1965

初中

师传

1989

曹家沟村

 

    6、凤阁岭镇毛家庄黑社火会

    (1)会长;赵来珍

    赵来珍,1938年生,男,是毛家庄村黑社火会第三代传人,现年67岁。黑社火也叫地台社火,属宝鸡社火夜社火的一个独特品种,现存只有西部山区的凤阁岭、赤沙镇等少数乡村保留至今。黑社火即是晚上耍的社火,是流传于西部山区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小型地面表演的说唱社火。有别于其它造形社火只摆架势,不带说唱的鲜明特征。表演时在村上的麦场或大户人家的家庭院落,点燃柴火利用其光亮进行广场表演。也是一种祭祀神灵,祁福求安的娱乐形式。开场前先有一人坐场说唱引言歌,也是垫场子。讲历史说故事,紧一句慢一句,等待后场演员化妆准备好后才下场,然后正式表演开始。先是表演祭神的节目有《十柱香》、《天官施福》、《香山寺还愿》等。然后开始演出正场故事。节目有时三到五人为一场,多时达十几二十人不等。既有道白,说唱词,还有乐器配上曲调进行演唱,文场面有三弦、碰铃、瓦子等,武场面有大鼓、锣、钹等。主弦律以三弦为主。表演形式一是跑圆场:如《三战吕奉先》,一个马童先出场,然后吕布上来在前面跑,刘备、关羽、张飞在后面追,在锣鼓配合下,挽出许多花子,舞出许多动作。还有《黑三宵搬兵》、《赵匡胤送亲娘》等节目。二是唱曲子,多为两生两旦,边舞边唱,像《亲家母打架》、《李彦贵卖水》等,即所谓的对对戏;三是笑谈,上场的人物多是两老旦,一小旦,她们各有各的唱词和曲调,有背弓调和月调两类大调,唱腔乡土气味浓郁,原汁原味,古朴动听。像《二姐娃看病》、《尿床胎》等,现存曲调保留有100多种;四是快书,即溜干场,犹如马戏团的丑角演员,专门在换场时填空使用,表演时有说有笑,有哭有闹,干脆利落,逗人发笑,使场面轻松愉快。内容多为劝善,形式有如说快板等。

    黑社火表演内容丰富,说、唱、舞兼有,是一种脱离于舞台的戏剧表演形式。也是山区群众自编自演的民歌剧表演的升华。故事多为历史故事,现代生活,男女爱情,抨击陋习,祝福美好、平安生活的题材,其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有浓厚的乡土情趣,也充分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据传黑社火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杂剧遗骸,流传于明清时代,一直盛传至今。

    黑社火由于简便易行,容易表演,所以受到山区群众喜爱,每逢过年过节,有人邀请,组织十多人就可开场,只要管一顿饭就行,从不计报酬,所以社火会的组织者们要有对这一民间艺术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望及组织能力,才能将一班人马调动有如,使节目内容不断更新以至世代流传下来。

(2)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朱家享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武功人

范自有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毛家庄村

第二代

朱月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毛家庄村

王建伟

1931

小学

师传

不详

毛家庄村

赵炳

1933

初小

师传

1954

毛家庄村

第三代

赵来珍

1938

初小

师传

1963

毛家庄村

朱建井

1940

小学

师传

1965

毛家庄村

范全福

1945

初中

师传

1965

毛家庄村

强拴孝

1953

初中

师传

1969

毛家庄村

第四代

王万怀

1956

小学

师传

1979

毛家庄村

朱吉时

1964

小学

师传

1979

毛家庄村

强来免

1963

初中

师传

1980

毛家庄村

逮鸿

1965

高中

师传

1987

毛家庄村

 

    7、赤沙镇三寺村血社火会

    (1)会长:吴富来

    吴富来,男,汉族,生于1962年四月,属相为虎。是三寺村血社火第十代传人。他从1981年起就随父亲吴杰(1999年去世)学艺并从事血社火的祖传妆扮和演出。现家中有妻子和子、女共四口人,其子吴文龙(1985年出生)2000年起跟随父亲学艺并为第十一代传承后继人。三寺村血社火是家族式传承方式,而在本家庭内还有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等规矩,因此化妆造型技艺十分独特,也非常保密,直到现代,无论是国家、省、市及我区文化部门前去采访,均不准进入化妆室观看和拍照,只能等妆扮好后再一饱眼福,属于地道的家族传承民间艺术。

    血社火又名扎快活、扎社火。所谓扎就是将斧头、剪刀、铡刀等凶器化妆时扎入扮演恶绅者的头部、面部及胸腔之中,而且鲜血淋淋,森煞恐怖。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是一种集杂技、戏剧等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艺术表演形式。

    血社火由赤沙镇吴氏家族创立于清道光十八年。相传当年有一河南籍铁匠路过三寺村,因重病被先祖吴穷汉收留治病。来年病愈后为了报答吴家,将血社火的妆演秘诀及技法传授,并帮助打造了所需铁器道具,遂成为吴性家族的传世艺业。每逢当地正月十三盛大古会都要妆演。已成为宝鸡社火的一项原汁原味的特技保留下来。

    一把锋利的板斧或刀、剑、铡刀、剪刀扎进恶绅蒋门神及其爪牙同党的额前头顶,斧把子高悬空中,殷红的鲜血从头上汩汩外流;一把利剑插入恶绅的腹腔穿透出背,肚皮破裂大张,心肝肠肺挂吊腹外,半露半掩,一走三晃,甚是森煞可怕。使人看后惨不入目,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感和恐怖气氛。表现故事主要以《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系列人物为主,化妆师利用幻术、魔术技法和动物的血、肠进行造型,通过刀劈斧砍、剑刺凳扎及铡刀铡额、利剑穿腹的手法,以表现残酷的杀人画面。

    血社火游演时过去以骑马人抬为交通工具,现代社会利用拖拉机、农用车代步,后面有锣鼓队,分前六套、后四套不等。过去只在村内庙会游演,后逐渐发展邀请到赤沙镇街道演出。中央电视台、各省、市新闻媒体近年来不断拍摄录像,撰写文章宣传报导,已成为宝鸡社火的一个稀有的民间艺术之奇葩。   

    (2)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吴穷汉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三寺村

第二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三寺村

第三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三寺村

第四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三寺村

第五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三寺村

第六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三寺村

第七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三寺村

第八代

吴永茂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三寺村

第九代

吴杰

1919

小学

师传

不详

三寺村

第十代

吴福来

1962

小学

师传

1981

三寺村

第十一代

吴文龙

1985

高中

师传

2000

三寺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