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西秦刺绣

西秦刺绣的传承谱系(图)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西秦刺绣布艺在民间分布广泛,无严格的门派界限,多以自然村庄形成群体。其技艺的传承也无明确的师承流派关系,是典型的农耕技艺传承的方式。艺人都是自幼受到母亲、祖母的口传手教、长期耳闻目染,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指教传授,没有明确的师徒关系,自然地代代相传。

    现在仍活跃在北部塬区陇县、千阳、凤翔农村从事刺绣布艺制作的民间艺人大致分为老、中、青三代;

    1、第一代(老艺人):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都是家传手艺,作者都没上过学,作品风格纯正,做工精细,代表性的艺人有千阳李爱姐、凤翔柳玉省、张仁花、张玉凤、陇县的李忠娥、闫明蝉等。

    2、第二代(中年):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代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爱好刺绣布艺,有小学或初中文化,在文革后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县、乡文化馆、站组织指导下,恢复了刺绣布艺制作,参加短期培训、互相学习,第一代老艺人大都被请来传授技艺,她们很快继承了上代人的技艺,并吸收了其他艺术的营养,结合当地传统还创新了不少新作品。她们的风格既保持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制作技艺上灵活多样,生产组织上有了一定的规模,相互观摩,小批量制作,并参展对外交流。代表性的艺人有千阳的吕让果、李惠莲、尚玉拴、杨林转等;凤翔、冯芮爱、王锁莲、冯启课等;陇县的陈美娥、陈智霞、张勤娟、苟惠兰等。

 

 

 

 

    3、第三代(青年):出生于上纪纪七、八十年代的年青艺人,都是初、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女青年。她们都是爱好刺绣布艺并受到第一、二代艺人的传授或短期培训,并在完成制作任务的实践中成长的。她们是现今艺人的主要力量,但她们普遍存在基本功差,传统手艺和传统审美意识弱的问题。这一代艺人学艺和创新都比较快,商品意识强,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与市场关系特别密切。这一代艺人的营销能力强对刺绣布艺的生存发 展带来希望,但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也给传统的刺绣布艺艺术带来挑战。这一代艺人不只是在家制作,而且走出家门办展,办培训班、办公司、开工艺店,凤翔的冯诗雨和她创办的“诗雨刺乡工艺店”就是其中的代表。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