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西秦刺绣

西秦刺绣的历史渊源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宝鸡地区亦称西秦是周秦文化的发祥之地,民间手工技艺历史久远。以妇女为主的民间刺绣布艺制作遍及广大农村,它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风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之历代相传,生生不息、久盛不衰。刺绣布艺作为农村妇女的基础技能而普遍存在广大农村,以家族、亲戚、邻居关系为纽带,世代传承,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虽不乏有民间高手,但名不见经传,不曾有准确的师承关系记载。经过了历代漫长的传承和艺人的创新,到明、清两代其材质、技艺、表现的内容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发展,达到了成熟和鼎盛时期。形成了平绣、悬绣、绣和拼贴缝制结合的多种技巧;作品有平面、立体、浮雕式的多种形式;内容涉及到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山水风景、戏曲故事、人文典故等方面;应用范围有礼品、祭品、玩具和生活中实用的衣帽鞋包、枕被帘帕等;刺绣布艺作品也逐步从家庭自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民国到抗日战争以来,虽有战乱社会动荡的影响,但宝鸡北部塬区因交通相对封闭,民间艺术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面貌。处于自然传承,依旧生生不息。但总体来比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西秦刺绣布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规模、水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开始变化走下坡路。建国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变,刺绣布艺生存的条件也随之变化,妇女走出家庭更多投入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再加上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刺绣布艺的自然传承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虽有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提倡和引导,但还是一年年衰落。艺人后继乏人、品种数量减少,技艺水准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加大了扶植力度。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组织培训艺人;对外宣传交流民间艺术;帮助开发产品、扩展市场;千阳、凤翔、陇县等重点县建立民艺协会,公司和经销网点。通过大量的工作,西秦刺绣布艺得到复苏。但就整体情况来看,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艺人后继乏人。技艺水平下降、产品营销过程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组织指导研究、保护缺少保障。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