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音乐 > 埙乐艺术

埙乐艺术的历史渊源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中国埙文化学会

   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

   埙的发展基本上以音孔的增加为主线。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古老的一枚是浙江河姆渡遗址陶埙,只有吹孔,没有音孔,距今大约7000年。1957年,在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出土的两枚陶哨(埙),一个只有吹孔,另一个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距今大约6700年 。

   到了奴隶社会早期,埙出现了三音孔,河南二里岗早商遗址陶埙也出现了三音孔。到了殷代,大约公元前1000多年,埙已发展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出五音孔的商代骨埙。六音孔埙在汉代已经十分流行,一直沿用至晚清。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二十多年间,吕骥、黄翔鹏、曹正、陈重等老一辈音乐家无论从理论上或是制作实践上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通过对历代出土埙的测音工作进行中国古代音阶的考证,通过对古埙的复制工作摸索制埙的工艺。他们对于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9年,陈重先生研制出了第一枚可以进行演奏的埙,并将音孔增至八个。20世纪80年代,埙乐首次登上国际舞台,赢得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赞叹。

   另外,从外观看,埙的形制由圆形、椭圆形逐渐发展为平底卵形,便于放置;其腔体开始有两种:扁腹形和圆腹形,因为圆腹的气容量大,发音厚实饱满,而最终圆腹的形制得以沿袭下来。从制作材料和工艺看,埙从原始的石制、骨制、陶土烧制,发展到现代的木制以及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工艺。陶土烧制工艺至今仍在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属于传统工艺;标准化的专业制埙工艺是以树脂、砂、粘土等综合材料调以一定比例制作而成,是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成熟的工艺技术,由张荣华先生开创,符合传统美学和现代律学特征,兼有较强的抗震性,不易损坏。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就可以成套制作,形成系列。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事业,在埙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

   随着专业乐器的出现,演奏家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在各种演出中,埙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听。也是在这一年,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问世,埙乐艺术借助文学的翅膀重新崛起。与此同时,被誉为“华夏吹埙第一人”的演奏家刘宽忍完成了他的首盘埙乐专辑盒带,他的创作曲目《风竹》等在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赵良山、曹建国(曹节)、张维良、杜聪等人相继录制了各种形式的埙音乐,演奏家们不断地进行着埙乐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地从影视音乐中熟悉了埙乐艺术。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