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戏剧 > 泾阳木偶

泾阳木偶的项目简介(图)

泾阳县泾河艺术团

摆口条

吃饭

亮靴底

  木偶,又称傀儡,泾阳当地又俗称“肘葫芦”。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

  泾阳木偶表演自宋末元初传入泾阳后,在西乡(泾阳旧时称县城西部桥底、王桥地区,明清时期曾出过社树姚家、桥底柏家等富商)一带活动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泾阳木偶表演沿着泾河川道,南北二塬,遍及全县并在周边县区影响深远。

  木偶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考察,木偶的产生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到了汉末,已有了表演功能的木偶。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此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首唐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汴京开封“大小勾栏50余座”,“可容数千人”。木偶艺术约从宋末元初开始引入泾阳,历经元、明、清 ,及至民国已非常成熟。

  为满足各地人们的审美需求,泾阳木偶戏虽大多时以秦腔演出,但也常常以眉户、黄梅戏、京剧的形式而出现。它将秦腔的粗狂豪放、眉户的深情婉转、黄梅戏的委婉缠绵。京剧的大气高亢表现的淋漓尽致。

  泾阳木偶表演脉传谱系无具体历史记载,凭现存老艺人回忆,整理出了以下谱系:

  樊永泰,泾阳木偶表演老艺人。(已故)

  樊新民,泾阳木偶表演老艺人。(已故)

  樊志庆,生于1946年,泾阳木偶表演艺人。泾阳县泾河艺术团副团长。(2010年演出途中车祸去世)

  彭明,男,生于1969年,泾阳县桥底镇北赵村人。从小爱好观看木偶表演,及长,拜民间木偶表演艺人樊志庆学习木偶表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彭明非常重视民间文化,为了传承好泾阳木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明投资组建了泾阳县泾河艺术团并任团长,使泾阳木偶表演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

  泾阳木偶表演剧目几十年没有变化,观众慢慢减少。因为人才、经济等原因,泾阳木偶从业者无法投资请人编写新剧目,也就无法排演新剧目,几十年一直上演那么十几部戏,观众的新鲜感越来越少,加之现在娱乐媒体太多,可娱乐的项目太多,泾阳木偶表演的观众愈来愈少。木偶艺术后继乏人。泾阳木偶表演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一辈都去学习新知识挣大钱去了,中老年人只愿在家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生活,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泾阳木偶表演。经济拮据难以为继。泾阳县目前仅存的一个木偶演出团体,因为演出机会少,收入有限,不能够及时添置木偶、道具、更新剧目,很难吸引从业人员和观众,处境危在旦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