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横山说书

横山说书的历史渊源

横山县人民政府文体事业局

    “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

    陕北说书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找到可靠的文字记载,《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说明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据艺人们传说,陕北说书起初只是乞丐们沿街讨饭时依照对象,自编自唱说的吉庆话。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长的书词,到了宋代,说书艺术已经很丰富。以后又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充实完善,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到了清光绪年间说书内容已经很繁盛,也出现了刘麻子、张信等有名的说书艺人;再经过师徒传承一直发展到三十年代初。以党岔韩起祥为代表的横山说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代,1942年新秧歌运动促使横山说书传到陕北各地。

    传统的说书,是盲人特有的谋生权利,明眼人一般不得介入,其中虽然也有一些明眼说书艺人,但两者经常进行争斗。起先,书词没有写成书本,大部分是由师傅传给徒弟,一代一代口头传下来的,后来有些大本书词,由明眼人代抄下来,才流传至今。

    横山说书是陕北说书的代表,在横山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前,盲艺人走乡串户,为群众说平安书祈福增寿。有的还兼搞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建国后,说书成了一种群众娱乐和文化宣传方式,六十年代,横山约有说书艺人百余名,散布全县乡村。1963年,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吸收10名年轻而有发展前途的盲人和具有说书才能的游散说书艺人,组成“横山曲艺宣传队”巡回下乡宣传。为了给盲人一条生存之路,1974年,曲艺队员增加到21人,由能摸认盲文,能书写的说书艺人王学诗任宣传队长。经过艺术培养与思想教育,把旧艺改成新艺,为群众说唱《自毛女》、《红灯记》、《呼延庆打擂》等现代和古典书词,曾参加过陕西省和榆林地区文艺调演,并曾去甘肃、宁夏、内蒙等省区及周边县区演出。从1981年起,曲艺队在文化馆的领导下,将队员分散到农村、厂矿等为基层群众演出,由于其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说唱形式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