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长安道情

长安道情的历史渊源

西安市长安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唐代文学家韩愈以一首《华山女》诗描述了中唐是期,在长安街头“宣讲”道中情理的精彩演唱,让今人得以从中寻绎道情“声腔”及其“坐唱”形式生成的端倪。吕纯阳、钟离权等道教徒留下的“结交常与道情深,日日随它出又沉”等诗句,则更可见出当时京城内外宣讲道情的盛况。

    道情的击乐器渔鼓、简板,史载于北宋出现,后又出现了三才板。相继传递着道情发展的历史信息。

    18世纪末叶,“花部”兴起后,流入民间的道情声腔形成了板腔体,在穿插运用其“词牌”,丰富了表现力,扩大了演唱的题材范围。沿终南山北麓的魏家岭等一些村、寨,占着“三才”之利,得沾这一古老艺术曲种的流风余韵。经年累月,虽时断时续,终归传承至今。演唱曲目如“提起湘子,一锅浆子”的湘子戏,《八仙上寿》等羽化仙道戏,伴随着道教文化的衍变,久唱不衰。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批民间生活故事戏《郭大佬办小》、《修贞庵》、《寡妇验田》、《隔门贤》等则反映出道情曲目在社会功能方面的拓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