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的基本内容

西安市城隍庙管委会

     (一)、祭祀仪式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绝大多数的城隍庙自明代以后由道教管理、道士主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遵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发城隍牒请城隍神到场。

    在城隍庙中,道教斋醮道场分为阳事道场和阴事道场。

    阳事道场是为活着的人举行的消灾解难、祈福延寿等仪式。阳事三天道场一般安排为(除去功课经):

    第一天:开坛、取水、安水、荡秽、扬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净厨。

    第二天:祝将、天地表、皇经、玉皇大表、祀灶、拜王皇宝忏。

    第三天:朝幡、三元经、三元宝忏、落幡、下榜、普谢(或称越庙)、回向。

    阴事道场就是为拔度久处阴司的亡魂,使其脱化人天,超升仙界的。阴事三天道场一般安排为:

    第一天:开坛、安灵、取水、安水、荡秽、扬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净厨。

    第二天:祀灶、三元经、三元宝忏、摄招、度桥、沐浴、朝真、祭孤、朝灵。

    第三天:朝幡、救苦经、救苦忏、十王转案、破五方、城隍牒、救苦疏、焰口、放河灯。

    道场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法事内容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建筑

    都城隍庙门向南,南北长380米,建筑面积3011平方米,包括16栋古建筑:文昌阁、东西廊庑、二道门、乐舞楼、二偏殿、四厢房、二配殿、牌楼、大殿和寝殿,其中大殿和乐舞楼为主体建筑清雍正元年都城隍庙毁于大火,同年川陕总督年羹尧用从明秦王府拆来的建筑材料予以重建。修建后的城隍庙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门、钟鼓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24宫。乾隆、嘉庆、道光
年间屡加重修。1942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山门、二殿、寝殿、藏经楼、文昌阁不同程度被炸坏。

    2001年西安都城隍庙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和乐舞楼是现存的主要建筑。乐舞楼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焚毁后于同年重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砖花脊,造型轻盈华丽。乐舞楼为重檐歇山前带歇山卷棚式屋顶,五架梁木架结构。屋面为五脊六兽,正中有三行,垂脊两侧各两行及四翼角覆盖筒瓦。楼体东南西三面有回廊环绕。整个舞台平面宽敞。前檐栏枋上施斗拱九朵,均用琴面双昂;正中施七踩斗拱,角柱施转角五踩斗拱,皆为雕花拱,耍头雕龙首,斗拱周围浮雕云纹。额枋于明间雕五龙腾云:两边的两条龙身下垂于雀替上,形成骑马雀替;东次间额枋搬替雕双凤朝阳,西次间雕双狮戏球。明间檐柱头上贴龙首雕花板,两角柱头上贴凤头雕花板。前檐翼角两侧各施七朵两踩单昂斗拱,后檐施十一朵两踩单昂斗拱。廊檐下施装饰性斗拱三十七朵,无昂,计两侧各十一朵,后檐十五朵。廊檐梁枋下与柱上部间均施雀替。大殿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移明秦王府砖石木料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围环廊,单檐庑殿顶,屋面施蓝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饰精巧浮雕。

    城隍大殿是陕西现存等级最高的明代古建筑,其大殿是省内现存惟一的庑殿顶建筑,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梁架体系和木雕花饰。

    城隍庙前面矗立有牌楼,但于“文革”期间遭毁。新牌楼仿照被毁之原牌楼的风格建造,为钢木结构、三楼(一主两次)五开间,六根正柱竖立、十二根戗柱支撑。新牌楼顶为歇山式,总高14.5米,面宽32米。主楼斗拱一十九踩,次楼斗拱一十五踩,托起8.1米进深的宏大屋面。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举国罕见。牌楼正面大匾上纵书四个贴金大字“都城隍庙”,背面大匾横书四个贴金大字“你来了麽”。匾额八个字均集选自颜真卿真迹。

    (三)、庙会

    城隍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八月中秋逢会,是传统庙会,会期三天,定期举行酬神赛戏分。新春祈福庙会,聚集了许多民间传统艺术的表演:送春联、新年头炉香、祭城隍、迎财神、民间绝活、秦腔、高跷、社火、茶道表演、鼓乐表演等,吸引了几十万人前来观看。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