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文学 >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

龙亭蔡伦造纸故事传说的基本内容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在今陕西南部洋县龙亭及周边地区有许多关于东汉蔡伦在龙亭造纸的故事和传说,现选其中13个较为典型的辑录如下。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一:

    龙亭猪拱鸡鵮(qian)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郭普天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城乡

    陕西洋县龙亭铺有座观纸山,当地老乡也叫晾纸山。这儿有一个小山丘,地势平缓,绿草如茵,细密的巴里草株连成片,相传东汉时蔡伦曾在这里造过纸。

    那时分离纸页的纸药还没有发明,抄出的纸成叠后,要想揭分,不那么容易的,稍不小心就扯破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蔡伦就让工匠们做出许多抄纸帘框,抄一张用一个,这倒挺管用,却不方便。后来,蔡伦想办法在抄出的纸片之间加上一张麻布,然后榨去水分,逐张分离,这样就方便多了。然而,设备花费太大,哪儿来那么多麻布呢?

    一日,一摞纸叠在观纸山分离晾晒,蔡伦瞅着那厚厚的纸叠直楞神。

    突然,作坊的篱笆门被撞开了。原来,一头老母猪领着猪仔觅食来了,后面紧跟着许多只鸡。

    蔡伦忙令工匠驱赶畜禽,但已经晚了,纸叠被猪拱倒了。这样一来,纸叠变得松散起来。大概是吃过食不久,猪嘴、猪鼻上的麸皮糠渣粘到纸边上吧,也可能是有灵性的动物们看到蔡伦为造纸发愁,就都来帮他一把吧,鸡便用尖硬的啄去鵮纸边上的食物,有几张纸被掀了起来。蔡伦和工匠们目睹这一情景,深受启发。

    猪拱鸡鵮的民间传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记载了1000多年前蔡伦研制植物纤维纸的经历,是对史料记载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这个传说告诉给后人:蔡伦发明造纸术是多么不容易;龙亭是蔡伦造纸的实验地。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二:

    蔡伦舂纸浆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杨成敏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城乡

    蔡伦起初在龙亭造纸的时候,是先将构树皮沤泡变软,染上石灰,再上碾砸,接着抖落构皮上的黑壳,然后反复洗干净,接下来用铁刀柴碎,最后将切碎的构皮捣成浆糊状,将这些浆糊状的东西均匀地浇在帘框上,按工序依次作纸,但是做出的纸片很粗糙,很不均匀,而且很难形成一张完整的纸片,蔡伦细细察看,只见那纸片上一绺一绺树皮筋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蔡伦心想,如果将这些树皮筋状物弄得很碎很碎,效果会怎样呢?可是,应该用什么办法才奏效呢?蔡伦冥思苦想,仍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一日,蔡伦正在龙亭的官邸中看书,不远处的人家传出咚咚咚的响声,吵得他无伦如何也读不下去了。蔡伦心烦,索性玻出书房,寻声而去。此时,他发现,原来是一个丫头在以石臼舂米。丫头告诉蔡伦,主人家要让她今日必须舂好一斗米,一斗米!谷子要变白米可不那么容易,怪不得,这舂石臼的咚咚声从早晨响过了晌午还停不住呢。蔡伦蹲下身子,抓了一把白米,似乎悟到了什么,便放下白米又赶忙抓了一把米糠,用手指在掌心刨了刨,顿时喜形于色: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构树皮也变成米糠一样的模样呢?想到这里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龙亭大龙河边的抄纸作坊,让工匠到村子里找来石臼,当下做起实验来。蔡伦把经过除杂切碎的构皮放到大石臼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猛捣,加水和匀后浇成纸片,再看那湿纸片显得非常均匀。他耐着性子等着纸片变干,但哪里等得及?便笼起木炭烘烤。待蔡伦从帘框上揭下纸片来,看到这张纸片轻薄,均匀,光滑,又用笔蘸了墨在上面写了几个大字,觉得运笔很流畅。蔡伦发明的用石臼捣纸浆的方法,使蔡伦造纸术更加精细有效了。

    龙亭蔡伦造纸故事传说之三:

    龙亭母猪滩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杨湾村杨信甫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及周边地区

    相传在后汉的时候,古龙亭县东门外有一条河,名叫大龙河,河上有一个滩,名叫母猪滩,滩边有几个造纸作坊,是蔡伦让工匠们用来制作构树皮纸的作坊。

    这一年夏季发大水,江河满溢。秦岭山区很多山体滑坡,大雨冲毁了庄稼和农舍,,裹夹着泥石流冲向平川,发源于秦岭山区的大龙河变得像一头怪兽横冲直撞。

    一天夜里洪水淹没了母猪滩边的造纸作坊,大水退去之后作坊内一片狼藉,一些从山中吹下来的羊桃(弥猴桃)枝蔓塞满了一个抄纸槽子。蔡伦指挥纸工将作坊里进行了清理,并令舀纸工(抄纸的工匠)将羊桃枝萝捞出,恢复抄纸。这时,蔡伦发现,抄出的湿纸和帘框很容易分离一点儿也不粘连,以前在揭取湿纸片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扯破了,但这次揭得很完整,速度又很快。蔡伦再看那湿纸的表面,非常均匀,蔡伦心中一震,这是为什么呢?蔡伦又去看其他几个抄纸槽子,并让纸工在槽子里抄纸,其结果还是以前老样子,帘框与湿纸很不好分离。蔡伦恩肘:莫不是那些羊桃叶蔓?那叶蔓经过在泥石流中的长时间的撞击,正在向外渗出一些滑腻的汁液。蔡伦明白了,噢,原来是这些滑滑的东西在起作用,怪不得那么好揭分呢。
   
    后来,蔡伦就特意指派工匠采集来羊桃枝蔓,并将它们捣烂取汁,或者直接掺入抄纸池,或者盛在盆里碗里只须抄纸时在帘框上抹一点儿,就能够收到便于揭取纸页的功效。

    后来,人们将抄纸时使用的羊桃汁液叫作“纸药”。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四:

    古龙亭观音老母说药方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村蔡润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及周边地区

    传说在东汉的时候,蔡伦受邓皇后之命制作纸张。

    几年过去了,造纸进展甚微。构树皮、苎麻都用过了,没用。那些原料的杂质怎么漂也除不尽。  成浆后,滑溜溜的,粘不到一块儿,为这事儿,蔡伦愁得眉毛拧成了疙瘩。

    一日,蔡伦正和工匠们在古龙亭县城郊作坊里攻关,又接到了皇后督促的手谕。

    连日来的苦战,使他疲惫不堪。从漂纸池出来,洗净脚,回到官邸便昏昏睡去。突然,云中一人高声叫道:“蔡伦听命!”蔡伦猛吃一惊,抬头看时,却是广化众生的大乘菩萨到了,蔡伦忙匍匐在地。

    “今授予汝秘方一道,汝必潜心作纸,不可懈怠!”说完便飘然而去。
 
    蔡伦起身,只见一方绢悠悠落下,便忙伸出双臂去接,可怎么也够不着,绢反倒被风吹远了。蔡伦撒开双腿便追。追啊,追啊,追过构树蓊郁的构树湾,追过澄明碧透的大龙河,追过苎麻葱茏的烟斗山、白岩山,那绢飘到王坎下,终于被追上了,蔡伦兴奋得一抱搂去……“哗啦”一声,蔡伦惊醒了,原是南柯一梦。

    定睛一看,怀里抱的哪里是“秘方”,却是床头竹简编结成的《诗经》一书!

    蔡伦想着梦中的事,好生奇怪。然而“秘方”又在哪儿呢?唉,真是日有所恩,夜有所梦呀!

    蔡伦忽然想起怀中的《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庥”的句子。他想,古人制作麻布早就知道使麻料变柔的道理了,现在当地人也有用草木灰和石灰来沤麻的,我何不如法炮制?

    蔡伦与工匠们一起,将一些构树皮染上草木灰,放入大锅中蒸煮,滑腻的构树粘液便消去了大半;又改用石灰,效果更佳。染灰蒸煮过的原料,再经过反复漂洗,杂质、粘液全无!原料脱胶除杂的难关终于被攻破了!

    这一喜非同小可。蔡伦即令一位姓张的师傅在逮住绢的地方——王坎下建窑一座,烧制脱胶所需的石灰,又命一姓李的工匠头目监督捞纸。后来蔡伦又攻破了纸张分离的难关,使造纸法渐趋完善,终于制成了均匀洁白、光滑轻薄的纸。公元105年,蔡伦以构树皮、麻头、破布和废鱼网制成的纸上奏朝廷,受到了汉和帝与邓皇后的嘉奖。

    蔡伦造纸不成张,

    观音老母说药方。

    张郎就把石灰烧,

    李郎捞纸才成张。

    蔡伦造纸的歌谣至今流传在陕南群众的口头上。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五:

    龙亭楮先生的故事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村杨信甫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

    汉朝的时候,蔡伦已经用烂鱼网造出了“网纸”,用破布、废麻头造出了“麻纸”,造纸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有一日,和蔡伦私下感情好的龙亭县令大人笑着和蔡伦打赌:“你能不能造出一些“楮纸”(构纸)来?你看那满山沟满河坝都长满了楮树(构树),它们都让人砍去烧柴火了,多可惜呀!”蔡伦应道:“如果我能造出楮纸来,又当何论?”县令说:“那么,我就拜你作我的先生(老师)。”蔡伦说了声“好”,便匆匆地去了龙亭大龙河的造纸作坊。因为蔡伦想起,以前采集绩麻下脚料时,人们都习惯地用楮树皮搓绳捆绑,然后沤在池中,于是蔡伦便捞起一捆废麻絮观察其上的楮皮绳子有无变化。这些楮皮虽然看起来很结实,但却很僵硬,皮上还有一层厚的黑壳,远不如麻料那样的柔软,能造纸吗?蔡伦有些疑惑。不管三七二十一,试试再说,蔡伦暗暗下了决心。蔡伦下令,不用再像以往那样将绳子解下扔掉,将它们一起染灰蒸煮、漂洗、切碎、捣浆和抄捞,结果抄出的纸明显好于以往,比以往细密多了。蔡伦想,可能是楮皮起了作用。于是全部改用楮皮,效果更明显了,抄出的纸又轻薄又均匀,而且很不容易扯烂。蔡伦让人将造出的楮皮纸运到县衙,县令大人看了,并在上面试着写了几个大毛笔宇,非常满意,当即就兑现诺言,要拜蔡伦为先生,蔡伦扶他起来说道:“还是拜拜楮皮纸吧,它才是真正的先生哩。”

    从此以后,人们就都将蔡伦发明的纸叫作“楮先生”。原来,“楮先生”的称呼和蔡伦在龙亭造纸有关系呢。

    龙亭蔡伦造纸的事故传说之六

    龙亭还魂纸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村郭厚安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及周边地区

    蔡伦在龙亭县造纸的时候,曾立下过一个规矩:凡是揭破了的纸或者造出来质量过不了关的纸,一律要放回石臼重新捣浆,要放回抄纸槽重新抄捞,不准纸工和群众乱拿私用,一旦发现乱拿私用,必要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如果是纸工,一年之内不能进造纸作坊,如果是一般百姓,官府便会出面干涉,拘押三月五月。老百姓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用过了的废纸,譬如写过宇的纸,也要如数将它交到龙亭造纸作坊,再由作坊纸工将其用石灰漂白,然后捣浆,入抄纸槽重新抄捞,老百姓把这种纸称作“还魂纸”。实际上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再生纸”。  

    有一日,龙亭大龙河月牙儿池纸坊一名年轻的抄纸徒弟,悄悄地将几张揭破了的纸片带回家去包做饭莱的调和,结果拉肚子,非常厉害,后来竟害了一场大病,人瘦得没了形,病愈之后,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有两个村民用学堂学生写过毛笔字的本子,扯下纸页擦屁股,结果两人同时得了严重痔疮,屙血不止。龙亭的老人告诉年轻学生,废纸是掉了魂的纸,一定要把它的魂儿还原,这就是要重新去抄,造出新的纸来,不然,你不给它还魂儿,它就要你的魂儿。

    “乱用废纸,就会瞎眼屙血,”这是龙亭居民代代相传的醒世恒言。

    在龙亭古街的街东端,有一处在历史上专门抄造“还魂纸”的作坊,平日里人们都主动地将使用过了的废纸送到这里,无偿地交给工匠,加工后再造出新的纸张。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七:

    蔡伦与徒弟比赛揭纸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村郭厚安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

    蔡伦经过好多年的实验,终于发明了构树皮做的纸和用麻料做的纸。当时,蔡伦就在龙亭大龙河边建了十几座造纸作坊,领着几个个纸工干活,这些人都拜蔡伦为师傅。

    在蔡伦的这些徒弟中,有一个徒弟手艺特别好,蔡伦便对他特别器重,事事都先让他露脸,处处都将他推在前面,蔡伦常常当着众位师兄师弟的面夸奖他,拿他作为众人学习的榜样。起初,此人谦虚谨慎,活路做得又漂亮,他抄出的纸薄厚均匀、光滑,很少有揭烂的纸片,而且揭分的速度是一般人的2倍。这些表现为师傅蔡伦争了光,可是,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位才艺出众的徒弟慢慢骄傲起来,觉得造纸作坊里放不下他了,龙亭也放不下他了。对作坊里的事满不在乎,在蔡伦面前大大冽冽,完成蔡伦下派的造纸任务也不像以前用心了。这还不算,他还干出了出格的事。每天收工后,他都去嫖婆娘。没有不透风的墙。蔡伦知道了他的事儿。决计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臭毛病,重新做人。一日,蔡伦集合好纸工匠队伍,对他的这个“高手徒弟”说:“我多次讲过,你的手艺最好,今天你就给师兄弟们亮一亮,让大家好好学学。”于是蔡伦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其完成一定数量的湿纸叠的分页晾晒。比赛当中,徒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为看看时间不多了,要揭的纸页还多着哩。最终,徒弟败下阵来。此刻,只见师傅蔡伦走到纸叠近前,手摇纸扇,只那么一扇,一张湿纸页蹦分开来,然后吹口气,那些纸片便都贴到焙纸墙上。不一会儿,揭分晾晒完毕。徒弟羞愧,从此专心造纸,钻研技术,再也不自高自大,再也不胡来了。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八:

    龙亭面皮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村郭黎明黎明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及周边地区

    很很早以前,龙亭的老百姓就有食用“面皮”的习惯,这种饮食,虽然大家称之为“面皮”,但实际上它是由大米做的,而不是用面粉做的。制作时,先将大米淘干净,然后浸泡一段时间,将泡软的大米磨成米浆,再将适量米浆舀入垫衬着布块的笼屉内以大火蒸熟后,揭开笼盖提起笼布将布上凝固的米浆履在木案上,形成直径40公分左右约半公分厚的皮状物,这就是所谓的面皮。食用时将其切为条状,加入调料并辅以做熟的豆芽、萝卜丝、菠菜之类。此种饮食是龙串居民家家户户自烹自食的日常饮食,相传蔡伦在龙亭实验造纸就是受到龙亭居民蒸面皮方法的启发的。

    最开始实验造纸时,蔡伦就学着蒸面皮的工序,将捣好的纸浆用勺子舀好,浇在帘框内的麻布上,然后将纸浆均匀摊开,放到一边进行晾晒,做完一张,再用第二个帘框做第二张。蔡伦看到这种方法虽然管用,但是太慢,效果出不来。于是他又想到“面皮”蒸好揭笼后,是提着附有面皮的笼布覆在木案上的,形成一叠面皮。如果造纸也可以这样那么只需要一副帘框便可,这会省去多少帘框呀,又能提高作纸的速度!蔡伦拿定了主意,便首先让人将帘框做成活动的,可以随意拆御,又让舀纸工按蒸面皮重叠覆盖的方法作纸。这一招真灵,造纸的方法简化多了,造纸的的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龙亭县老百姓的面皮给了蔡伦发明造纸方法的灵感,蔡伦造纸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说,为了庆贺造纸方法的完善和造纸的成功,蔡伦还特地请来戏班,唱了三天戏呢。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九:

    龙亭由来的传说

    洋县龙亭镇龙亭街村蔡润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镇及周边地区

    汉和帝的时候,蔡伦带领工匠在龙亭用构树皮制出了第一叠“构纸”,用绩麻时的下脚料和破麻布造出了第一叠“麻纸”,用烂鱼网追出了第一叠“网纸”。当蔡伦将这些用不同原料追出来的纸样品上送到朝廷,皇帝非常高兴,连夸他是个人才,还嘉奖了他,并颁布圣旨,让天下的人都学习蔡伦造纸的方法,制作纸张。

    蔡伦受到朝廷表彰的消息传到了龙亭,龙亭官民人等顿时一片欢呼。官府还在大龙河造纸作坊的空地上大摆筵席,招待所有的追纸工匠,犒劳他们,表达对这些劳苦功高的匠人的谢意,同时也表达对他们的领导人蔡伦潜,心研究、精心组织、率领大家克服技术难关的敬意。

    大龙河边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热闹非凡,此时人们突然发现,大龙河碧水之上一对红灯由远而近,忽然停在不远处。借着灯光,人们望去,原来是一条巨龙伏在碧波之上,瞪着一对又红又亮的眼睛,在静静地观望着岸上人们的庆功场面。噢,原来是大龙河的巨龙也被蔡伦造纸的功劳所感动,它也赶来凑热闹,与大家一起庆贺造纸成功呢。于是,岸上停止了喧哗声和锣乐声,还有人解下小舢板船想到巨龙跟前,也邀请它近前来与人群同乐。等那小舢板船就要靠近龙身时,突然,停止在那里静静观看的巨龙,甩了一下尾巴,倏忽一下钻进河水深处不见了,河上的两只红灯笼似的龙眼再也无处可寻。

    因为大龙河上行龙,也因为巨龙停足与官民共贺蔡伦造纸成功,所以,老百姓就将蔡伦造纸的所在地称作“龙停”,老百姓说,只是后来人们将单人旁写丢了,将“龙停”写成了“龙亭”。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十:

    纸坊街蔡伦造纸的故事

    洋县龙亭周边地区纸坊李家村屈振江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洋州镇纸坊街及县城

    相传,东汉时代,蔡伦在今日洋县城北傥河边的纸坊街造过纸。

    那时蔡伦已经发明了用构树皮作原料的纸,蔡伦在当时的龙亭大龙河、汉江、傥河等河流的沿线建有许多造纸作坊,蔡伦将这些作坊生产的纸督运到朝廷,供朝廷和皇室之用。据说,一次蔡伦出傥骆道来到纸坊街造纸基地,看到一老者正在训斥一年轻后生,好像是说年轻后生将旁边的烂鱼网弄到沤料池中去了,烂鱼网和沤料池中的构树皮裹缠在了一起,难以摘除。长者越说越生气,抡起鱼网去抽打后生,后生一躲,鱼网缠在一旁的树杈上,取,取不下;揪,揪不断。蔡伦细看时,只见那烂鱼网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与经过沤泡的构树皮差不多。蔡伦想,鱼网是麻织的,麻和构树皮韧性都很强哩!为啥不能用它作造纸的原料呢?于是蔡伦就让纸工收集了一些烂鱼网给它们染上石灰装进大锅蒸煮。第二日,蔡伦特意来到作坊仔细看,蒸煮过的烂鱼网经过漂洗,然后切碎,放在石碓里舂捣,捣成浆糊状后舀入捞纸池中抄捞,结果捞出的纸和树皮纸同样的细密、白净、光滑和轻薄,很适宜写字。蔡伦非常高兴。又想,既然麻织的烂鱼网能作纸,那么,破布(那时没有棉花,人们织布的原料都是麻)破麻鞋、织布及搓绳子后的下脚料等麻质的东西不就都可以作为原料吗?蔡伦立刻让人四处收集破布、麻头及其他麻制品的遗弃物进行实验,果然效果非常好。东汉时,老百姓家家都有种麻的习惯,麻的生产量很大,那时秦岭山地,也到处都有野麻生长,这为蔡伦造纸扩大原料来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蔡伦便下令让大龙河、汉江等处的作坊也都像纸坊街的作坊一样,广泛采集原料,不但抄造构皮纸,还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麻纸”。

    东汉时代的纸坊街是蔡伦在汉水流域实验造纸的基地之一。由于蔡伦在此造纸的缘故,所以古老的手工造纸便在纸坊街一脉相传;由于此地位于秦岭山区傥骆古道的出口处和傥河之滨,所以纸张营销方便,造纸原料丰富,良好的水利为造纸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沤泡漂洗纸料也十分便利。所有这些因素,使古代的纸坊街很负盛名,纸坊街所在地的河段两岸,造纸作坊一个紧挨一个,水碓舂捣纸浆的声音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大有舂声撼日之状。由于此地纸业繁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成为纸业的集散地和居民交易的集镇,究根探底,纸坊街的得名就缘于此。有民谣可证:

    傥水河,长又长,

    傥水河坝晒鱼网,

    晒得白,晒得干,

    送给蔡伦做纸张。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十一

    阳庄河蔡公爷揭纸的传说

    洋县阳庄河乡月蔡村董存祥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洋县龙亭周边阳河乡

    龙亭周边阳庄河带,在历史上有十余座造纸作坊,有造纸工匠数十人。这里存在着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汉朝的时候,蔡公爷(即蔡伦)看到学生娃读书都拿的竹片,很笨重,很不方便,蔡公爷就动脑筋想办法用构树皮造纸。构树皮造的纸又光滑,又结实,又轻巧,很好写字,但是,就是不容易将湿纸沓沓揭分成一张一张的。有一天,蔡公爷又去龙亭的纸槽舀纸,有的纸工就说,反正揭不开,勉强揭,扯烂了,舀这么多纸沓沓做什么!蔡公爷安慰众人,慢慢来,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这时一头散放的母猪闯了进来,东嗅西嗅,那个发牢骚的纸工说,这里只有嚼不动的纸,哪里有吃的,快出去逛去。母猪一点儿也不听话,猛地一拱,将纸沓沓拱得翻了几个斤头;纸工们连忙放好纸沓,已分不清哪儿是“底”,哪儿是“面”。这时,蔡伦上前试着揭了一下,没想到,这张纸很顺利地离开了纸沓,纸片揭得很完好。蔡公爷很奇怪:这是为啥哩?当他仔细一看时才明白了。原来,纸沓被放了个底朝天,他是从纸的背面揭分的,从纸的背面能将纸揭开!蔡伦的这一发现非同小可,揭分纸页的难题终于解开了,蔡伦高兴得一宿没有睡好觉,令他伤脑筋的事总算有了眉目。蔡伦立即将这一诀窍进行了推广。
    如今,在洋县槐树关镇阳庄河乡的纸工们进行传统手工构纸制作的时候,都保持着一个习惯,要将抄出的湿纸沓颠倒过来。纸王们说,这是向祖师爷蔡伦学的。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之十二:

    “开子”的传说

    洋县龙亭周边黄金峡贾顺成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龙亭周边黄金峡

    传说蔡伦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东汉龙亭县用构树皮和烂麻造出了纸,可是,一摞摞的湿纸叠却怎么也揭分不开,一张张的纸片紧紧粘在一起,勉强分离,结果却将纸片都扯破了。

    怎么办呢?蔡伦非常发愁,面对舀纸工抄出的湿纸叠左思右想,始终没有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蔡伦想,可能是水分太多了吧。于是又在湿纸叠之上的木框上多放了两块石头,一直将纸叠水分榨得很干。之后再去揭那纸叠,依然不奏效。正在蔡伦无计可施时,一片吵闹之声骤起,原来邻居家婆媳不和,婆婆追打媳妇,媳妇慌不择路,跃上作坊的纸摞。此时被婆婆一把抓住,婆婆猛地一搡,媳妇便被搡得旋了两圈。蔡伦见此情景,赶紧劝住,并替婆媳说合。但是纸摞已经被踩踏得不成样子了。蔡伦非常心痛,便上前将纸叠整理抚平。此时蔡伦注意到纸叠边由原来的齐整整变得参差不齐,同时又注意到纸叠上有那妇人用“三寸金莲”旋踩过的一些脚印。蔡伦可是个聪明人,他马上想到是妇人旋转的小脚将粘得牢牢的纸叠弄得松动起来,而纸叠一松动,纸片自然好揭,蔡伦赶紧去揭那纸叠,一连揭了八九张,都没有扯破。于是,他急忙唤回正往家走的婆媳俩,连连对他们说:“今天我要奖赏你们哩,今天我要奖赏你们哩……”

    打那儿以后,蔡伦就让工匠们仿照“三寸佥莲”的形态,用木头做成揭纸用的“开子”,揭纸之前只需要开子将纸叠正面蹭上几蹭,纸叠便很容易地被揭离开了。

    “开子”工具从东汉朝代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蔡伦造纸术中一件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在龙亭周边的黄金峡、黄家营一带,传统造纸的工匠们,一手执开子,一手执刷子,将湿纸从纸叠上分离开然后贴到焙墙上去。归根结蒂,那工具是祖师爷蔡伦留下来的。

    龙亭蔡伦造纸的故事传说之十三:

    踩浆焙纸的的传说

    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冯振全口述,段纪刚搜集整理
 
    流传地区:龙亭镇周边华阳镇

    赵匡胤做皇帝的时候,华阳深山一带,竹纸作坊星罗棋布。一日,华阳石板垭造纸作坊来了一位又瘸又脏、衣衫褴褛的老头儿。

    老头儿来到制浆作坊,看到制浆工匠在撂脚板(即踩纸浆),便上前搭话。踩浆工热情地招呼老头儿喝茶,并递过烟袋。老头看到未蒸煮烂的竹篾片不时戳得工匠的脚底板鲜血流淌,便耐心地给踩浆工指点了踩制皇浆(纸浆。当地人在浆、纸及造纸王具前都冠以“皇”字)的技巧。并笑着对正在踩浆的工匠说:“踩千脚,踩万脚,篾条不扎你的脚”。工匠们见是同行老前辈指教,很是感激,对老头儿的殷勤自不必说。

    老头儿又踱到焙纸作坊,只见焙纸工手提皇纸的一角,很艰难地往焙纸墙上粘贴。这里正在进行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焙纸。老头儿见到纸工那吃力的样子,正待开口指点,不料,有张皇纸从一位焙纸工手中滑落下来。纸工正在苦恼之际,扭头见身后一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老头儿冲着他笑,便拿老头儿发作:“哪里来的叫化子,讨饭都没有地方?想吃纸吗?”随即将那张跌落在地的纸揉作一团向老头儿扔来。老头儿心痛地嘟哝着:“罪过,罪过。”将那团纸拾起,小心地展开,抚平,提起纸角猛吹一口气,这张湿纸便忽地贴到皇墙上了。哈,又端正,又平展!

    临走,老头儿冲着焙纸工说:“唉,七十二道手,上前吹一口!”说完便蹒珊着头也不回地走了。那些焙纸工不约而同地凑在一块儿细看老头儿焙得那张纸呀,又端正,又平展!这才晓得老头儿高出一筹,是位焙纸能手哩。赶忙出门请教,老头儿早巳走得无影无踪了。

    传说,后来一些好事的人明察暗访,才弄清了那是蔡伦的第三十七代孙子——东汉蔡伦的养子古龙亭县张县令之子的后代。

    从此,竹纸踩浆工再无脚伤之苦,而焙纸工却永远只能手提一只纸角,艰难地往皇墙上贴纸了。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