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城固泥塑

城固泥塑的历史渊源

城固县文化馆

    泥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以黄土塑造心爱的动物、人物,以增加生活乐趣,寄托理想和愿望。

    泥塑由于不能耐久,目前尚未发现很久以前的出土泥塑。据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在宝山的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片考证,城固泥塑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

    汉代封建统治者大兴厚葬之风,促进了泥塑业的发展,城固泥塑继承了秦以前的优良传统,泥塑技艺得到了极大发展。近几年城固考古发掘的汉墓中出土的大量陶俑、镇墓兽、陶井、陶仓、陶灶等器物,造型独特,线条流畅,构思巧妙,寄托了泥塑匠人的理想和愿望,从实物角度进一步反映出城固泥塑业的兴盛。

    西汉以后城固泥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多方面发展时期。特别是东汉献帝初年张鲁在汉中大兴“五斗米教”,汉中道教兴盛,全县建有道观9座,塑神像风气很浓,出现了许多以塑像为谋生手段的泥塑艺人。

    南北朝时盛行佛教,佛教在此时传入城固。至唐代,佛教在城固已十分盛行,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游历城固大安寺,并留诗句:“满树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嘉靖《城固县志》载:本县有佛教寺、庵、堂19处,院14处,其中:东高寺、嵩山寺、龙头寺、惠香院(即后宝山寺)规模很大。佛教的盛行为城固泥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极大地吸引刺激了泥塑艺人的创作热情。城固文化馆文物库房收藏的本县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俑”、“三彩陶瓶”等器物造型精美,设计巧妙,大大超出了前代水平,是堀固泥塑技艺的高度发展的实物见证。

    民国时期,战争连连,民不聊生,城固泥塑艺人纷纷外逃,泥塑业濒于绝境。文革期间破“四旧”,视宗教如洪水猛兽,寺庙被毁,泥塑艺人也遭到残酷打击和迫害,城固泥塑几乎绝迹。   

    1980年后,宗教活动恢复,城固泥塑也得到恢复发展。以李昌吉为代表的城固泥塑艺人又博来众长,将绘画理念和泥塑技艺巧妙结合,创作的仙佛塑像千变万化、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奇踪异状、无一雷同,逐渐形成了城固泥塑独特的风格。

    2005年,城固泥塑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正式纳入保护规划。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