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旬邑彩贴剪纸

旬邑彩贴剪纸的历史渊源

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旬邑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距今有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末商初,周族先祖公刘在此立国兴业。自秦封邑,汉置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豳风》等便是产生于此地的千古名篇。由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汉、戌、狄、回仡、匈奴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文化交融和影响,便形成了独特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表现出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旬邑民间美术特别是彩贴剪纸中有着丰富的遗存。从旬邑彩贴剪纸精神渊源与旬邑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相比,两者比照方能明白代代传承的旬邑彩贴剪纸所承继的文化内涵,研究和保护传承旬邑彩贴剪纸对于认识华夏文明的迁衍流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民族民间文化价值体系。

    旬邑剪纸,历史悠久,与原始图腾文化相联系,是与招魂、送病、镇宅、祈雨等多种民俗活动相关,民间剪纸依附于民众生活,甚至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剪纸的内在涵意和外在艺术造型,都和扩大民众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

    旬邑人会剪纸,旬邑人爱彩贴剪纸。闺女剪、妈妈剪、奶奶剪、奶奶的妈妈--妈妈的奶奶也剪,从灯下熏花样、树下剪春秋、劳作之余剪生活、剪爱情、剪故事,一直剪到老,才依依不舍离去。旬邑农村隐藏着一支剪纸大军,名不见经转,却巧夺天工。由于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把剪纸作为一种装饰品、欣赏品,用于创作抒发情感;用于古典故事教育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旬邑彩贴剪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剪纸主要用于炕头、炕围、门窗的装饰等,发展到贴于门上、窑顶、箱柜、粮囤。后来旬邑农村嫁女、娶妻、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剪彩贴剪纸,贴于室内显著位置,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在十九世纪,由于旬邑在历史上交通封闭,地处山区,外来文化信息不畅,使原生态民间剪纸,在民间较完整的得以保存。丈革时期,旬邑的剪纸作为政治宣传品,各村曾成立“红剪刀”小组,为政治服务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为了弘扬民族民间丈化艺术,对全县剪纸进行了普查,通过先后举办各类剪纸学习班16期,培养了500多人次彩贴剪纸艺人,馆藏剪纸1630种,作品6000余件,如库淑兰、范双芹、马窈窕、袁风云、张艳梅、秦雪娥、何爱叶、刘桂娥、文崇霄、刘雪芹、张枣娃、魏伊平等。旬邑剪纸先后在西安美术家画廊,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剪纸展览,在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上旬邑的作品获奖分别囊可了所有奖项,其中库淑兰就是一位具有杰出的旬邑彩贴剪纸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彩贴剪纸作品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世界妇女大会上展出,后在台湾、香港等地举办展览,台湾汉声和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印刷了两套彩贴剪纸专辑,作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库淑兰彩贴剪纸作品先后代表旬邑分别于192年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彩贴剪纸特别奖;1994年获文化颁发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个人作品应邀在中央美院陈列馆展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旬邑民间彩贴剪纸被中央美院杨先让教授评价为“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纸作品。”被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教授评为“既传统,又现代;既淳朴,又艳丽。”被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称赞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旬邑彩贴剪纸色彩的搭配是亮色配暗色,归纳,简化,总结,概括了繁杂的艺术技巧规律,善于用各种圆形拼贴组合,来烘托人物形象,有的剪纸作品不下2000多个彩色圆圈圈。目前在全县有300多人仍在不断创作彩贴剪纸,在旬邑这一剪纸艺术群体中,擅长表现民俗传统风情题材的有何爱叶、陆兰娃、文崇霄;偏爱神话戏剧人物的有秦雪娥、张枣娃、刘桂娥、马窈窕、刘雪芹;喜欢表现爱情传说、花卉的有卢岁女、马莲花、许桂莲、连芳霞;专供佛塔龙凤纹样的有范双芹、袁风云、王桂花、魏伊平等人。旬邑民间彩贴剪纸具有民间传统剪纸的独具特色和创新,使中国民间剪纸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剪纸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1993年旬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所以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