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手工技艺 > 太白酒酿造技艺

太白酒酿造技艺的历史渊源(图)

陕西省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眉县位于关中西部平原腹地,这里是华夏先民开发、居住、繁衍、劳作的最早地区之一,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越,古称“绿海之国”。由于这里农业发展较早,自然成为孕育原始酒文化的摇篮。早在西周成王至宣王时,设在今马家镇杨家村的眉邑城,就是王室举行重要庆典和祭祀活动的城郭之一。《诗经·大雅,菘蒿》中有“申伯信迈,王饯于眉”的描述,记录了以酒宴送行的事件。后经数百年的发展,至东汉初平元年董卓在眉县修建“眉坞城”,整日花天酒地,从而带动了眉县酒业的发展,此时眉县所产之酒被冠以“眉坞酒”的名号。据《续后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扶风郡眉人孟陀以酒为礼送于当朝权贵张让,换得个凉州刺史的官位,于是他把酿酒技艺带到了凉州,大大促进了凉州酒业的发展。可见当时眉县酿酒技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齐民要术》记载,当时盛行的“秦州春”等27种名酒,不少产于眉县。又据《陕西县情》记载,唐玄宗时大诗人李白游太白山,畅饮太白酒,吟成千古绝唱《蜀道难》,后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嘉佑年间(1056—1063)任凤翔府合书判官时,至眉县,饮太白酒后挥笔写下“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香”,进一步证实了李白饮太白酒作《蜀道难》的史实。
   

    清代是眉县酒业的兴盛期,此时眉县境内大小酿酒作坊林立,最多时有三四十家,仅金渠镇就有13家,真所谓“酒香十里,香溢四野”。清嘉庆八年(1803年)立于今金渠镇八练村第四组关帝庙的古石碑上,就有广发号等酿酒作坊的名字。

    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匪患猖獗,眉县酒业受到沉重打击,酿酒作坊仅余6家,且规模较小,后经数十年的发展,至1935年,眉县酒业再度兴盛。据《陇海铁路沿线经济调查》一文载,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后,“眉县酒业颇为发达,尤以金渠镇一地,因系引用太白山流出之水制酒,较其他各地特佳。当时市面所售之太白酒即此镇出产。计全县酒业在齐家寨者8家,火车站附近者3家,金渠镇3家,槐芽镇1家,西河滩3家,共计18家”。此时金渠镇有广发号(南烧坊)、公信合(西烧坊)和北烧坊等几家。稍后广发号改成广发永号,1936年又改成荣盛昌号,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更名为太泉号。

    1956年2月眉县县委“私改办”派工作组,将分布于金渠镇、齐镇等处的六家酿酒作坊进行了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眉县太泉酒厂,厂部设在齐镇溢成海,并称这里为第一分厂东厂,齐镇福长号为第一分厂西厂,金渠镇太泉号为第二分厂,张赵村义丰涌为第三分厂北厂,党西村裕德海为第三分厂南厂,龙王庙德盛茂为第四分厂,1963年4月5日又将除太泉号以外的五家分厂撤并,厂部也迁至太泉号厂址至今。期间企业数次易名,2006年5月挂牌成立了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自1803年广发号出现至今,太白酒的生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期间虽经多次更名易主,但生产场地始终没有变动,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