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手工技艺 > 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

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潼关酱菜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相传,由山西临猗人在潼关经营蔬菜和酱制品时,因鲜笋久存不易,将其泡入酱缸,偶得其法, 后经不断完善流传至今。   

    万盛园酱菜诞生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以后得到迅猛发展,光绪时列为贡品,亦称“厅筘”。 
 
    1915年(民国四年)贵州茅台酒和潼关酱菜同去参加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当时洋人对盛酒的陶罐不屑一顾,急中生智的清政府官员便敲碎坛罐,顿时酒香四溢,一片哗然;而盛有潼关酱菜的竹篓不启封却酱香扑鼻,引起众人垂涎……,潼关酱菜与贵州茅台洒同时获奖。从此潼关酱菜誉满华夏,名扬四海。

    由于潼关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是陕西东边的名关重镇,但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年代,这里水早码头热闹异常,东西往来者络绎不绝,因而潼关酱菜早在二百多年前,便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许多人为能买到溃潼关酱菜赠送亲友为快事。1924年7月,鲁迅先生与津京文化名人10余人,赴西北大学讲学。专程来潼关品尝当地特产。据《鲁迅日记》载:“午抵潼关,买酱莴笋十斤,泉一元。”,回京后大多分送亲友,一时传为佳话。

    民国以后,潼关酱菜声名鹊起,潼关酱业十分发达,解放前夕已有万盛园、万丰魁、万丰合、万兴合、万寿丰、刀新隆、万聚合等20多个中小型酱园。那时候,万字号酱园及分号遍布潼关老城大街小巷,旧时潼关老城四处酱园林立,满城酱香扑鼻。

    新中国成立后,潼关酱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潼关酱菜先后获得商业部、陕西省优秀产品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饮食生活不断得到改善,酱菜口味单一偏咸,包装工艺落后,严重制约酱菜的发展和壮大,传统酱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九十年代以后,万盛园酱菜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岗山十分注重传统酱菜文化和技艺的挖掘整理,在继承传统酱菜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发生产低盐香辣系列产品,废除了延续几百年的麻纸包装,设计制作了款式新颖的瓶装、罐装、袋装等礼盒产品,使潼关酱菜这一古老产品,步入复兴,重放异彩。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酱菜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市县领导多次来公司检查指导工作,促进了万盛园酱菜公司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宋岗山总经理被评为中华优秀人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铁木尔·达瓦买堤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7年,万避园牌系列酱菜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产品销往山西、河南、甘肃等地。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