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陕西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以红拳为例

中国体育报

   根据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陕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创造了数量众多而又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就是植根于三秦大地的一朵奇葩。古老红拳表现出的群体性、区域性和民俗性,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是一种必然趋势。市场需求成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动力,传统文化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红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高质量的保护传承,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挖掘出红拳的市场潜力使其健康发展;特别是红拳和我国较多的地方拳种一样,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和深化,又是对继承发扬武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实践。

  陕西红拳目前开展现状

  红拳清代始用其名,以取艳美、吉祥及绝好之意,流传甚广,尤以关中最盛,有红拳出自关中说。厚重的历史,为陕西红拳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陕西红拳受唐文化的极大影响,套路方正、端庄、四门对称且恢宏大气。其特点突出“巧”和“柔”字。练法讲求“势劲轻柔,气势招圆,以心意为根,用意不用力”;打法讲究“以步制人,高棚低挂,里勾外跨,刁打巧击,钻身贴靠;”身法讲究“拧腰摆胯,贼鬼刁拿,避肩溜滑;”手法讲究“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随着CCTV《武林大会》的热播,2006年陕西红拳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中华武术》30年颁奖盛典“陕西红拳”被列为30年最具传承力拳种以来,陕西红拳正在逐步被挖掘、保护、传承,古老红拳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校园武术普及的总体框架,自2010年9月1日起逐步将武术纳入全国中小学课程。陕西省依据地方特色,2011年起将全国“武术之乡”的西安市莲湖区作为试点,实验项目为陕西地域传统的“红拳”进中小学校园,培训了莲湖区32所中小学160名中小学体育老师学习“红拳24式”,全面将陕西地域特色拳种红拳继承和推广,使陕西红拳在西安市莲湖区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展现出生龙活虎的景象。

  现在红拳作为阳光体育进入校园,在中小学建立了红拳青少年培训基地5个,活跃于陕西省的红拳传习所有70多所。

  目前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武术协会的大力扶持下,在全省著名武术名家的倾力支持下,无数的红拳名家、成功企业家、默默无闻的红拳习练者,均在为陕西红拳的发展群策群力,值得称颂的事例比比皆是:如加盟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时、历年坚持组队参加国内外不同层次传统武术比赛时、连续出版的红拳不同拳种专著、画册;数年红拳文化交流大会文化层面的提升、连年不间断的“红拳传承人”展演交流大会,以及目前召开了四届的“红拳学术研讨会”。

  另有每年我国传统节日的展示:春节正月从初五开始,陕西各地红拳传人在乡村、集镇、庙会都要通过习练红拳师傅们的“耍场子”举行红拳表演;又如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各种大型活动及传统节庆、全民健身活动,随处可见陕西红拳鲜活的身影;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每年的8月8全民健身日、西安大唐西市展演、西安小雁塔庙会的经典时段,均表达出了陕西武术人与时俱进的深刻思想和对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不懈的保护、传承、发展之决心。

  红拳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之措施对策

  1.建立红拳拳种保护机制

  调查中突显的陕西红拳的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陕西炮锤、四把炮锤、鞭杆、六合枪、连枷棍、钩镰枪、四门锤、黑虎鞭等等套路和器械,较其他地域的拳种和器械具有显著的特色,均和陕西当地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大小连枷为陕西劳动生活的农具,为陕西所独有。

  因而首先建议定期进行红拳传承人培训,采取培训、考核、上岗的模式,在保护、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培训、考核制度。其次,建议依据陕西红拳的拳种地域特色,建立红拳标准的拳种优选范围、规范档案、视频资料、文字资料、传承人选拔制度、年检制度、建立红拳保护名录、动态的红拳资源库等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2.建立健全竞赛制度

  陕西红拳资源丰富,根深叶茂,异彩纷呈;建立、健全竞赛制度,其优势在于使红拳的传承和发展在既定时间、既定的必选项目、既定的参赛年龄分组及既定的竞赛规则下形成固定的制度。可在竞赛的同时发掘新一代的红拳传承人,实现现代社会的“活态”展示、传承以及显现,使它能够具有“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逐步制定出一整套规范的内容、标准、程序,使评判标准化和客观化,并使竞赛组织科学有序。让“燕子衔泥”、“樵夫捆柴”、“雀地龙”、“裙拦势”这些耳熟能详的动作不致失传,使“打人如放电、拔步如放箭”、“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鲜活的展现出来。

  3.积极配合武术进校园

  文化遗产的原真是在保护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有的、所固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武术文化传统原汁原味的延续和发展。调查中得知陕西教育学院已将红拳列入教学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将红拳开设为选修课,西安体育学院有部分进行多年红拳习练的学生,期待通过大学深造,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且钟爱红拳的一批懂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加强理论研究的频度和深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地域拳种陕西红拳的保护传承之路。

  红拳传承生态,更应注重为青少年营造,可通过教学、展演、竞赛等形式体现。应积极配合国家武术进校园,配合武术健身操、武术段位制进校园,在红拳教学中对中小学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在竞赛中对红拳制定必赛要求;定期进行交流、展演,定期由红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逐步使其扩大至陕西其他地市,并将其融入现代人的意识和风尚,从制度上促进陕西红拳的发展后继有人,使红拳自身具有“造血功能”。

  4.加强法制促进红拳产业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拳种的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法律的制约,既应该涉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法律机制,也应受到市场经济法律对武术产业的衍射应用,尽量让非遗拳种的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比如涉及拳种传承人津贴、参赛等各种活动的监督、比赛赞助的资金流向以及产业发展所带来利益及风险的分配与承担等等,会解决政府和产业开发商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红拳产业,促进陕西红拳产业开发。

  5.开发陕西红拳产业链

  曾几何时,电视剧《武林外传》,使得陕西的地方方言风靡全国,加之西部电影的大肆渲染,为陕西地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业化的一个巨大优势就在于有利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活力,保持其自身活态,使其最大限度与当代社会接触和融合,跟上时代变化的脉搏。

  红拳不是作为一种静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拳师“口传身授”或通过影视书籍传授给徒弟和红拳的爱好者;因此必须要让在陕西保护传承中起较大作用的传习所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是陕西红拳产业发展的起点;随着开发进程的逐步深入,逐步开发陕西红拳服饰、器械产业,随传习所的增多逐步形成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因而俱乐部不仅是红拳交流的场所,同样是对红拳有共同爱好人员休闲健身的场所、专门进行研究的场所;随着红拳习练水平的提高,俱乐部进一步组织红拳赛事,通过吸引观众刺激红拳赛事,逐步、有计划的开发陕西红拳节庆、旅游的深厚资源,开发陕西红拳产业链,进而大力发展红拳文化产业,集中业内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积极迎接市场的挑战,加速陕西红拳产业化的进程

您是第 位访客!